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生活植根在中華大地,它質樸平淡,被守護千年。有一種藝術根植于中華大地,它神工鬼斧,使人夢繞魂牽。這種藝術叫鈞瓷。
美哉,鈞瓷!美哉,鈞瓷人!
有一種生活植根在中華大地,它質樸平淡,被守護千年。
有一種藝術根植于中華大地,它神工鬼斧,使人夢繞魂牽。
這種藝術叫鈞瓷。30年前,就和我有了不解之緣。這種人生就是鈞瓷人生,既平實又璀璨。
早在30年前,我在河南省第二輕工業廳工作時,就有緣結識晉佩章先生。由于我對晉佩章先生印象極好,工作過程中隨為良朋益友。今年5月聞悉晉家鈞瓷在巴黎開展,此事觸動我和晉先生交往的點點心緒,隨后便去了神垕,看望晉家長男曉瞳先生。歸來即寫下一點文字,以為紀念。
●晉家鈞瓷魅巴黎
巴黎。西方文化藝術中心。世界文化藝術中心。今年5月,這座時尚、優雅的城市被來自東方的瓷器平添了幾分嫵媚與神秘。
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開幕的“夢幻的家園——晉曉瞳鈞瓷藝術作品展”,吸引了歐洲乃至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鑒賞家、收藏家紛紛蒞臨,他們要近距離探視、欣賞、品鑒名揚世界的中國鈞瓷那不可名狀的虛幻、空靈、神奇與妙曼。“啊?!噢?!”他們詫異,他們不解……
不用畫筆,不涂顏料,不必設色,僅僅是單一的一種釉料,竟能讓燒出的瓷器呈現出五彩斑斕的釉色。而且通體溫潤雅致,寶光四射。“China,瓷器,中國,魔幻,東方神韻。”他們無法再用其他的語言來表達和解讀鈞瓷藝術帶給他們的疑惑和震撼。
展現在人們面前的40余件鈞瓷藝術作品,件件都是珍品,從成型到煅燒,到窯變,到色彩,到意境,可謂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曠世絕唱。其中4件作品通過高溫窯變而分別形成“清江晨露、紫雨綻放、五彩山河,瓊宇雪峰”的自然景觀,從而詮釋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氣象萬千的奇妙景象。不少人虔誠地懇請能夠高價收藏,但是,都被晉曉瞳一一婉言拒絕。因為晉曉瞳太清楚了:這些作品不僅僅因為傾注了他的心血、汗水和智慧,而最最關鍵的是這些作品同樣寄托著父親讓鈞瓷走向世界的希望。即使再用盡更多的血汗和心智,也不可能重新創作、復制出同樣的器物來了。這就是鈞瓷不同于其他瓷器的魅力所在,這就是自古至今世人追捧鈞瓷的緣由所在。鈞瓷以其偶然性、排他性、唯一性、神秘性而藝冠瓷林、蜚聲中外……
此次晉曉瞳鈞瓷展,是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中國名瓷名師系列邀請展”的首展。選此為首展,意義非凡,不僅因為鈞瓷在中國陶瓷中的地位,也不僅因為晉曉瞳的卓越藝術,而更是緣于“晉家鈞窯”這塊光耀奇目的金字招牌。
讓鈞瓷走向世界,一直是我老友晉佩章先生最深切的心愿。當晉曉瞳默默地佇立在巴黎埃菲爾鐵塔前,仰望著高塔頂的上空時,他知道父親一定在天堂之中俯瞰巴黎,關注著“晉家鈞窯”在巴黎的展覽。父子二人用“心之靈、瓷之魂”交流著,父子兩代不懈地追求和孜孜不倦的努力終于夢想成真:讓國之魂寶-鈞瓷的高貴與奇魅得以傳承,讓"晉家鈞窯"風靡人寰!
