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方域故居內的這座翡翠樓,又稱“香君樓”,相傳李香君曾在此居住。
侯方域與李香君愛情的歸宿,有三種說法。
其一,南京城破,他們在棲霞山相逢,歷經劫難的情侶互訴衷腸、纏綿悱惻,卻遭一老道鄙視:山河破碎,瘡痍滿目,怎能忘卻了興亡,做這般兒女情長?于是兩人心下頓悟,決意了卻塵緣,雙雙學道修真,一個去了北山之北,一個去了南山之南……這其實是孔尚任在《桃花扇》中給他們安排的結局,因《桃花扇》號稱堪比“信史”,很多人誤認為侯、李結局果真如此。但這只是孔尚任的悲劇化處理,并不是歷史真相,史有明載,侯方域后來回到歸德古城,最終死于家鄉。
其二,南京城破,歷經磨難的侯方域與李香君相逢,面對凄風苦雨,只能彼此溫暖慰藉,他們牽手回到歸德古城。在這里,李香君隱姓埋名,與侯方域共度了八年時光。后因身份暴露,香君不為侯家所容,被逐出侯府獨居,沒多久抑郁而終,在一個小村留下孤墳一座;侯方域為之抱愧不已,兩年后撒手人寰,追隨香君而去。據說侯氏家譜不允許記載香君其人,此事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資料,只是在商丘當地口口相傳。因此,有人相信有人懷疑,近些年爭訟不已。
其三,自從侯方域落第北歸,兩人自桃葉渡一別,再也沒有相見,后來,望著兩人定情的那把桃花扇,李香君懨懨而終,葬于南京棲霞山。
這種說法有點冷酷,也不太合乎情理。侯方域回家鄉一兩年后,河南陷入連天戰火,歸德古城也被攻破,侯方域奉父命帶家人避亂江南,在南京、蘇州等地生活了兩三年,這期間,如果與香君沒見一面,殊不合情理。
對于香君的情意,侯方域是深知的,他的《李姬傳》寫得分明:香君善琵琶,“然不輕發”,卻請他寫詩,自己為他歌唱;桃葉渡一別,香君交代“無忘妾所歌琵琶詞也”,并表示“妾亦不復歌矣”!后來,香君苦等侯方域,有人“以金三百鍰邀姬一見,姬固卻之”,表示“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賣公子矣”!卒不往。
香君做的一切,侯方域清楚,復社諸公子也清楚,他們很佩服香君的膽識骨氣,曾尊其為“社嫂”。侯方域避亂南京,與復社諸人來往密切,而復社人物與“秦淮八艷”來往密切,唯獨方域不見香君?于情于理,似乎都說不通。
比較之下,第二種說法讓人感覺更真實些。南京城破之時,侯方域、李香君都在城內,且都重獲自由,這不能不令人遐想……
隨軍援汴獻策被逐
南京落第,對侯方域的打擊甚大。他素有用世之志,自比為可翱翔于云天的“蒼鷹”,曾與復社諸君登高望遠,極目神州,發“舍我誰濟”之嘆,諸子也都把他比做三國的周瑜和東晉的王猛。因此,意外落敗于科考,侯方域的挫折感格外強烈,英才無所施展,難免大感失落苦悶。
桃葉渡與香君無奈相別,回到歸德古城,性本豪放不羈的侯方域開始以高陽酒徒自命,感憤時事,深惡腐儒,以詩文抒發胸中塊壘。因他返鄉,雪苑社重新活躍,他主盟社事,時常與賈開宗、吳伯裔、徐作霖等詩文相酬,號“雪苑六子”。據王樹林教授《略論侯方域的文學歷程》一文介紹,他們心憂天下,不滿朝政,“常因政局無望而相向痛哭,不樂而罷”。
約一年后,曾瀕臨絕境的李自成進入河南,不久就恢復元氣,形成滔天之勢,沒多久就攻占洛陽,并蓄勢進圖開封。此時,侯方域的祖父侯執蒲病故,侯恂暫時戴罪出獄返鄉料理喪事。奉父親之命,他前往江南,請侯執蒲的故交鄭三俊撰寫墓志銘。此時匆匆來去,應該沒在南京停留。
待侯方域從江南歸來,戰火已燃遍中原,李自成軍攻破南陽,殺死唐王,迅即連下十四城,將開封團團包圍。
開封城池堅固,周王不惜家財,率官兵死守,李自成攻城無果,轉而攻掠四方,第二年(崇禎十五年,即1642年)三月,起義軍攻破歸德城。這場戰事十分慘烈,侯氏一門24人死難,雪苑社友吳伯裔、徐作霖、劉伯愚被殺,侯方域與其兄方嚴、方夏斬關逃出,幸免于難。此后不久,李自成再次帶軍圍了開封城。
