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國對記者說:“很為這樣的樂團感到欣慰,樂團組建時間短,可演出的節目卻深受群眾喜愛!”
在幾十年的文化藝術工作中,原任三門峽市文聯主席的白玉國一直對民族音樂情有獨鐘。2009年退休后,閑不住的他和朋友組織一些民樂愛好者在廣場、公園舉辦民族音樂晚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同時,他一直在思考著,三門峽有這么多的民族音樂愛好者,為什么不組建一個專業民族音樂團隊呢?他的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朋友們的贊同。于是,經過幾年的發展和醞釀,三門峽首家民族樂團于今年3月正式組建。“這是我市當今最具規模、最完整、最具民族音樂代表性的樂團。我們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就是用最純正的鄉音,最精湛的技藝,給廣大父老鄉親送上一份豐厚的音樂大餐,讓民族音樂給大家帶來精神上的享受!”白玉國說。
“萬事開頭難,樂團走的每一步路,都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回憶起半年前的情景,白玉國歷歷在目。在大家的積極響應下,3月8日團隊組建,3月15日樂隊團員第一次集中排練,4月23日第一次參加三門峽書香之星頒獎晚會民族音樂演奏。“這來的太突然了,盡管以前也組織大家在一塊演奏過,可要真正上臺演奏,心里卻沒有多大把握,何況當時全團才有40多人,要按照中國民族音樂演奏,把整個樂器配齊并演奏下來,難度可想而知。”講到這些時,白玉國感到壓力很大。
在準備第一次演出的排練中,為了不影響隊員的上班時間,白玉國召集幾個退休的隊員從網上下載樂譜,按照演奏的程序把總樂譜抄寫,然后由大家對照每一類樂器所需要的分樂譜進行復印,讓每個隊員人手一份。由于樂團的成員都來自不同單位,不僅要按時上下班,還要照顧家庭,他利用晚上時間將大家組織起來排練,并嚴格要求,直至達到滿意為止。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20多天的精心排練,在最終的演出中,團員們淋漓盡致的發揮,贏得了臺下觀眾的陣陣掌聲。這既是鼓勵,也是褒獎,更讓白玉國深知肩上的責任和壓力。
經過半年來的努力,該樂團已能演奏10余支曲子,包括《三門峽暢想曲》《金蛇狂舞》《二泉映月》《喜洋洋》等一些膾炙人口的民族經典音樂在內。白玉國說,隨著三門峽民族樂團發展,特別是參演今年夏季“印象·天鵝城”消夏音樂季廣場群眾文化活動后,團隊聲名大震,越來越多的民族音樂愛好者相繼加入,給樂團增添了活力和氣息。截至目前,全團成員已有78人,年齡最大的68歲,最小的只有11歲,平均年齡30出頭。“這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只要有這樣的一支隊伍,進一步提高藝術水準,突出民族音樂的特點,就會越來越受群眾喜歡。”
就今后該團隊的發展趨向,白玉國充滿了信心。下一步在排練中,他們將精心排練一些經典民族音樂,準備成立一個像女子樂坊一樣的專業團隊,隨時都能參加各種演出,能真正代表三門峽的文化符號。白玉國說:“我相信,通過我和團隊每一個隊員的共同努力,我們民族器樂將會有更大的發展,民族音樂在也會得到更好的傳承。”作者:徐洪波【原標題:讓民族音樂唱響三門峽——訪三門峽民族樂團團長白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