●知識智慧促超越
1926年,河南省禹州市一個數代相傳的儒醫世家降生了一個男嬰,家人把成為名醫、濟世救人的質樸愿望寄托在他的身上。他天性聰明,勤奮好學,刻苦攻讀,圓夢大學。當解放戰爭的炮聲打響之時,他擲筆從戎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他接連參加了淮海大戰,強渡長江攻占南京,南下追擊解放大西南,再接著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他屢立戰功,榮譽勛章積身。1962年,光榮轉業榮歸故里禹州神垕鎮,被分配至鈞瓷制造行業,從此,他把祖輩流傳的醫學絕技束之高閣,把自己的追求、理想、榮辱乃至于生命交付給了鈞瓷。
戎馬十幾載,近不惑之年入道鈞瓷——這個讓他熟悉而陌生的行當。熟悉:身為禹州人,誰人不曉那“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有鈞瓷一片”的千年傳唱;陌生:祖輩與己皆是門外漢。上帝給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軍人的那種服從、堅強、攻堅、爭勝的作風,促使他在銷售方面做出了成績,先后擔任禹州鈞瓷一廠、二廠的供銷股長。在外出銷售乘車的路途中,他如饑似渴地閱讀書籍,學習鈞瓷方面的知識;在展銷會當中,他仔細傾聽客戶意見與建議,了解社會需求,研究、觀察國際市場的動向;在廠里,虛心向老藝人求知求教,深入每一道工序,了解、學習、研究、探討并牢牢掌握。不久,他在自己家院內壘起了窯爐,一次次地試燒,一次次地失敗,但從未磨滅他對鈞瓷藝術的熱愛、追求、探索與抱負。漸漸地,他燒出了滿意的作品,漸漸地,他燒出了理想的作品,漸漸地,他燒出了驚人的作品。繼而,他成為廠實驗室主任,繼而,他成了技術科長,繼而,他成了與其他鈞瓷藝人比肩的名人。
他不能停步,他不能滿足。他深知千百年來鈞瓷的奧秘還未徹底揭開。他踏遍了河南的山山水水,勘察各地鈞瓷原料資源,探尋核對古陶瓷窯址,梳理明晰鈞瓷、鈞窯的發展脈絡……最終,他研究得出的結論讓學術界、陶瓷界大為震驚,專家們、權威們認同了他的研究成果:鈞瓷始于唐。這將鈞瓷的起源向前推進了200多年。
不停步,不滿足。知識的積累與豐富,讓他更感到了自己的渺小與不足。于是,他利用學習與出差的機會,奔走各處瓷區,拜訪名師高手,考察古窯遺址,參觀博物院館,索要珍貴資料,記寫歷史今朝。他先后結識了梅建鷹、祝大年、高莊、劉傳、顧景洲、周國楨、李國楨、馮先銘、耿寶昌、李知宴等國內藝術界、陶瓷界諸多知名專家學者,虛心向他們學習請教,以豐富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視野。
在禹州,他遍訪各廠的名師藝人,虛心學習,認真求教。他與任堅、郗杰、盧廣文、盧廣東、劉保平、劉振海、楊書信等神垕鈞瓷老藝人相交甚篤,亦師亦友,尊敬有加,視為榜樣。他對同事,同行更是真情相待,親如兄弟,家中?,淡茶薄酒,家世舊聞,從藝經歷,心得體會,經驗教訓,長敘短議,有用之處,書以記之,天長日久,彌足珍貴。
不停步,不滿足。他深知在鈞瓷文化的傳承中多數藝人善做不善說,更不善筆記傳授,這不僅是傳統藝人文化知識的局限,更關鍵是受“技不外泄,藝不相傳”的傳統觀念的束縛。人在藝在,人亡藝絕的現象長期存在,使得許多堪稱珍貴絕技的鈞瓷工藝都隨著老藝人的離世而消亡。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傳承和發展鈞瓷文化的歷史使命感呼喚著他,他決心要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來改變這種被動局面。他為鈞瓷傳統工藝的搶救、發掘、整理、繼承嘔心瀝血,堅韌不拔。他繼承了盧廣東鈞瓷老藝人的技藝精髓,他開創了盧鈞的燒制與研究,從而更加完善并健全了鈞瓷的研究體系。
知識改變命運,智慧創造奇跡。他率先完成了“宋早期各種深淺不同藍色乳光釉”的研究和仿制工作;他對鈞瓷的發展歷史有著獨到的研究,著有《鈞窯史話》《中國鈞瓷藝術》《中國鈞瓷探源》《話說鈞瓷》《晉佩章作品選》等關于鈞瓷的各種著作。他從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中研究、探索如何傳承和發展鈞瓷藝術,30多篇鈞瓷論文在國內外發表引起業界關注;他從鈞瓷科學發展的角度出發,為鈞瓷文化藝術在型、釉、材質、工藝等方面的突破注入了新鮮動力,開創了科技興鈞的理念。
他為弘揚鈞瓷藝術做出了突出貢獻,他為鈞瓷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勛。2003年,他被國家評為首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被河南省評為“河南陶瓷藝術特級大師”。他不但是河南省工藝美術協會公布的第一位獲“終身成就獎”的藝術家,還是河南省文史館館員,并且是美國國家藝術研究院“終身榮譽院士”。他被頌為“中國鈞瓷的活歷史”,他被尊稱為“鈞瓷泰斗”。
他,就是我的老友!晉曉瞳的父親晉——佩——章!當代鈞瓷世界里的一個傳奇!
●人魂瓷魂唱大風
坦誠惟真 晉家祖輩家風清正,家教甚嚴,晉佩章自幼耳濡目染,生性誠懇耿直,也造就了他一生坦蕩為人、唯真做事的準則。轉業進廠不久,人們議論他:三十六七快奔四十歲的人了,一個門外漢能干出點啥?立了那么多戰功,才當個普通職工,傻子一個……面對譏諷嘲笑,身處卑微之境,他坦然面對,謙恭待人。他曾對領導和同事直言:我老晉年紀確實大了一點兒,技術沒有,是一個又老又傻的門外漢。但是,請大家相信我,我老晉不拖大家后腿,我會很快變成內行。言簡意賅,質樸無華,擲地有聲!