這年六月,侯恂被從監獄放出來,直接任命為兵部侍郎,總督保定、山東、河南、河北、湖北軍務,主要任務是解除開封之圍。一個“囚犯”,為何能一下子獲此重任?此事說起來很微妙。
明朝的開封極為富足,其繁華僅次于北京、南京,更重要的是此地乃中原腹心,為“五門六路,八省通衢”之地,聯結南北西東,一旦失守,明王朝就被割為兩半,大勢不妙。如當時人周騰蛟所說:“汴城不守是無河南,河南不保是無中原,中原不保則河北之咽喉斷,而天下之大勢甚可憂危也。”正因此,李自成鉚足了勁兒,一而再,再而三地攻打開封,而崇禎皇帝也是不惜血本,將一支支部隊調往河南,拼命要解開封危局。當時各路官軍中,明朝最為倚重的是左良玉,此人擁兵30萬,但異常跋扈,一般人指揮不動他,這時候,有人想起了已坐牢四五年的侯恂。侯曾提拔左良玉于雜役中,是其大恩人,左素來對侯恂十分尊敬,他平時不約束軍隊,其部隊軍紀極差,但三過商丘,秋毫無犯,并親臨侯府向侯恂之父叩頭問安。或許,只有侯恂能讓左良玉聽命。為了開封大局,朝廷起用侯恂代替當時的督師丁啟睿,總管援汴各路人馬。
但在侯恂接任之前,援汴的官軍就遭受了一次大敗。當時各路援軍扎營于朱仙鎮,與李自成軍對壘。左良玉見李自成軍威甚盛,心生怯意,為了保存實力,也不向督師丁啟睿匯報,他“一夕拔營遁”,其他部隊見此情形,“皆潰”。
此時李自成顯示了過人的謀略:約束士卒,暫不追擊,待官軍基本撤完,下令從后追擊。官軍正慶幸起義軍追得不急,也不多戒備,“疾馳八十里”。
但李自成早預察到官軍必逃,暗中派人在八十多里外做了手腳:挖了一道深寬各數丈的長壕,環繞百里,官軍夜奔,走到跟前才發現不妙。此時李自成親率大軍追了過來,惶恐之中,官軍大亂,前面的人馬被擠入溝中,直到填平了溝,后面的人才踩著過去。李自成乘勢攻擊,官軍大敗,“棄馬騾萬匹,器械無算,良玉走襄陽”。
侯恂率軍來到黃河北岸的陳橋驛,下令各路部隊重新集結。但眾將有的聽令有的不聽令,左良玉正畏懼李自成,只派部將金聲桓帶兵5000人前來“迎恂”。
這時,侯方域已隨父在軍中,他見此情形,向父親建言應殺將立威,“大人受詔討賊,廟堂議論多牽制。今宜破文法,取賜劍誅一甲科守令之不應徵辦者,而晉帥許定國師噪,亟斬以徇。如此則威立,軍事辦,然后渡河收中原土寨團結之眾,以合左良玉于襄陽,約陜督孫傳庭犄角并進,則汴圍不救自解”。
此話一出,“侯恂大駭”,說“如此是我先跋扈矣!小子多言,不宜在軍”。應該說,侯方域的策略殺伐果斷,頗有大將之風,但那時各路部隊散漫慣了,恐怕不是侯恂能夠控制的,所以他才“大駭”。后來侯恂部分地采納了侯方域的建議,卻擔心他在軍中引起眾將不滿,命他離開軍隊,保護家人前往江南避亂。
數月后,黃河水淹了開封城,據說當時“洪水幾乎與城墻齊高,城內一片汪洋,水面上只看見鐘鼓兩樓及延慶觀,還有周王府、大相國寺的殿脊……城內數十萬軍民,除少數人爬上高地、高房獲救外,其余絕大部分淹死水中,其狀慘不忍睹”。這場大水并非天災,而是有人掘開了黃河大堤,但到底是誰掘的,就說不清楚了。當時攻守雙方都掘過大堤試圖淹對方,最終是誰挖開的,歷來說法紛紜,至今沒有定論。
不久,朝廷處理此事,認為“侯恂復起,對左良玉一無作用可言”,朝廷拿左良玉沒有辦法,收拾侯恂卻沒有問題,馬上罷了他的官,隨后又將他抓進了監獄。其時,侯方域兄弟分了工,方夏進京想法救父親,方域則留下照護家人,但后來侯方域竟然也遭受牢獄之災,此禍因阮大鋮——他當初與李香君一起得罪的那個“閹黨余孽”而起。
1642年秋,侯方域奉父命帶家人南下,再次流離于南京,與陳貞慧、方以智、彭賓等復社友人重聚。后與兄方夏攜家至嘉興,而漫游蘇杭、南京。
第二年年初,一個驚人的消息迅速傳播,令南京城陷入一片恐慌:左良玉將率部隊到南京就糧!
