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蘭田(1926年10月28日——2003年4月5日),山東曹縣人,豫劇崔派藝術創始人。她與陳素真、常香玉、馬金鳳、閆立品并稱為“豫劇五大名旦”,是中國豫劇功勛杯獎獲得者,被譽為豫劇悲劇美的創造者。“三天不吃鹽 也要看崔蘭田”簡單樸實的中原俗彥,蘊涵著人們對她的無限褒獎與贊美。
創立崔派
1937年,家境貧寒的崔蘭田在鄭州考入豫西調名須生周海水的太乙班學藝,跟隨周海水,賈鎖、周銀聚等老師學習須生,那年她剛滿11歲。1941年8月,太乙班遷至洛陽世界舞臺演出,崔蘭田改唱旦角,學習青衣、閨門旦、花旦、應工的旦角戲。1942年4月,16歲的崔蘭田出科后在洛陽搭班成為挑梁主演,同時,她也得到同班的豫西旦角名藝人張慶官的真傳。張慶官在鼻音的運用上甚見功夫,堪稱一絕。通過張慶官的指點,崔蘭田掌握了其唱腔凄楚、悲涼,委婉、細膩和表演深沉,含蓄、大方、凝重的特色,從吐字,發音、行腔到表演、身段、臺步、眼神都有了長足大進,這一切對以后她個人藝術風格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1944年冬,崔蘭田應邀來到西安,在“豫聲劇社”擔任領銜主演,奔波于西安、寶雞、天水、靈寶、陜州等地演出。她走到哪里學到哪里,不斷從古老的秦腔、蒲劇和京劇、評劇等姊妹藝術中汲取營養,充實自己。在不斷的學習中,她的藝術日臻成熟,個人藝術風格基本形成。憑借精湛的演技,她在西安與常香玉既唱對臺戲,又合作演出,雙頭牌合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充分顯示了她在豫劇舞臺上的藝術實力及在觀眾心目中的地位。這是解放前崔蘭田藝術生涯中最輝煌的時期。
1950年4月,崔蘭田在西安成立“蘭光劇社”,匯集了許多志同道合,演技精湛的藝人朋友,她個人的藝術才華也得已充分發揮,開始走向成熟鼎盛時期。1951年,崔蘭田率領蘭光劇社來到當時只有9萬人口的安陽巡回演出,受到安陽人民和黨政軍各界領導的熱烈歡迎。在安陽市的領導和群眾的盛情挽留下,蘭光劇社落戶安陽。1953年,蘭光劇社更名為安陽市人民豫劇社,崔蘭田任社長,從此,她的根就扎在了洹河岸邊,崔派藝術就在這片殷商古都的沃土上生根發芽并結出豐碩的果實。1956年和1959年,崔蘭田兩度參加河南省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的《秦香蓮》、《三上轎》和《對花槍》,得到戲劇界和廣大觀眾一致認可,稱她的藝術是“哭的藝術”。繼《對花槍》之后,1959年她又排演了古裝戲《陳三兩爬堂》,在這出戲中,她創造了許多悅耳動聽的新腔,使她的唱腔藝術又得到新的升華。她順應時代潮流,積極排演現代題材的劇目,在塑造現代人物形象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無論是心直口快、大公無私的李雙雙,還是堅貞不屈的革命老人李奶奶、沙奶奶,她都刻畫得血肉豐滿,感人至深。
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田漢給予她高度評價,認為她的表演藝術在豫劇界獨樹一幟,自成一派。觀眾愛看崔派藝術,同行愛學崔派藝術,崔蘭田成為戲迷和豫劇界青年演員崇拜的偶像。
擅演悲劇
悲劇被人們稱為“最高的藝術”。崔蘭田納百川而成蒼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悲劇美。在其66年的藝術生涯中,曾經演出了200多出戲,這些戲有喜劇也有悲劇,但是給人們印象最深的,最讓人回味的還是她那風格獨特的哭腔、哭戲。
她的唱腔以豫西調為主,兼用豫東調,并吸收融會秦腔、曲劇、河北梆子等姐妹劇種的音調;她的唱法采用傳統大本腔、鼻腔共鳴的發聲方式,又使用高音區的頭腔和低音區的上胸腔共鳴以及女聲高音真假兼用的方法,被人們稱贊為高音區音色清麗潔凈,中音區甘美圓潤,低音區深厚渾沉;她的道白清晰、穩重、深沉,雖讀音變化不大,但外松內緊,極富感情,字字如珠落玉盤。她的舞臺風格莊重質樸、做而不過、寬厚浩然、形靜神動。
《秦香蓮》、《桃化庵》、《賣苗郎》、《三上轎》被稱為“崔派四大悲劇”。這四部戲雖都是苦戲,但崔蘭田在塑造主人公時能有區別地加以分析、對待。她塑造的秦香蓮善良淳樸,但由于思想上的束縛造成了她性格上的柔弱和行為上的被動。相比之下崔金定就顯得剛烈潑辣,面對死亡大義凜然、視死如歸,體現了中原兒女堅韌不屈、永不低頭的大無畏精神。柳迎春雖無任何豪言壯語,但從生活中的細節小事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女性那種舍己忘我和樸實無華。而竇氏就又不一樣了,由于其生活環境的差異,崔蘭田在塑造人物時更注意其大家閨秀的特點,為我們呈現了一位通情達理、成熟干練的人物形象。這些無不體觀了她對生活在舊中國苦難深淵里婦女命運的同情,體悟和理解。也正是由于這些,才使她在演繹不同角色時能產生一種發自肺腑的共鳴,這種共鳴是與自己年幼凄慘經歷的共鳴;是與生活在水深火熱、艱難渡日的四萬萬同胞的共鳴;是與那千瘡百孔、多災多難祖國命運的共鳴。