誓言無悔。但當他一步步前進、一步步成功之時,“文革”及各種政治運動不期而至,他又飽受磕碰,甚至被降級降職,他又成為那種既要被利用又要有所管束的人。即便如此,他也從不仰人鼻息,敷衍了事,對業務,對技術,對質量仍舊嚴肅認真,盡心盡力,從而得罪了一些人,致使自己的處境愈加危艱。好在煙云消逝,時代變遷,國家和人民的命運日漸強盛,老晉也迎來了自己的春天。對昔日怨恨自己,整過自己的人,老晉平心靜氣地翻掉了這歷史一頁,照樣尊為師長,視為兄弟,有些竟成為親朋好友、同好弟子。
哎,這就是“視誠真如生命”的晉佩章!
淡泊名利 轉業之時,論戰功論職務都不及他的人,進了大機關、大單位,有些還有了一官半職,而他卻進了泥土堆積、窯爐灰煙、如同作坊的小企業。親朋四鄰、同學戰友都勸他找找上級,尋尋熟人調換一下,他要么淡淡一笑,要么委婉推托。他把昔日的輝煌封沉腦海,他把燦爛的勛章壓入箱底從不示人,后來這些獎章被他當成玩具拋給年幼兒子直至遺失殆盡。同事們只知道他叫老晉,而卻不知道這是位大英雄。1963年之后,許昌地區的政府機構曾多次組織鈞瓷歷史考察,晉佩章先生都是主要的參與者,可我從來沒有聽他炫耀自己的功績。上世紀80年代鈞瓷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當領導推薦筆者采訪報道這位大功臣時,他卻再三推謝,他所談到的盡是領導和同事們的功績,并一再叮囑筆者,不要把他見諸報端。
哎,這就是“視功名如煙云”的晉佩章!
老晉是個很大手的人。老晉過去收藏有兩件宋代鈞官窯的完整器,一件是紅釉的六方花盆、一件是天藍釉帶蚯蚓走泥紋的四方花盆。這不僅僅是他的心愛之物,兒子也愛如拱寶。知道父親藏不住珍寶的習慣,晉曉瞳在自己住室的墻上掏了一個洞做成擱架,將二只花盆用木板封在墻里面,一直秘不示人。上世紀80年代禹州鈞瓷在北京辦展,領導動員他將花盆拿出來展示,找不到二件寶貝的老晉雷霆大發。最后晉曉瞳拆了墻壁,交了花盆。一年后兩只鈞瓷花盆,變成了一只鈞瓷花盆的殘底,交回老晉手里,他只是坦然一笑。他與國內諸多大書法家、大畫家相交甚篤,他們贈送他的書畫作品被世人視為珍寶,而老晉就連同事、手下索要,他也從不推諉,卻把他們輕易送人。記得當年他去拜訪柴砂壺泰斗顧景洲先生,先生拿出兩把視為得意之作的柴砂壺贈與老晉,老晉看這兩件當時就價值連城的藝術珍品,誠惶誠恐,連連道謝。誰知還未待他把這兩件寶貝帶回家中,就被友人輕易從他手中索走了。
哎,這就是“視錢財如糞土”的晉佩章!
無私傳藝 大凡工藝美術行業自古至今都有世襲觀念:藝不外傳?墒,老晉卻不茍同。他在禹州鈞瓷一廠、二廠都工作過,無論他身在何廠,只要另外那個廠里需要他指導、幫忙,他都會熱情相助,毫無保留。為此,他曾受到領導的責怪、同事的阻攔,甚至會遭受處分,但他仍會據理泰然面對。為了提高大家的技藝,他辦學習班身手相傳;他的實驗成果,他的技術參數都一一交給領導,獻給廠里。隨著改革深入,企業開始改制,國有和集體鈞瓷企業沒有了,伴隨著的是大大小小鈞瓷窯廠如雨后春筍般的出現,已離休了的他心潮澎湃,他看重的是鈞瓷的生命,看重的是窯藝的流傳。于是,他毫不猶豫地將自己傾注終生所掌握和研究的具有獨自知識產權的鈞瓷釉料配方、煅燒技術無私地奉獻給了社會。
哎,這就是“視藝術歸國家”的晉佩章!
