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襄城縣首山的乾明寺,建于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又稱背影寺。寺院從山門前影壁跨過主體工程直達山頂的文峰塔,長達5 6華里。
明清時會期為農歷二月十五日,會前兩天起會。來自襄城、許昌、禹縣、臨潁、郟縣、葉縣、寶豐等地的香客、游人、民間藝人及商販,多達數萬人。會上往往有數百上千風箏放飛,異彩紛呈,蔚為壯觀。
乾明寺風箏造型可分為動物,人物及形體形象三大類。風箏的結構又分為有尾和無尾兩種。襄城縣城內,一般群眾都會扎風箏。清末時有一能工巧匠孫老六,扎的風箏款式新、骨架輕、起得高、飛得穩,每年能賣300—400架。
1985年農歷二月十五日,縣文化局、教育局、共青團縣委聯合舉辦了“文革”后首屆風箏競賽會,城關鎮、山頭店、孫祠堂、湛北4個鄉的千余名學生及風箏愛好者參加了比賽。這次風箏賽不僅有傳統的風箏,而且還首次出現了《人造衛星》、《太空飛船》、《機器人》、《航天飛機》等具有現代意識的新型風箏。(原標題:許昌服乾明寺風箏會:數百上千風箏放飛 蔚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