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偉是許昌市農機試驗鑒定推廣站的一名工程師,農民們親切地把他和他的同事們叫做“農機保姆”。
近段時間,張洪偉正在忙著為推廣玉米收割機做功課:走訪農機經銷商,看去年哪些農戶購買過玉米收割機;訪問這些農戶,調查他們所買的玉米收割機在經濟性、損失率、故障率等方面的實際表現;根據農戶反饋篩選出合適的機器后,到廠家考察;然后才能把機器引入當地試用,示范,推廣……“目前許昌市的玉米機收率還比較低,機器保有量少,我們得盡快為農戶找到適合本地情況的經濟適用的機器。”張洪偉說。
農民用上現代化的農機,張洪偉他們的工作還只是開了個頭,培訓、咨詢、維修, “農機保姆”的工作需要的是專業、細心、耐性。
“麥收時期是我們最忙的時候,24小時不合眼是常事兒,”張洪偉說:“近的我們直接趕過去維修,遠的就通過電話指導他們修理,大家幽默地稱這是"話療",電話治療。”麥收期間,張洪偉的手機是名副其實的“熱線”,連河北、山東、黑龍江的不少農機手都存有他的號碼,這都是在多年機收跨區作業中結下的“革命友誼”。
要把枯燥的農機原理和專業的操作知識傳授給大多學歷不高的農民們,張洪偉動了不少腦筋。
張洪偉向來不主張正襟危坐的課堂式培訓,他會直接把農民們領到機器前,用通俗的語言給他們講解。有農民問:“收割機前面的大輪子是做什么用的?”用專業的語言回答就是,“那叫波合輪,起輔助切割、喂入的作用”,但張洪偉這樣回答:“就像面條要用筷子挑著吃一樣,收割機的大輪子要先把麥子摟過來,才能方便下一步割麥子。”
“腿要勤,嘴要勤,腦要勤;工作又苦、又累、又繁瑣”。但做了近二十年農機推廣工作的張洪偉卻始終甘之如飴,因為“這事有意義”。“比如我們推廣的精少量播種機,一畝地就可以為農民節省二十來斤種子。”張洪偉開心地說。【原標題:“農機保姆”張洪偉:腿勤嘴勤腦勤侍農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