慷慨慈悲 上個世紀80年代一個冬日發生的一幕,讓筆者終生難忘。那天,老晉剛剛在廠里借了40元錢,準備第二天帶患病的妻子進城就醫,下午四點多鐘他陪同筆者逛神垕鎮老街時,突然不遠處人群涌動,哭聲連連,我們趕到跟前,只見一對六十開外的男女坐地而泣,身邊散落著片片打碎的鈞瓷。原來當年的神垕由于市場政策波動的影響,個人市場的交易情況,被嚴格控制。而這兩個老人拿了幾件自燒的鈞瓷到街頭擺賣,被市場管理部門的人員逮了個正著。除了不慎碰碎的兩件,其余均被收繳罰沒,兩人身無分文,無法面對家里的窘境,一直悲聲不絕。老晉上前了解到原因,走到跟前,掏出那要給妻子看病的40元錢塞給對方,一句話未說,拉著筆者揚長而去。
老晉一路沉默,我也不再言語。我深深地領悟他對鈞瓷藝人的尊重,關愛,同情和感慨,要知在那個年代40元錢對于老晉的家庭,對于所有人的家庭來說是個什么概念。我望著老晉那瘦小的身軀而愈顯自己的渺小,我為自己的無動于衷而感到無地自容。40多年過去了,這一幕仍歷歷在目。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大地震。此時,已病重臥床的老晉看到電視中震區的畫面,哀痛不止,淚流滿面。5月15日,神垕鎮舉行了捐助儀式,他委托老伴取出5000元捐給了災區。不久,河南省陶瓷玻璃行業管理協會發動全省的藝術家捐款捐物,老晉毫不猶豫,讓兒子把價值170多萬元的鈞瓷珍品"太平尊"捐了出去。由于總感到自己的心意還未盡到,隨后,他又將自己親手制作的6件鈞瓷珍品拿了出來,并委托河南省工藝美術協會拍賣,將善款全部捐給了災區。直至他離開人世,還一直惦念、牽掛著災區的災情。
哎,這就是“視濟世為天職”的晉佩章!
和為天下 天下是什么?老晉參軍打仗,當時他心中的天下就是老百姓。轉業進入鈞瓷行業后,老晉心目中的天下就是鈞瓷。他認為,只要為了鈞瓷,為了傳承和發展鈞瓷事業,和為貴,容則進,順則興。
記得當年申報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審核極為嚴格,禹州幾大鈞瓷企業爭相組織材料,家家美言自己,互不相讓。搞得省里行業管理部門左右為難。老晉當時也代表所在的企業上報材料,他斷然表明:鈞瓷的榮譽 不是哪一家的,它是祖宗留下來的,它是大家的。他提議:各家優勢互補,咱們不分你家我家,材料融合一起,只要獲得國家批準,咱們大家共贏。
記得上世紀90年代國家組織鈞瓷在京展覽,當觀眾走向老晉所在的企業的展臺詢問:這么多樣品,到底你們那家正宗?當年輕的同事剛回答“我們正宗”時,老晉馬上過來接住話題:“我們這些企業都是一個老祖宗傳下來的,從來分不清誰家正宗。鈞瓷靠的是窯變,我們廠自己燒出來的都不會重樣,所以我們廠燒不出他們的,他們廠也燒不出我們的。這就是鈞瓷藝術的魅力所在。”
當國有、集體鈞瓷企業消逝,晉家也開了自家窯爐后,老晉仍然堅守著共生共榮的原則。從不標榜自己、詆毀他人,他對敢于創新,穩步發展的同行頌贊有加。他在自己發表的作品中提到:“韓美林大師率先在鈞窯試典,運用鈞窯工藝材料進行陶藝創作,對推廣新的陶瓷藝術起到了帶頭推動作用?准意x窯、榮昌鈞窯、李欣營鈞窯、任星航鈞窯等亦受其影響,率先進行了陶藝創作,為鈞瓷造型藝術的升級換代做了大膽的嘗試。對鈞瓷的創作和發展,與國際陶藝接軌,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是一件值得慶幸的好事。”
平和待人待事,融合起伏事態,順應時代潮流,鈞瓷大業,豈不壯哉!
哎,這就是“視順和為精神”的晉佩章!
2008年6月,一代宗師,鈞瓷泰斗晉佩章先生帶著他那一世清貧離開了人世,而把他豐厚的精神食糧、巨大的藝術財富留給了我們,留給了社會,饋贈于珍愛鈞瓷的所有人們。
如今,晉佩章的鈞瓷藝術作品,已被譽為“當代文物”,彌足珍貴。
人魂,瓷魂,晉佩章大師精神之魂在戰火中、爐火中永生!
