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河,豫劇老生。河南商丘人。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戲劇家協會理事,商丘市豫劇團名譽團長,河南省政協委員、河南省戲曲家協會理事。 劉忠河
1955年,入紅星劇校(1956年改名為商丘地區豫劇團)。1957年底,考入河南戲曲學校,先學“凈”角。在校期間,劉忠河曾得到河南豫劇界名人高連榮、張子林、馬雙枝、田來印、湯蘭香等人的言傳身教。1961年,提前畢業后,回到商丘地區豫劇團,時年17歲。在《打焦贊》、《打金枝》、《黑打朝》中,無論是唱“黑臉”,還是演“紅臉”;劉忠河塑造了不同人物形象,才華得到展示。文革期間,劉忠河慢慢地由“黑臉”改唱“紅臉”。以其卓越的表演藝術,優美的唱腔,劉忠河在劇中成功地塑造出一個個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舞臺人物形象。文革后,劉忠河在繼承唐玉成的唱腔基礎上,結合自己嗓音特點演出了《十五貫》,在當時的老豫東劇場進行頭場演出時,劉忠河第一句唱腔剛落,臺下就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從此,《十五貫》一炮走紅。1980年,他代表豫劇豫東調被邀請去河南省參加首屆豫劇流派匯演,又以一出《打金枝》轟動省城。該劇在電臺播出后,迅速唱響了豫魯蘇皖四省。1986年,中央電視臺專門錄制了劉忠河演唱的《打金枝》、《三打金枝》、《血濺烏紗》和《三哭殿》等。從此,劉忠河的“紅臉”唱腔,響遍大江南北。同時劉忠河也名滿海內外,被人稱為“豫東紅臉王”。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那場“戲曲熱”興起的時候,在商丘、周口以及與商丘接壤的山東菏澤、安徽宿州等地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三天不吃饃,也要看看劉忠河。”足見當地戲迷對劉忠河的喜愛。 自1980起其唱段即被錄制成唱片發行全國及東南亞各國。其代表劇目有《打金枝》、《三打金枝》、《血濺烏紗》、《十五貫》、《轅門斬子》、《清風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