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商丘 >> 文化遺產 >> 文遺學術專欄 >> 瀏覽商丘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連理枝”傳說的根在商丘(上)

2013/7/2 15:06:58 點擊數: 【字體:


    核心提示

  “連理枝”又稱“相思樹”,在古今眾多的文學作品中,因其承載著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而成功“點睛”了作品和作品中的愛情史話,最膾炙人口的當數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其《長恨歌》中的唯美詩句:“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連理枝”在自然界中極其罕見,因兩棵樹的枝干合生在一起,被喻為夫妻恩愛。 

  “連理枝”的凄美愛情是中華文化中唯一有實可考且至今有實物遺存的悲劇傳說。事實是,長期以來,關于其根在哪里的說法,如同“花木蘭”、“杜康”等,業已成為廣受爭議的文化焦點。但歷史的記憶終歸只有一處,而且據大量的文字、文獻考證,“連理枝”傳說的根在商丘。 

  A 真實的歷史: 晉代干寶《搜神記·卷十一》 

  “連理枝”的愛情傳說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宋國末代國君宋康王執政時期。商丘在戰國時期稱宋城,是當時宋國的國都。 

  晉代文史家干寶的《搜神記·卷十一》中記載,宋康王舍人韓憑娶妻何氏,美,康王奪之。憑怨,王囚之,論為城旦。妻密遺憑書,繆其辭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當心。”既而王得其書,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蘇賀對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來也。日出當心,心有死志也。”俄而憑乃自殺。其妻乃陰腐其衣,王與之登臺,妻遂自投臺,左右攬之,衣不中手而死。遺書于帶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賜憑合葬。”王怒,弗聽,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爾夫婦相愛不已,若能使冢合,則吾弗阻也。”宿昔之間,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體相就,根交于下,枝錯于上。又有鴛鴦,雌雄各一,恒棲樹上,晨夕不去,交頸悲鳴,音聲感人。宋人哀之,遂號其木曰“相思樹”。南人謂:此禽即韓憑夫妻之精魂。 

  這則感天動地、生死相依的愛情故事,就是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相思樹”的故事。據史料記載,宋康王是宋國最后一個國君,此人最初胸懷大志,想恢復宋國在微子啟當宋國國君時那段強盛。自己做了宋國國君后,努力富國強兵,不僅戰勝了當時的強國齊國,還一度把國都遷到彭(現在的徐州)地,并戰勝了多年與宋國為敵的楚國等,業績可謂輝煌。但他后來卻成了一個暴虐無道的國君,不但殘害異端,而且好酒色、貪享樂,曾動用大量民工、奴隸修筑供其游樂的青陵臺。此臺筑得像一座山,上植林木和奇花異草,下筑亭臺樓閣,風景十分秀麗。古文中記載的韓憑妻何氏不為錦衣玉食的宮廷生活所動,決定以死表達為人糟糠的忠貞,最終就是從這座高臺上跳下自殺的。“連理枝”的傳說就是在《搜神記·卷十一》中所載文字后半段出現的。既然生已不能與丈夫同床,渴望一生廝守的何氏便期待死后與丈夫同穴。殘忍的宋康王不僅沒有聽從何氏的請求,并堅持讓他們夫妻的墳墓遙遙相望。奇跡就這樣發生了,很短的時間內,兩棵大梓樹分別從兩座墳墓的頂端長出,十天之內樹干彎曲,互相靠近,根在地下相交,枝葉在上面交錯。老羞成怒的宋康王下令砍樹,沒想樹上又出現鴛鴦,一雌一雄,長時間在樹上棲息,早晚都不離開,交頸悲鳴,凄慘的聲音感人。當時宋國人都為這叫聲而悲哀,于是稱這種樹為“相思樹”。 

  商丘《歸德府志》也有記載,稱宋康王與何氏所登的臺為“青陵臺”,西漢梁孝王在青陵臺廢墟上建清冷臺時,臺北面的韓憑城還在。如今,韓憑城已經不復存在,但“相思樹”和鴛鴦鳥的故事被人們一代一代地傳下來。浪漫主義的傳說傳之甚久,成為我國梁祝化蝶的源頭,這其實比梁祝化蝶的故事早了一千余年。 

  B 傳說的瑰寶:《敦煌變文集》之《韓朋賦》 

  “連理枝”的傳說,較早的文字記載見于在敦煌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發現的西漢晚期的殘簡,其中記錄韓朋的文字,據專家考證,與后來《敦煌變文集》中的《韓朋賦》語言相合。而《韓朋賦》中的韓朋,即是晉代干寶《搜神記·卷十一》中記載的韓憑。 

  《韓朋賦》節錄:王聞此語,甚大嗔怒,床頭取劍,煞臣四五。飛輪來走,百官集聚。天下大雨,水流壙中,難可得取。梁伯諫王曰:“只有萬死,無有一生。”宋王即遣人探之。不見貞夫,唯得兩石,一青一白。宋王睹之,青石埋于道東,白石埋于道西。道東生于桂樹,道西生于梧桐。枝枝相當,葉葉相籠,根下相連,下有流泉,絕道不通。宋王出游見之,問曰:“此是何樹?”梁伯對曰:“此是韓朋之樹。”“誰能解之?”梁伯對曰:“臣能解之。枝枝相當是其意,葉葉相籠是其思,根下相連是其氣,下有流泉是其淚。”宋王即遣人誅伐之。三日三夜,血流汪汪。二札落水,變成雙鴛鴦,舉翅高飛,還我本鄉。唯有一毛羽,甚好端正。宋王得之,遂即磨拂其身,大好光彩,唯有項上未好,即將磨拂項上,其頭即落。生奪庶人之妻,枉殺賢良。未至三年,宋國滅亡。 