●青出于藍勝于藍
現在可以告慰晉佩章大師:在您的感召和影響下,鈞瓷大業興旺發達,不同流派繼往開來,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企業和藝術人才。您的兒子晉曉瞳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一個時代過去了,一個以晉曉瞳為代表的鈞瓷藝術傳承、創新、發展的時代到來了。
泥土芳香沁童心 1963年出生的晉曉瞳,從他蹣跚學步起,就摸爬滾打,嬉戲玩耍,愉快生活在大人眼中“泥濘雜亂”的廠區之中。一個三歲就能夠上廣播電臺背誦“老三篇”的兒子,讓老晉開心得不得了。由于老晉經常出差,年幼的曉瞳就被母親帶到廠里放養。年齡相仿小伙伴們,各自團一堆泥巴揉揉、捏捏、毀毀,千百次地重復,這是他們最心愛的玩具。用手扒扒、挖挖、尋尋,他們總會在堆積的碎瓷中找到自己最心儀的瓷片來。在捏捏、毀毀、扒扒、挖挖的玩耍中,那泥土的芬芳,那美艷的瓷片,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打下了“藝術的烙印”。晉曉瞳說:“當時我們看誰捏的泥巴像樣,看誰扒的瓷片漂亮,這是我人生最早的課堂、最初的賽場。”
耳濡目染少年夢 老晉早期在家里,茶會、酒會訪客不斷。人來人往時,總有一個提茶送水的少年,忙前忙后。那時的曉瞳是老晉口里不斷提到的驕傲。在晉曉瞳記憶中,從7歲開始他就常見父親與同事在家中小聚,常聽到他們說道:拉坯、釉料、窯變什么的。慢慢地他記住了這些名詞,漸漸地,他又在不經意中記下了更多的與鈞瓷相關的名詞和名稱。突然有一天他闖進屋內,當著眾人問道:“你們都說出窯萬彩,我咋看也沒有一萬種顏色。”他那稚嫩的聲音,那認真而疑惑的神情,逗樂大家拍手叫好。晉佩章高興地把曉瞳攬到懷中說:“爸爸以后教你。”
曉瞳從小就立志,要像父親那樣做一個對鈞瓷發展有影響的人物。曉瞳12歲那年,父親請人在自家屋前的窗臺下壘砌了一個小小的“雞窩窯”,父親想用這簡陋的窯爐來實踐檢驗他多年來整理、記錄的鈞瓷技術資料。父親特意讓他跟在身邊,和煤、引火、入窯、開窯,無數次的試燒,無數次的打碎,他成了小幫手,成了名副其實的參與者。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改進,成功的喜悅,讓曉瞳這個小小少年也成為了一位追夢者。于是,要讀高中時,他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神垕陶瓷職業高中,父親堅定地支持了他的選擇。以優異的成績從職業高中畢業后,他被禹州鈞瓷美術廠挑選錄用,正式邁入鈞瓷職業生涯。
名師名家傳精髓 1979年晉曉瞳正式成為一名鈞瓷學徒。未成想竟然得以師從燒窯圣手文付章先生,學習鈞窯倒焰窯燒制技藝,經文先生精心栽培,技藝大增。兩個月后師傅讓他獨自試燒,未曾想竟然連續撞到3個“滿窯紅”。師傅臉上有光彩,工廠為了擴大生產,他只能提前出師。不久,在鈞瓷研發、創新方面有突破性發展、名聲鵲起的鈞瓷二廠對外招工時,他又被看中錄取,成為了鈞瓷二廠的正式職工。1981年,河南省工藝美術學會在神垕舉辦河南省陶瓷設計培訓班,這個培訓班在河南陶瓷界可謂之黃埔軍校,曉瞳又有幸入選。培訓班結業時,他創作的梁山泊108將人物頭像深得陶藝大師徐國楨先生贊賞,經過先生大力推薦,他進入了當時名聲遠揚的鈞瓷二廠設計室,從事鈞瓷產品的設計工作。在這夢寐以求的藝術殿堂他神游翰翔,技藝飛越,受益終生。
在晉曉瞳看來,如果沒有這次珍貴的學習機遇,盡管家學頗具,但后來從事更高深的鈞瓷藝術創作、實現自己更高的鈞瓷夢想,也就無從談起。每每提起此事,晉曉瞳總說一句話:“師恩深重。”
●爐火純青窯中仙
藝在就是謀生本錢。受世界性的現代陶藝風潮影響,受經營管理僵化跟不上改革步伐的束縛,國有、集體鈞瓷企業的倒閉在所難免,鈞瓷一廠、二廠相繼倒閉。晉佩章、晉曉瞳父子也都下崗失業。1988年,晉佩章創辦“劉山窯藝實驗室”,晉曉瞳出任造型設計師,并隨父學習鈞瓷釉彩調制技藝,負責協助父親做實驗、整材料、記數據等鈞瓷研究工作;父親指導他從陶瓷材料入手,拉坯成型、接胎塑雕、屢剔刻花、修整成型、晾干上釉、入窯燒爐、把握風向、控制爐溫等,時間悠悠,很快13年的時間逝去。13年里,晉曉瞳吸名師之精華,納各家之所長,無所不做,無所不能。將得自父親的真傳,經過千爐百煉,他一步步走向技藝全面的行家里手。終于“鳳凰涅槃”。
