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商丘古運河的歷史文化長廊里,一片碎瓷、一方碑石、一塊瓦片……這些文化碎片都蘊藏著豐富的文化信息。
一段日夜流淌的運河活標本,一個一經發掘就當驚世界殊的宋代碼頭,一座歷史文化厚重的古城……如果說大運河是流動的文化長廊,那么商丘則是這文化長廊中韻味十足的璀璨之珠。
北宋時期的碼頭
商丘市睢陽區古宋鄉武莊村附近,在無邊的莊稼地里,一座巨大的玻璃鋼大棚十分顯眼,這里就是通濟渠商丘南關碼頭遺址發掘現場。
長期生活在武莊村的村民劉信昌怎么也沒想到,自己生活了60年的村子附近,竟然藏著一座北宋時期的大運河古碼頭。
在商丘市文物局工作人員的指引下,我們放眼望去,碼頭的地面距現地表四五米,一片明顯經過處理的地面被層層保護了起來,仔細觀察,這片古老的大運河碼頭遺址地面夾雜著不少磚塊、瓦片,十分堅硬。
據工作人員介紹,2008年3月,為配合隋唐大運河的申遺工作,同時勘察商丘市地下文物資源,該市文物部門組成了“商丘古城大運河碼頭考古隊”,并開始實地勘察。2008年8月至10月,他們通過勘察發現,商丘市睢陽區古宋鄉武莊村附近的地下很可能埋有隋唐大運河的碼頭遺址。2008年12月初,考古隊在睢陽區古宋鄉武莊村開始了千年碼頭的挖掘工作。
經過考古人員幾個月的努力,被掩埋千年的大運河碼頭遺址終于重現人間。據考古部門考證,這座北宋時期的隋唐大運河碼頭,北岸占地約24.5萬平方米,南岸占地約16.8萬平方米。如今,發掘工作已完畢,為了保護千年前的地面,該市文物部門建起了這座保護大棚。
“在武莊村勘探中,很多探孔的文化層都出土有磚塊、瓦片、陶瓷殘片、動物骨骼殘塊等遺物。”工作人員說,這里發掘出土的瓷器、瓷片,多為北宋時期的,幾乎涵蓋了北宋時期的定窯、耀州窯、磁州窯、吉州窯等多個窯口。此外,還有部分唐代瓷器、瓷片。
“通過考過發掘,僅從現有的歷史遺存判斷,可以想象出當時繁華的都市畫卷:道路寬廣,水運興盛,舟車往來,人們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市隋唐大運河博物館特約館員王志軍說。
“相傳水席起源于盛唐時期,與大運河頗有淵源。”大運河申遺中國行活動志愿者、洛陽酒家有限責任公司真不同飯店副總經理李彥庭說,隋朝時洛陽有通遠、豐都、大同三大市場,是全國最大的商業中心,大運河的開鑿使洛陽成為全國水路交通樞紐,商業繁榮為飲食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唐朝“貞觀之治”,洛陽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水陸暢通、商賈云集,更兼各國使者紛至沓來,不同飲食文化相互交融,于是洛陽水席應運而生。
保留零星運河故道水面
時值正午,商丘市夏邑縣濟陽鎮劉鋪村附近,一段隋唐大運河的大堤遺存在驕陽下顯得十分寂靜。
“這里曾是隋唐大運河的一段。”商丘市文物局工作人員介紹,通濟渠夏邑段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的一部分,流經濟陽鎮的這段大運河,至今保留著零星分布的故道水面,其中一處長約500米、最寬處約30米的水域,是鄭州以東唯一保留有水面的運河故道。
濟陽鎮也因大運河而產生。大運河通航后,過往的商旅停留于此,沿河兩岸逐步形成集鎮,因位于運河北岸故名濟陽。據清朝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商丘縣志》記載,明嘉靖年間大運河商丘段還在通航,明朝以后才逐步廢棄。
在大運河濟陽鎮段的兩個發掘點,考古人員均發現隋、唐、宋三個時期的大堤遺存,最晚大堤廢棄年代為明朝,中期大堤堆積厚,使用年代長,廢棄于宋朝,早期大堤為青灰土筑成,是隋朝修建通濟渠之前的舊河堤。
令人驚嘆的是,遺存的大堤上有依稀可辨的行人腳印、動物蹄印和車轍印痕,大堤外還發現有古道路。
“這就印證了史書關于大運河堤即當時官道和堤外有道路的記載,真實反映了當時運河大堤及堤外道路作為官道交通的繁忙景象。”王志軍說,那個年代的大運河河道寬廣,商丘段一般在50多米,最寬處200多米,現在的戰艦可以通航;運輸能力超強,主要以貨運為主,每天通行的官船、商船無數。
大運河流經商丘7個縣(市)區
記者了解到,商丘段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的重要一段,它西起開封杞縣與商丘睢縣交界,經睢縣、寧陵縣、梁園區、睢陽區、虞城、夏邑縣、永城市7個縣(市)區,東南與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境相接,全長近200公里,大多埋藏于地下,相對保存較好。
目前,通濟渠商丘南關碼頭遺址段和通濟渠商丘夏邑段已被列入中國大運河申遺立即列入項目,商丘古城被列為后繼項目。
“文物部門正在為大運河商丘段申遺工作不遺余力。”商丘市文物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商丘古城南關碼頭作為兩個申遺點之一,前期考古發掘工作基本結束,他們基本掌握了隋唐大運河商丘段的長度、寬度、走向、河道包含物,特別是對商丘古城南關碼頭考古發掘,了解了碼頭與河堤修筑情況及沿岸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申遺文本編報及專家考古評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記者戚帥華/文魯博/圖)(原標題:大運河商丘段:千年碼頭訴說昔日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