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文藝 >> 瀏覽相關信息

中國曹派古箏掌門人曹桂芬的弦上人生

2013/7/8 14:42:26 點擊數: 【字體:


    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樂器之一,迄今約有2500多年的歷史,古箏藝術是世界民族音樂的一朵奇葩。作為當今古箏藝術四大流派之一的曹派古箏藝術如高山流水源遠流長。2003年是中國民族音樂一代宗師曹東扶先生誕辰105周年的紀念日,近日記者走近了他的女兒中國曹派古箏掌門人曹桂芬女士,這位花甲老人首次談及了她的藝術人生。

    1、玉指回旋若飛雪,曲曲驚煞海外人

  2002年11月9日晚7時15分,第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中國古箏流派名家音樂會在上海美琪大戲院舉行。“嘩……”如潮的掌聲中一位身穿紅色衣服的女士緩緩走到舞臺上一架古箏旁,面對盼望許久的國內外觀眾,她輕輕舉了一個躬,只見她微微試弦,左手輕輕一顫,令人頓覺心朗氣清,緊接著箏弦發出的悲咽顫音直撲觀眾的心窩,讓人想到受難的爹娘光想哭。
  
    “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飲雪,饑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身落猶未還,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夜在塞上時,聽茄聲入耳心酸……”一曲委婉深沉的蘇武思鄉把觀眾帶到了那北風呼嘯,四野堅冰的北國。
  
    忽然,一陣跳躍歡快的旋律,一曲兒鬧元宵,把臺下觀眾由傷感置入張燈結彩,載歌載舞的元宵節熱鬧的場面。這位彈箏者就是一代民樂宗師曹東扶的之女曹桂芬。快而不亂,慢而不散,強如霹雷閃電,弱如細抽線絲;快功練流利清脆慢功出音色,韻味。只見她在那明朗開闊的曲調上,采用右手演奏的低音及大幅巍巍高山,潺潺流水,引水砥石,山泉直瀉,漸入河江,盡在她的玉指銀甲間,臺下觀眾沉浸在壯麗山水之中,如潮的掌聲一浪高過一浪,久久不息。掌聲過后,她完全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中:她的眼前映起父親曹東扶穿著長衫,一手拄著拐杖一手撩著衫襟邁過門檻去茶館和藝友切磋的情景,她想起父親笑著對自己說:“閨女,咱們來黃連樹下彈琴——苦中作樂。”想起和姐姐桂芳去煙廠累死累活地掙錢糊口,想起她現在的老伴張賢,想起了她的孩子……坎坷的人生經歷,如電影一樣在她的腦海里閃現。
  
    早在60年代曹桂芬就蜚聲于海內外了,僅2002年她就參與了三項重大活動。7月應香港文化事務署邀請,她和中國幾位箏派代表人物齊聚香江,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展示了曹派箏的魅力,尤其令她難忘的是8月份在南京舉行活動時,“快點快點拍照!”一個中年人微笑著蹲在南京藝術院演播廳的地面上給曹桂芬和潮州、客家等派的掌門人拍照,后來這個中年人又把照好的照片一張一張地分給各個掌門人,后來曹桂芬才知道這個“古箏發燒友”平時為了攝影藝術,把自己的工資都花在了攝影上,現在是一貧如洗,而且40多歲還未成家。多好的人呀!當時曹桂芬真想把自己口袋里的錢掏給他,她敬佩這個為藝術而獻身的人,她從他身上看到一個人的影子。自然而然地想起了父親曹東扶。