誰也沒有想到,晉曉瞳接受獨立的第一道大考,竟然是父親擺出的一大考驗。2001至2003年,應北京工藝美術研究所楊彤環所長之邀,為山東博物館復制陶瓷類文物72種,涉及遠古陶器、原始瓷器、秦俑、漢綠釉、唐宋三彩、鈞、汝、官、耀、越等等,大的三尺、小的盈寸。物品形制不同、材料胎骨不同、裝飾釉水不同、燒成溫度不同,每種只要一件。兩年半時間,72種配方、72種造型、72種燒成工藝制度。如此任務,晉曉瞳竟然一口答應了下來。真可謂初生牛犢不怕虎。晉曉瞳等于是按中國陶瓷發展的歷史脈絡,把歷史上已經存在的每一種陶瓷制品都再現了一遍。做好的任務受到楊彤環老師的贊揚,同時,晉曉瞳也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為此。晉曉瞳一直非常感謝楊先生,他認為是楊先生的任務磨礪了自己,也給自己打下了事業的根基。
接下來,由父親介紹,晉曉瞳為中央文史館新館親手制作了高達2.53米的雙龍戲珠窯變大花瓶。至此,老晉才認可了曉瞳的手藝,認為兒子可以單飛了。
其實,早在1990年,晉曉瞳設計的《大葵花爐》大氣磅礴,引起關注,北京亞運會期間進京展出一鳴驚人,被眾多鈞瓷書刊爭相刊載發表。1996年至1998年,其30余件鈞瓷作品分別入選《香港國際鈞瓷珍品展》和《日本大阪國際鈞瓷珍品展》;他的《直口銘文洗》在紐約的《東西方藝術家交流展》上深受好評。
這正是:雛鳳初啼第一聲,自與眾禽語不同!
●瑰魅無比晉家鈞
自強自尊傲骨風 在全國整個陶瓷行業有一種現象,只要是子輩繼承父業,干出一點名堂,會被人們自覺不自覺地與其盛名之父聯系在一起,晉曉瞳亦然。人們的議論,人們的舉止,深深地刺痛了他。血液里流淌著父親那清高、自強、自尊之氣怦然涌動,他要證明自己。
2003年4月,創建晉家鈞窯工作室,11月,被評為“河南省陶瓷藝術大師”。2004年12月,率先完成“鈞瓷倒焰窯柴燒工藝”實驗,使得失傳了700多年的鈞瓷柴燒工藝得以成功恢復,并受到中國民協陶瓷藝術委員會的嘉獎。2005年初,被授予“河南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2006年,榮獲“河南省杰出手工藝獎章”和“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的榮譽稱號,同年被評為“有突出貢獻的陶瓷藝術大師”。2007年,被中國收藏家協會評為"收藏家喜愛的陶瓷藝術大師"。同年,當選中國陶瓷工業協會理事。2008年,其手工拉坯成型的《牽;ㄆ俊窐s獲香港國際鈞瓷大賽金獎,并被英國國家珍寶博物館收藏。同年,當選香港國際鈞瓷藝術研究院副院長、香港國際鈞瓷藝術家協會副主席。
在晉曉瞳的鈞瓷藝術成長歷程中,深得眾多專家、名師、領導的關愛。中國輕工業總會楊志海會長在鑒賞他的鈞瓷藝術作品時感慨不已,倍加稱贊,欣然為他的陶瓷專著寫了序言。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楊自鵬會長對晉家鈞瓷關愛有加,曾在香港國際陶瓷藝術大賽中向與會人員大力推介,并親筆為他了題寫了廠名。
中國收藏家協會閻振堂會長多次幫組、指導晉曉瞳,使他的鈞瓷創作藝術得以升華,并為其題詞:“晉家鈞瓷。國之魂寶。”中國國際博物館呂辛章館長對晉曉瞳諄諄教導,為他的創作指出了方向。
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傅維杰、王愛春二位副理事長對晉家鈞瓷的發展更是恩義深重,關懷備至,經常親臨指導晉曉瞳的創作。張守智老師、苑寧夫先生、山東的李梓源大師、河北的劉立忠大師、陳文增大師和龍泉的徐朝興大師等都對晉曉瞳的創作給予了無私的幫助。站在巨人搭建的梯子上,經過長時間的艱苦磨礪,又練就了一身不同凡響的本領,你說,他怎能不“欲上九天攬明月”?
