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商丘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商丘

宋:典型的北方姓氏

2014/6/17 16:19:43 點擊數: 【字體:

宋:典型的北方姓氏

 宋氏族譜

  河南商報記者 程國昌 文/圖

  福建莆田學院學報常務副主編宋國強說,自己世代居住在莆田,遠祖可以追溯到唐朝宰相宋璟。這一支宋姓由唐朝南遷,在當地形成名門望族。

  這也符合大部分宋姓人的遷徙路線:宋國滅亡后,從商丘向周邊遷徙;唐宋之后,開始南遷,如今已遍布世界。

  不過從現在的分布情況來看,宋依舊是典型的北方姓氏。

  講述

  先祖因做官 舉家南遷至福建

  2010年,宋國強第二次到商丘參加懇親大會,叩拜宋姓始祖微子啟。

  他說,莆田分布著1萬多名宋姓人,大都是唐代宰相宋璟之后,先祖因被派到福建做官而舉家南遷。

  搜集了眾多的譜牒、史料之后,宋國強大致列出了祖先的遷移路線。他告訴河南商報記者,最早進入福建的宋姓人是唐朝初年的宋用。當時,宋用跟著名將陳政、陳元光入閩平定叛亂,于是在漳州安家。

  “不過這一支宋姓人數比較少,后來子孫散落各地。”宋國強說,真正在南方形成名門望族的是宋璟后人這一支。

  人才輩出 成當地名門望族

  根據記載,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宋璟的六世孫宋駢,被任命為福泉觀察巡官。他的父親宋達、祖父宋易也跟著到了福建。

  后來,宋易從固始將宋璟三代的主像帶到了福建,在莆田英龍街定居。因此宋易成了該支宋姓的開基始祖,宋璟被尊稱為一世祖。

  這一支宋姓綿延數百年,人才輩出,在當地形成名門望族。

  值得一提的是,莆田還成了宋姓人向廣東、海外等地遷徙的中轉站。根據宋國強的研究成果,南宋時期,南逃時宋軍帶走了10萬民眾到了廣東雷州。“這10萬人里面有9萬都是莆田人,包含了大量宋姓人。”也正是因為如此,雷州的宋姓人比莆田本地的還多。

  如今,莆田的1萬多名宋姓人除了供奉微子啟為得姓始祖,還將宋璟作為此支系的一世祖,傳到宋國強這一代,已經是41代。

  郡望

  由宋國向周圍遷徙 漢代之后形成郡望

  事實上,莆田宋姓支系的遷徙路線,也是大部分宋姓族人遷徙的共同特征。

  中國宋氏文化研究會商丘總會前任會長宋孝祥說,宋國滅亡之前,勢力范圍是以商丘為中心的河南、山東等交界地域。

  宋國滅亡后,宋姓族人開始由宋國向周邊遷徙。“不過當時大部分還都是在中原地帶活動。”宋孝祥說。劉邦打敗項羽建漢代之后,為了穩固劉姓江山,采納了婁敬的建議,將中原一帶豪強勢力遷入關中,宋姓自然也不能例外,不過并未形成郡望。

  一直到了東漢時期,原本在宋國故地的宋尚,在漢成帝時任少府之官,也就是管理皇室的財務,帶著家人遷居到了都城長安定居。

  不過“京兆”宋氏成為顯要門第,則是從宋尚的兒子宋弘開始的。宋弘官職大司馬,被封為平宣侯。相傳,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新寡后,劉秀有意將她嫁給宋弘。宋弘以“不棄糟糠之妻”之由拒絕,而更加受到重視。

  在宋弘之后,宋弘的弟弟、侄子等多人為官,形成了京兆郡的名門望族。

  隨著歷史朝代的更迭,宋姓人又陸續形成了敦煌郡(甘肅敦煌縣)、扶風郡(陜西)、廣平郡(河北)、河南郡(今洛陽)等重要郡望,為如今宋姓人遍布全世界打下了基礎。

  堂號

  以堂號紀念先祖 不忘先人

  “京兆堂則是宋姓人的總堂號。”宋孝祥告訴河南商報記者,京兆不僅僅是京兆郡,在此之前,“京兆”二字對宋姓人還有著特殊的含義,因為這是宋國末代君主宋王堰的字。

  宋孝祥稱,宋王堰在一次占卜時被告知:“其兆維京,不利遠逃,居京兆吉,離京兆多難不離。”于是宋王堰就不愿意遠離東京(商丘),并取字“京兆”。

  通常情況下,堂號一般以姓氏的發源地或始祖居住地為名,也有以宗支發祥地或者祖先嘉行軼事為名的,都是為了紀念先祖,不忘先人。

  “賦梅堂”就屬于后者。宋璟寫過一首《梅花賦》,他的后人遷徙到南方之后不忘先祖,就以“賦梅堂”為堂號。

  另外,還有“玉德堂”“善繼堂”、“統宗堂”、“余慶堂”等堂號,證明在播遷的過程中,分支眾多。

  如今,這些宋姓人大都分布在山東、河南、河北、黑龍江等地。錢學忠曾說宋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起源于北方,也盛于北方。

  你知道嗎

  山東微山,原名昭陽山,因微子曾在此隱居,后人將其改為微山。微山周邊,也分布著眾多的宋姓人,共尊微子為始祖。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商報(2014-05-23)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邱”起源于河南柘城縣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