演遍全國
1957年至1966年,崔蘭田率領安陽市豫劇院一團走遍了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從黑龍江邊的羅北城到海南島的天涯海角,從黃浦江畔的大上海到青藏高原的藏族自治州,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都留下了她的藝術足跡。她曾四次率團晉京演出,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賀龍、李先念等曾先后觀看了她的演出并親切接見了她。首都戲劇界的大師田漢、梅蘭芳、夏衍看了她那爐火純青的表演后,紛紛走上舞臺向她祝賀。為豫劇走向全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崔派藝術得到空前的發展。
1980年,崔蘭田率團到北京演出,這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第一個到北京演出的地方戲劇團。
德藝雙馨
“學藝先立德、無德不成藝”,田漢曾夸贊崔蘭田“德藝雙馨”,凡是與崔蘭田接觸過的人都說她人品好,藝德高尚。說她象一朵蘭花,是那么的清新、淡雅,時時吐露著芬芳,陶冶著人們的情操。
“不恥下問,師徒成姐妹”。1943年,陳素珍受河南同鄉會的盛邀到洛陽賑災義演,期間早已對陳素珍仰慕已久的崔蘭田通過一位魏姓老太太與自已的偶像結識。雖然此時的她已是劇團的“頭牌”名角,但她卻坦言要拜陳素珍為師,這令陳素真十分感動。一套規范、嚴謹、漂亮的“趟馬”成為了她們溝通的橋梁,使兩位大師沒有了距離。此后,她們互稱姐妹,互視知己。
“剛正不阿,贏得友誼”。楊蘭春是著名豫劇編劇,他的作品《朝陽溝》曾轟動全國。一九五九年楊蘭春被錯定為“右傾”,很多人都不敢與之接近。但當崔蘭田聽說楊蘭春在安陽體驗生活時卻主動、熱情的與之聊天,當得知他愛吃面條時就親自下廚為其做了一碗香噴噴的面條。就是這一碗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面條使楊蘭春一記就是二十幾年。楊蘭春曾動情的說“什么叫真情?什么叫患難之交?蘭田與我的交往就是患難之交!蘭田對我的這份情義就叫真情,真情無價啊!”1982年楊蘭春改編《賣苗郎》時曾把這一情節寫進了戲里,了結了自己的一樁心事。
“嚴于利已,寬于待人”。 “文化大革命”期間,崔蘭田的身心遭受極大的摧殘。當這場浩劫結束后,崔蘭田被恢復了公職,她并沒有翻舊帳,而是集中精力把已經成為一盤散沙的劇團再次凝聚起來。一次由于劇情需要,崔蘭田需要與一位在文革期間破害過她的演員合作,組織上擔心她感情上受不了,但崔蘭田卻主動找組織說“安排角色應從保證演出質量和讓觀眾滿意考慮,不應該考慮其他因素,更不應當摻雜個人恩怨。”這就是一個真正藝術家的高風亮節,這就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對藝術那種榮枯恒志的精神。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50年代初,崔蘭田落戶安陽剛剛有了固定的家,就把已經70多歲孤苦伶仃一輩子的“奶師”賈鎖接到自己身邊奉養,賈師傅逝世后,崔蘭田披麻戴孝。在她的帶動下,師姐妹們齊集安陽,昔日的“豫劇十八蘭”成了18個孝子,共同把師傅安葬在安陽。同時也把崔蘭田尊師重教的品德深深地刻印在人們的心中。
“無私奉獻,甘為人梯”。1979年河南省文化局與香港合拍一部藝術片,領導們找崔蘭田談話,希望她能參演。崔蘭田經過再三考慮找到文化局領導要求把這次機會讓給自己的徒弟張寶英。領導知道拍電影是崔蘭田年青時的一個夢想就勸她,可她卻說:“由我的學生把具有崔派風格的人物搬上銀幕比由我自己來演意義更大,效果更好”。如今,張寶英已成為國家一級演員,崔派藝術的新一代領軍人物。
蘭馨中原
2003年4月5日13時,豫劇崔派藝術的創始人、豫劇大師崔蘭田帶著觀眾和同行的思念,走完了她77年的人生旅程,永別了她為之傾注了畢生心血的豫劇藝術。崔蘭田對豫劇藝術發展的最大貢獻,就在于她為豫劇表現悲劇人物、塑造古代命運凄苦的婦女形象開辟了一條道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她66年的藝術生涯中,創造了一系列生動傳神的藝術形象,發展和提高了豫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了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崔派”。【原標題:豫劇悲劇美的創造者——崔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