自從2003年他創辦“晉家鈞窯工作室”,繼而獨立創辦晉家鈞窯說起,艱辛與困難同隨,挫折與失敗同行,他不顧家里的反對,甚至寧可去觸碰父親那關懷慈悲的護犢之心。他不停步、不后悔,他一步步越過山丘、攀登山峰站在山巔之上,他釋然了:父親為師為父恩重如山,傳承父親的精神,就是對他老人家最好的報答。
堅守道法自然路 道法自然,鈞之魂也。緣于自然,才有了窯變,這鬼斧神工的造化,才使得鈞瓷有了靈魂,敬畏窯變,敬畏“窯神”,是鈞瓷藝人千百年來對自然的解讀。“入窯一色,變幻莫測,出窯萬彩,窯變無雙,獨一無二,只能邂逅,不能重復,窯窯燒壞,百不成一。”這就是鈞瓷的神奇。千百年來鈞瓷藝人們萬千失敗,樂此不疲,這就是鈞瓷的魅力。終于,有一天,人們通過配方設計,把控燒造,試圖左右窯變,結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奇跡出現了,窯變被科學了。當時的參與者晉佩章和所有追夢的鈞瓷藝人欣喜若狂,而當他們捧著獎杯拿上獎狀不久,他們的成果就被克隆了。滿大街,東鋪西店的“解放鈞”,滿展廳,紅紅艷艷的“克隆鈞”,晉佩章捶胸頓足,后悔不已?茖W是生產力,但是,若把這種生產力運用于鈞瓷藝術之中,卻出現了反作用力。創造這種生產力的鈞瓷一廠、二廠被“克隆”倒閉了,這就是科學與自然的較量在藝術領域的寫照。
鈞瓷“科學化”的洪流沖垮了一廠二廠,卻淫潤了一些人,不少人成了大贏家。對晉佩章而言,他認為:科學追求程序,追求把控,它消滅了不可控、不確定因素,鈞瓷面貌不免趨向單一,這對于鈞瓷的傳承與發展卻是一場災難。他毅然決定:絕不做趨利追潮之人,必須逆流而上,拯救鈞瓷。于是,他才壘起了上述提到的小煤窯、創辦“劉山窯藝工作室”,堅定地走“回歸自然,遵循古典”振興鈞瓷的心路里程。
晉曉瞳不僅不隨波逐流,反而比父親更加追求“合乎天道,厭于人意”的自然大美、大魅、大異、大幻。他不僅要拋卻氣窯(以天然氣為燃料燒造),而且還要拋掉父親賴以探索、研究的煤窯(以煤為燃料燒造),他要另起爐火,搭建柴窯,讓失傳700多年的鈞瓷柴燒工藝重見天日。但是,柴燒鈞瓷如同點燃絲綢取暖,每一次點窯,都是一場奢華而昂貴的消耗與消費,很有可能一窯接著一窯空,一爐接著一爐,帶著希望入窯,窯窯開啟夢碎。他的舉動讓父親既痛又惱,既驚又喜,他喜歡兒子這種倔強、果敢、執著、認真的天性,雖然家里的經濟狀況窘迫,但他還是默默地為兒子祝福。
2004年12月26日神垕晉家鈞窯在十幾位陶瓷藝術大師、工藝美術大師的見證下,晉曉瞳點燃了祭告窯神的信香,大師們一同點燃了窯內的木柴,一時間爐火通紅,點燃了大家的希望。希望在等待中煎熬。又是一個白天順利過去,夜晚靜靜來臨。鈞瓷的燒制溫度需要達到攝氏1300度以上。而這次柴燒爐溫到了900度,開始徘徊,甚至不升反降。一個晝夜的時間過去,柴燒的時間不斷地向后拖延,而爐溫僅在1240度就停滯了12個小時。而此時所準備的木柴已經告罄,眼看著幾十立方的木柴在窯內燃盡,眼看著十窯九空的定數將重演,但是他決不會接受失敗。著急的他準備扒房取木續火,這時,突然感覺窯溫上升,并且沖到了1260度,按過去的標準,還需要增加40度的燒制溫度?伤麉s憑著奇異的感覺認為差不多了。也是,柴盡窯熟,即使失敗,也需要他咬牙面對這殘酷的現實,真是莫名奇妙,于是停了火。三天后,開窯一看,首次試燒的213件鈞瓷作品竟然有13件產生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他捧著他們如獲至寶,希望終于來臨。接下來,第二窯試燒的100件成功了31件;再接著,100件成功了43件,這些鈞瓷窯變風格獨特,可謂鈞瓷珍品。
多年堅持下來,盡管經驗不斷豐富,但每窯100多件鈞瓷,成品只在30件上下。晉曉瞳說;“成品率低,人為很難干擾,有時想干擾,反而效果更差。”不能征服自然,只能與自然邂逅。付出最昂貴的代價,為的是追尋鈞瓷最古老的靈魂。善哉!壯哉!悲哉!喜哉!就為這魅力無窮的窯變。
色彩之謎贏天下 經晉佩章研究、論證,唐代就有鈞瓷了,但名聲不大,成就不高,只能算北方青瓷的一個支系?墒牵搅怂未,鈞瓷藝人們發明了銅紅釉,好像嗵的一聲,在青瓷的藍天上爆出一顆五彩耀目的焰火,于是,鈞瓷一躍成為五大名窯之首,有了“鈞、汝、官、哥、定”的排序。