    2、曹公有口皆碑留遺范,桂芬高山流水傳家風

  1938年6月7日,曹桂芬出生在河南南陽鄧縣日落鄉曹營村,這兒地處豫鄂陜三省交界處,南有漢水,西有丹江兩大水路交通,是一個藝術之鄉。從記事時起,她就知道自家和別人家不一樣,尤其是和藹可親的父親不像別人的父親那樣整日圍在家里,吃罷飯他就到茶館里去玩樂器。而來家做客的都是父親的朋友,特別地多,不分高低貴賤,不講吃喝,不分你我,不分年齡大小,只要是拿著樂器的,那怕是要飯的都是一樣的人,藝友們常喊父親曹東扶為“二哥,”久而久之,“二哥”成了父親的另一個名字。由于父親謙虛為人,所以在朋友中的威信極高。父親精三弦、琵琶、箏、墜胡、揚琴、軟弓京胡等樂器,尤其是大調曲子、琵琶、三弦、箏等,是他的絕活。父親13歲就跟爺爺曹清懷學習音樂,他把音樂做為自己畢生的職業,桂芬清楚地記得父親對母親說:“家里的事,孩子們的事,你管你去辦,不要找我,我的事就是大調曲子、琵琶、三弦、箏……”父親對音樂的癡迷深深地影響著姐姐桂芳和桂芬,姐姐桂芳就要求跟父親學唱,然后桂芳再教桂芬,隨著桂芬年齡的增加,姐妹二人都跟著父親學唱了。

    父女三人坐在庭院梧桐樹下,姐妹倆聽父親一字一句地傳授,桂芳和桂芬不懂簡譜,父親就不厭其煩地糾正姐妹倆的聲腔和板眼。有時在睡夢中,姐妹倆被父親彈奏的琵琶聲驚醒,那悠揚的《慢吟》、跳躍的《寒鵲爭梅》以及那委婉深沉的《蘇武思鄉》伴隨著窗口透進的縷縷月光傳來,多么美好的曲子,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呀!躺在被窩里的小桂芬情不自盡地在被窩里用手擊拍,唱起了《游春》、《吉慶淚》,惹得父親哈哈大笑。隨著兩姐妹的年齡增長,姐姐桂芳學起了琵琶,桂芬也慢慢地摸起了箏。初學琵琶的桂芳就問父親如何定弦,父親說:“道德先翁。”桂芳不解其意,父親又說:“道德先翁是琵琶定弦5152的諧音,琵琶是道德先翁,要學藝必先修德。”道德先翁,父親所教的大調曲子,大都是忠孝節義曲子。“公婆吃白米,小奴常常吃糟糠……”一曲《趙五娘尋夫》小桂芳唱得令人肝腸寸斷,尤其是她唱到公婆死時“麻裙包著土,堆著墳墻”時令父親拍案叫絕:“這小妮兒真聰明,而且有板有眼,不減色。”這些孝義之曲在她的靈魂深處扎下了善良的根!
  
    曹桂芳的母親王蘭玉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她雖然沒有文化,但在曹桂芳的心里母親是最有主見的人。雖然王蘭玉做了一手漂亮的針線活,她從不讓自己的兒女在女工方面浪費時間,她說:“姑娘家不要在針線茶飯這方面忙”。只要看到兩個女兒在學音樂,王蘭玉把家里的大小事都攬在了自己的身上。善良的王蘭玉在為人處世上常教育女兒“只要有困難的人來咱家,咱要拿出最好的東西來招待他們,與別人共事咱要總想著虧,不要占便宜。”母親樸實的話語深深地刻在了兩姐妹的心里,從此兩姐妹把身心全部置于這高雅的音樂之中。

    3、生前父親高風傳鄉里,逝時遺怨箏藝昭子女

  桂芬9歲、桂芳13歲那年,由于生活所迫,姐妹倆進了鄧縣一個叫“三聯”的煙廠里去包香煙,她們掙錢養活媽媽,此時的父親仍然醉心茶館和藝友們切磋技藝。姐妹倆昔日拂動絲弦的玉手,干上了包煙的工作,還有比這更痛苦的嗎?一日,父親對剛從煙廠下班的桂芳說:“做工,咱憑勞動吃飯,不丟人。你們要成為有教養的女子,舉動要穩重,裝束要大方,不可輕浮小氣。”“輕浮小氣,我輕浮小氣了嗎?”桂芳的心里充滿了疑問,“我和妹妹在廠里表現都挺好的呀!”“看你頭上戴的兩個紅發卡多難看,與你很不相稱,應該戴那又漂亮又大方的發卡。”桂芳才知道父親是看不慣發卡的顏色,這件事深深地觸動了姐妹倆。煙廠的活不僅僅是一個“累”字,還有一個可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古箏音樂網 2007-8-2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