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鼎盛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均達到盛況空前的程度。由于唐人的物質生活水平高,不但生時注重享受,死后也要有大量的隨葬品。所以唐代時無論是帝王陵、貴族墓,還是平民百姓的土洞墓中,都有大量的隨葬品。它們是研究唐代各類手工業及社會生活的重要實物資料。
唐代隨葬品種類很多,有陶俑、陶器、釉陶、瓷器、金銀器等品種。其中陶俑是隨葬品中時代特征較明顯的器物。不同時期的陶俑,在種類和造型風格上都具有各自的特點。因初唐時社會經濟秩序剛剛從隋末的戰亂中恢復過來,經濟水平有限,故此時期生產的彩繪陶俑不如盛唐以后流行的三彩陶俑數量大。筆者在此以兩件唐代初年的彩繪俑為例,介紹一下隋至初唐時期的陶俑特點。
初唐時期大型鎮墓俑有彩繪貼金的裝飾方法。因其工藝復雜,燒制難度大,所以在墓葬中占有重要位置,且均為貴族、官員墓中所有。如文官立俑(圖1)高68cm。頭戴高冠,冠后有包葉。身著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的寬袍大袖式漢服,即褒衣博帶式大衣,高冠革履,這種衣著還沿襲著北朝遺風,說明這類彩繪貼金俑是唐代早期的作品。此文官陶俑造型樸拙,人物面部刻畫細膩,但表情呆板,目光顯得有些呆滯。這是唐初彩繪俑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可以將其視為唐初俑人的時代特征。另外一件彩繪陶器是人面鎮墓俑,又稱辟邪,高33cm。造型古樸威武,神態逼真。(圖2)(圖3)該俑蹲坐,怒目人面、豬耳、頭上長角,兩肩有火焰狀翅膀,蹄足,為人獸鳥結合的形象。辟邪耳、翼、腿、足等部分均以紅彩涂身,雖不艷麗,卻也和諧素雅。鎮墓俑又稱方良或鬼魅,是山川精怪,有驅除邪惡的法力。通常有人面獸身和獸面獸身兩種,安放在墓室前,人面和獸面各一尊。這兩件陶俑都是唐代早期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通過初唐紀年墓,可以看出這種彩繪俑的流行時間: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壽墓,陶俑全部采用彩繪貼金方法,不見一件施釉的陶俑。唐高宗顯慶二年(公元658年)張士貴墓,出現彩繪釉陶俑,屬單色釉加彩。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鄭仁泰墓,陶俑改用黃、綠雙色釉加彩方法,工藝上已向三彩裝飾接近一步。稍后公元672年的遼陽唐墓、公元675年的李鳳墓、公元684年的李徽墓都發現了逐步成熟的三彩器皿,標志三彩的出現。因此唐高宗時期完成了從彩繪陶到三彩陶的發展。但是此時三彩工藝還未用于陶俑的裝飾,公元682年的臨川公主墓出土的300余件陶俑中,仍沒有一件三彩俑。最早的三彩俑是長壽二年(公元693年)唐墓出土的三彩俑群,同時伴有紀年墓志。它們現藏加拿大的雷亞爾·溫塔里奧博物館,屬早年出土物。唐代早期的陶俑都是這種彩繪貼金或單、雙釉陶,使用三彩工藝裝飾陶俑,是盛唐以后的事。由于盛唐經濟發達,三彩俑數量大,易于被人們了解,而唐早期的彩繪俑則數目相對少些,能夠了解的人就不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