  由此可見,《敦煌變文集》的《韓朋賦》與《搜神記·卷十一》中關于韓憑的記載略有出入,即為:宋康王將夫妻二人合葬,合葬后從墓中得到兩塊石頭。宋康王遂將石頭丟在道路兩旁,石上神奇地長出兩棵梓樹,根部相互盤繞,枝葉相覆相接,猶如一對相擁而泣的情侶。宋康王恨得咬牙切齒,忙令人把兩棵樹砍掉燒了。卻不曾想到,一對鴛鴦從兩棵樹中盤旋而出。在那對鴛鴦身上,有一根長得特別端正堅硬的羽毛,宋康王很是喜歡,就命人捉拿鴛鴦,把它們殺了,只留下那根羽毛,拿在手上細細把玩。宋康王用它磨拂身體,全身的皮膚都放出了光彩,只有臉部還比較黯淡,就又用羽毛去磨拂,不料那輕盈的羽毛是件有靈魂的利刃,竟把他的整個頭顱斬了下來,一代暴君就此斷送了性命。 

  內蒙古民族大學的傅慶升教授用《血淚韓朋賦 民主自由歌》為題,高度贊美了韓朋與其妻何氏的凄美愛情。傅慶升教授在文章中寫道:“敦煌藏經石室中發現的手寫文卷數以千萬計,其中有相當數量的文學寫卷,這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宗珍貴的稀世遺寶。敦煌文學寫卷中,那些由民間創作出來的敘事作品,在文學史和民間文學史上,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著名文卷《韓朋賦》是敦煌敘事文學中的熠熠明珠,它以高昂的反封建精神、強烈的民主和自由的意愿、精美深蘊的藝術魅力,成為民間文學史上的瑰寶。” 

  因為浪漫色彩更加濃重,《韓朋賦》中“連理枝”的故事少了現實性,更具傳奇性,似乎已只是古代勞動人民借宋康王殘暴的“殼”而表達高唱“民主自由歌”的美好意愿了,這也使得“連理枝”更接近于虛無,從而一步步走向傳說的界定。 

  C 文人的演繹:白居易的《長恨歌》及其他 

  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騷客飽蘸熱情為“連理枝”抒寫贊歌。 

  最經典的當數白居易《長恨歌》中傳誦千古的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它借以描寫唐明皇及楊貴妃的凄美愛情,但是“比翼鳥” 與“連理枝”二詞卻非始創于白居易。據《爾雅》中記載,傳說中的“比翼鳥”只有一個翅膀和一只眼睛,必須成雙并飛才能成行,因此后人便用這雙宿雙飛的“比翼鳥”來形容夫妻感情深厚。而“連理枝”的典故則來自《搜神記·卷十一》的這個典故。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也在《春思賦》中寫道:“游絲空絹合歡枝,落花自繞相思樹。”詩中的“相思樹”即是“連理枝”的別稱。據史載,盛唐時期的“詩仙”李白曾在唐天寶三年,因在朝廷失意,憤然辭別長安,駕一葉扁舟泛黃河、順睢水,來到向往已久的梁園,一住就是十年。其在《白頭吟》中吟道: “古來得意不相負,只今惟有青陵臺。”對青陵臺贊譽頗高。此后,唐代又一著名詩人李商隱也直接引青陵臺為題作詩《青陵臺》:“青陵臺畔日光斜,萬古貞魂倚暮霞。莫訝韓憑為蛺蝶,等閑飛上別枝花。”唐代另一詩人王初也在《青帝》中寫道:“韓憑舞衣身猶在,素女商弦調未殘。”他還在《即夕》詩中寫道:“月明休近相思樹,恐有韓憑一處棲。” 

  此后,三國魏文帝曹丕曾編撰神話文學《列異傳》,其中記載:“韓憑夫妻死,作梓,號曰相思樹。”如今,清涼臺上的清涼寺中仍有兩棵“相思樹”,相隔九步之遙,根相連、干相傾、枝相擁、葉相抱,受到當地群眾和寺院僧侶們的精心保護。 

  后至北宋時期,樂史編著的地理總志《太平環宇記》,因增加風俗、姓氏、人物、土產等門類,在十四卷《郡國志》中載有:“宋康王納韓憑之妻,使憑運土筑青陵臺,至今臺跡依然。” 
  此外,關于“連理枝”有稽可考的文字還有許多。元代庚吉甫編有雜劇《烈女青陵臺》,明代有傳奇《韓朋十議記》,其中韓朋夫妻的故事即取材于晉代干寶的《搜神記》,其故事延伸至韓朋的兒子報仇雪恨,內容又增至善惡報應等傳統思想。明代還有傳奇作家馮夢龍在《東周列國志》中以話本的形式對“連理枝”故事的再度創作,內容豐富,文采華麗,其歌謠為故事增色不少。到了近代,有越劇《相思樹》、評劇《青陵化蝶》等。 

  “連理枝”的傳說涉及的是一個無限廣闊的文化空間,其愛情悲劇既有其人其事,又從悲劇中衍生出神話傳說,更因其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為古今眾多文人雅士競相引用。不難看到,虛構的文學讓“連理枝”從歷史的真實不斷走向文化傳說,但散落于各個朝代的文學“記憶”最終熱情地傳承了這一歷史真實。而透過文學和歷史的重重迷霧,作為諸多文化現象中被廣泛贊美的“連理枝”,其傳說的根在商丘的事實,終將浮出水面,而且會越來越趨于清晰。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京九晚報 2010-8-2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