自從援汴之戰慘敗后,左良玉就在長江湖北段劫鹽船養兵,他曾到武昌向楚王籌糧,楚王沒有答應,左良玉即縱兵大掠,為時20余日,著實把武昌禍害得不輕。這次他移兵九江,揚言進軍南京,城內頓時人心惶惶。左軍未至,已有不少亂軍假借其旗號,肆意剽掠,南京“士民一夕數徙,商旅不行”。
情急之下,南京兵部尚書熊明遇想到侯家與左良玉的世誼,就請侯方域前去左軍勸說。侯方域以為不妥,便假托父親名義致函左良玉,勸阻他南下。此時左良玉正對侯恂抱愧,加上已得到一些補給,接到方域的信,遂退兵武昌。
但這件事卻給侯方域帶來了麻煩。兩年前,阮大鋮被復社諸子的《留都防亂公揭》搞得狼狽不堪,曾托侯方域從中周旋,卻被方域、香君斷然拒絕,從此,阮大鋮對侯方域“恨刺骨”。這時候阮大鋮已緩過一口氣,利用南京人對左良玉的憤恨,大肆造謠,說左良玉與侯方域有舊,此次左軍前來,侯方域本是內應。如此一來,就有人謀劃抓捕方域。幸楊龍友得知此事,連夜前來通知,侯方域不得不離開南京,前往宜興陳貞慧家避難。行前,他大為憤慨,作《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對阮大鋮極盡諷刺。自此,兩人間的仇恨更深了。
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侯方域等人再次回到南京。不久,南明建立,馬士英掌握朝政,阮大鋮開始公開圖謀復出。在《留都防亂公揭》事件一年多后,周延儒一度為相,阮大鋮與此人私交甚篤,遂重賄之,要求復出。但《留都防亂公揭》影響太大,周延儒不敢答應。阮大鋮就幫助他深交的好友馬士英出任鳳陽總督,天下大變之時,馬士英正是憑借鳳陽總督的身份謀立弘光帝,并由此掌控朝政,正因有此淵源,馬士英不顧輿論反對,不遺余力地幫助阮大鋮,任命他為兵部侍郎,負責江防,進入南明權力中心。
阮大鋮沒有復出時,已有迫害侯方域的能量,如今大權在握,當即向東林、復社大舉報復,造“十八羅漢”、“七十二金剛”的名目,企圖將異己一網打盡。
于是,復社諸公子都被通緝,陳貞慧被捕,在獄中吃盡苦頭,家人及侯方域不惜重金多方賄托,他才得以出獄。侯方域自己左躲右藏,后渡江到揚州投奔了史可法,其間代史可法擬《復多爾袞書》,曾傳揚一時。
隨后,史可法命侯方域任職鎮帥高杰軍中,隨軍北征,經略中原。此次北征到達商丘一帶時,高杰被總兵許定國誘殺于睢州(今睢縣),其部隊大亂。此時清軍已占領孟津,進逼黃河下游,侯方域建議暫時撤軍,規劃東南防守,跨江連湖,障蔽吳越,守財賦重地,徐圖后計,但這個謀劃卻不被采納。后高杰軍崩潰,侯方域只得南歸宜興。阮大鋮的死黨探知侯方域下落,帶人在陳貞慧家抓捕了他,侯方域遂被投入牢獄。
阮大鋮、馬士英迫害東林、復社人士之時,對左良玉甚為顧忌,擔心他為此出頭,表面上極力與他修好,暗中卻構筑針對他的防線。左良玉心知肚明,搖頭嘆息。不久,就發生“假太子”事件,弘光帝的皇位受到質疑,在眾人勸說下,左良玉打出“清君側”的旗號,起兵東征。馬士英、阮大鋮不顧清軍正大舉進逼,竟命江北諸軍傾力對付左良玉。不久,左良玉病死軍中,其部隊被南明軍隊擊敗后,在左良玉之子左夢庚的帶領下投向清軍。這場內亂,加速了南明的滅亡,沒多久,清軍渡江,弘光帝匆匆而逃,南京城明軍竟然毫無抵抗地投降了清軍。
左良玉興兵之時,迫于壓力,馬士英、阮大鋮對復社的迫害不得不草草結束,找個名目殺了幾個人,其余的都放了出來,侯方域也于此時出獄,重獲自由。
南京陷落后,侯方域在江南漫游了一段時間,“見事不可為”,于1645年十月返回歸德古城。據一些史料記載,李香君曾被強征入宮,成了弘光帝“戲曲團”的演員,南京城破,宮中大亂,她因此獲得了自由。此時,侯、李都在南京,當有機會相逢。在那惶惑混亂的時刻,他們會做出什么樣的選擇?山河殘破,何處可棲身?牽手共返侯方域的家鄉,或許是現實的選擇。
侯方域故居內的翡翠樓,當地人亦稱“香君樓”,相傳李香君曾在該樓居住。那位美麗剛烈的奇女子,真的與古城有這么一段緣分嗎?【原標題:侯方域與李香君的愛情:避亂江南得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