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村,位于禹州市淺井鎮,古稱“神前鎮”、“東張鎮”,享有“瓷都”之盛名,與有“鈞都”之稱的“神垕鎮”相映成輝。
從唐宋開始,扒村就成為瓷器燒造和冶鐵重鎮。民國《禹縣志·山志》記載:“扒村亦曰‘八里村’,產陶土及煤鐵。”又說“宋金時,東張鎮(今扒村)舊瓷場地……”。扒村瓷窯遺址位于扒村村東側。遺址基本呈長方形,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800米,市區經淺井至萇莊的公路縱穿遺址中心,西部和北部的小山包中盛產瓷土和煤,是燒造瓷器的理想地方。
古時,東張鎮的扒村窯,便是以“白地黑花瓷”為主,扒村窯規模最大,制作最精,是我國北方有特色的一座民窯,屬磁州窯系,現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扒村瓷裝飾技藝有繪畫、劃花兩種,分釉下和釉上兩種彩繪。扒村窯以燒制白地黑花瓷為主,黃白釉、黑花、花瓷、青瓷等亦有,品類較多。胎有深灰和米黃,其質堅硬,但胎骨顯粗。宋代扒村窯的釉下黑褐彩器在器表題寫書畫詩句作裝飾,在碗、盆中心畫一枝花葉或書寫大字,如“風花雪月”、“花”、“書”、“張”、“道”、“忍”等字。
扒村瓷風格十分鮮明,黑是黑,白是白,色彩鮮亮而不渾濁,讓人看了心里清爽。民間藝術用色純正,表達率真,動機純粹,不像現在城里人的那些藝術,包著一層厚重的脂粉。這種審美的追求,其實是人生態度的外化,是一種內心的跡象。
扒村瓷制作講究,善于利用化妝土美化瓷面,做到了粗料細作,精益求精。其構圖嚴謹,一般裝飾多用人物、花草、蓮瓣、水藻、魚、鳥獸等。紋樣線條流暢,生意盎然,富有濃厚的民間生活氣息;格調樸拙粗獷,取材源于生活,扒村窯瓷器以富有鄉土氣息與民間色彩而著稱,在宋代瓷中別具一格,特別是畫面裝飾多取材于當時人們喜聞樂見的生活小景,極富生活意趣與幽默感,保存了宋代民間繪畫和民俗學的史料。扒村瓷窯所燒造的品種豐富多彩,從需要高溫的黑、白瓷,到低溫的釉彩,幾乎無所不有,不僅在國內頗負盛名,而且在國外特別是日本,影響很大,歷來為世界各大博物館及收藏家們所珍愛。
扒村窯遺址在村周邊,現存有眾多古窯址遺跡,相連成片,上下錯落有致,規模頗大,身處其中,極目所見,野地里到處散落的都是宋金時期殘瓷碎片。扒村窯遺址猶如一座歷史寶庫,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是研究宋、金、元時期北方有關制瓷業的一處重要遺存,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尤其以白地黑花瓷的折沿花卉大盆最具代表,遺址里散布較多殘片,盆內用黑釉彩繪,紋飾布局層次繁多,為扒村窯裝飾一大特色。從文化大革命后期,由于市場蕭條,燒制產品質量粗糙,群眾很少作為使用器物,大部分瓷窯改為燒制耐火材料。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扒村窯爐逐漸全部停業,當年的燒制藝人大部分務農或改做其他行業。
目前,燒制藝人均年事已高,燒制技藝有可能失傳,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入細致地開展普查工作,徹底摸清傳承的內容,同時做好相關物品的征集、錄音、錄像等工作;將普查所獲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將扒村瓷燒制技藝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并將搜集的資料整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