鈞瓷的特色在于它的色彩,而它的色彩之所以迷人又在于它的“窯變”。同一器型上了同一種釉子,窯工們裝進了一窯坯,同時,也裝進了一窯謎,直到燒成開窯這謎底才能揭開。創造者自己也常為它的意外成果而驚訝狂喜。它色彩不定,紋絡多變,從不重樣,變化無窮。所以,鈞瓷無雙。同一窯同一種釉,這一件可以如火焰朱砂,那一件卻似藍天碧水。因為色紅,可以像雞血,像朱砂,像胭脂也可以像玫瑰,而紅色中又可以透紫,紫色中或許泛青,青色中則可滲藍,“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像云霞一樣的變幻,多彩,流動,是任何高手大師都不能單憑人工來繪制、設計、操控的。這種“聽天由命”的創造方法,帶來的是“十窯九不成”的后果,于是,每一件鈞瓷也可以稱之為“孤品”,因而"黃金有價鈞無價",因而,北宋趙佶皇帝把鈞瓷定為"御用珍品"。
瑰魅自然晉鈞絕 晉佩章一生對鈞瓷藝術的理念是:崇尚自然,追求古典。他以精湛的技藝,以對鈞瓷藝術最系統的研究、最深入的探討、最精準的詮釋,創作出精美絕倫的鈞瓷藝術作品來。其作品造型莊重大方,簡潔流暢,古樸典雅,不乖巧,不矯飾,不華寵;釉色飽滿,釉質渾厚,釉光瑩潤,變化無窮,氣象萬千,層次分明。他制作的一件天青釉雞心盤,直徑21.5厘米,窯變出現的畫面是:青山、紅日、霞光、藍天、白云,流光溢彩,溫潤可愛,他就放在家欣賞把玩。未曾想,有一天一位朋友來家,觀賞把玩此盤特別喜愛,并給取名《富士霞光》。老晉見朋友欣賞又確實喜愛,就說要送給他,朋友覺得不好意思,當時把身上僅有的70元錢給了老晉。一年之后,香港的朋友寄來了這件作品拍賣前留下的一張圖片,并告知;此作品不久前在香港的拍賣會上被一位日本收藏家以300萬港元拍得,轉贈給了當時日本的明仁皇太子。爾后,這件鈞瓷藝術品入藏日本天皇宮。
晉曉瞳受諸多陶瓷藝術大師指導、教誨,加之自身聰慧和對鈞瓷藝術不懈地研究和探索,大徹大悟。他追求的是“天道自然,變幻無窮”的鈞瓷藝術創作理念。其作品造型端莊古樸,偉岸挺拔,簡潔俊美,透射著冷峻和威嚴、奇穆和偉毅;釉色純厚,釉質凝嫩,釉光玉潤,色彩斑斕,幻化多變,瑰麗自然,大氣磅礴,意境幽遠,寶光四射。他用傳統的柴燒工藝制作的鈞瓷藝術作品,那種靈動,那種通潤,那種奇妙,那種瑰魅,那種尊偉,亦真亦幻,亦虛亦實,亦靜亦動,攝人心魂,令人震撼。
2008年,晉佩章、晉曉瞳父子以柴燒傳統工藝制作的6件鈞瓷藝術作品《和諧寶鼎》、《葵花尊》、《太平尊》、《觀音瓶》、《方尊》和《象頭尊》無償捐贈給國家,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同年,晉曉瞳的柴燒鈞瓷藝術作品《乳釘罐》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2010年晉曉瞳作品入藏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2011年6月6日,為慶祝《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實施,“晉佩章鈞瓷藝術館”在被譽為中國鈞瓷之鄉的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正式對外開放。整個藝術館占地1800平方米,分為制作生產,窯爐燒制,藝術展示3個區域,還原了晉佩章先生的人生經歷,展示了晉佩章先生的藝術成就。
如今的晉家鈞窯不僅開始培養起自己的第三代藝人,同時也把目光投入到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如若,老友健在,一定大慰心懷。
真切地祝愿晉家父子二代大師傾情培育的鈞窯藝術之花,代代興旺、薪火相傳!
(注:本文作者郭震寰,1950年生,資深媒體人,《河南商報》創始人,首任社長及總編輯,晉佩章先生生前的至交好友,其在上世紀80年代初曾參與推介唐三彩、鈞瓷競爭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最終兩項藝術榮獲了該獎的金獎。從寫鈞瓷,到愛鈞瓷,到愛收藏,郭震寰先生如今已成專業的鑒藏家。)(原標題:讓鈞瓷的高貴與奇魅在薪火中傳承——記晉家父子兩代傾情的鈞窯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