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霧山禹父洞傳說
2013/5/7 15:05:53 點(diǎn)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云霧山位于禹州、新密交界,崆峒山逍遙觀北約4公里。遠(yuǎn)望云霧山,如同一老人蹲坐托腮沉思狀。
北麓曰白石崖又名白云崖。《史記》載:“黃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紀(jì)事也”,故名白云崖,整個山坡數(shù)萬平方米全是山林覆蓋,郁郁蔥蔥,是消暑佳境。
在白石崖左手側(cè)有一天然溶洞——禹父洞,洞口高數(shù)丈,深不可測,寬敞處大約50平方米,洞內(nèi)壁上有自然形成的石斜坡,倚坡靠壁,前一水潭,常年不涸。仔細(xì)觀察,在洞口正上方,有一石縫,如刀劈一般,有水淅瀝淅瀝流下,故當(dāng)?shù)厝巳∶?ldquo;水簾洞”。在洞的前方,有一黑色世石,中間自然裂開,亦如刀劈,縫間生長一株姜樹。洞口左側(cè)處,相傳曾建黃龍廟,內(nèi)祀禹父鯀。
說起這一溶洞,有一段關(guān)于禹父鯀的傳說。相傳鯀治水九年不成,死后變成了一條黃龍,剖腹生禹;與此相印證的是司馬遷《史記》曰:“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也。”《國語·魯語上》稱:“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距此不遠(yuǎn)崆峒山是軒轅黃帝隱身修行之地,其后裔在此活動也無可厚非。
在溶洞東側(cè)山崖的陡壁石縫間上天然生長著一叢白牡丹。株冠3米,有九個枝條,每個枝條根部粗3-4公分左右,梢部粗1公分左右,長約1米多,每年開花20朵以上, 花朵碩大且為復(fù)層,直徑在20-24公分之間。傳說黃帝當(dāng)上天子,昆侖山上的西王母前來祝賀,送黃帝一株白牡丹仙花作為禮品,黃帝同妻子嫘祖把白牡丹栽種在白云崖崖壁的石縫中。白牡丹重瓣而開黃芯白瓣,花色似玉,性傲而不居異土,歷代人刨挖移植于別地,皆枯死。史書記載,武則天九進(jìn)嵩山,只要是牡丹盛開的季節(jié),她都要到白云崖觀看白牡丹 ,并設(shè)行宮于白云崖旁, 筑建觀花臺,亦稱玩花臺。
另外,在禹父洞附近,遍生一種村民稱之為江子木的落葉樹,但惟有一棵樹齡數(shù)十年的樹卻從不落葉,雖時至隆冬仍枝葉茂盛,故村民稱此樹為“神仙樹”。據(jù)傳這棵樹即禹父鯀之化身,常年枝葉繁茂,象征其矢志不渝的精神,最終激勵兒子禹治水成功。
在白牡丹附近,有三泉,名叫王母泉、牡丹泉、藥王泉,泉水清澈,四季長流。
在白石崖村東有一洞,名叫王母洞。神話傳說王母娘娘曾在此洞住過。此洞高2米,寬2米,洞深無人敢進(jìn),尚有待開發(fā)。
如今,白石崖這個小山村的村民,一提起禹父鯀、牡丹仙子,幾乎頂禮膜拜,他們一直堅(jiān)信,是在鯀和牡丹仙子的護(hù)佑下得以安居樂業(yè)。他們也迫切希望能借著鯀及牡丹仙子,吸引更多人們關(guān)注白石崖、開發(fā)白石崖,觀光白石崖。
責(zé)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