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1923-2004) 1923年9月15日出生在河南省鞏縣(今鞏義市)董溝。原名張妙玲。9歲隨父張福仙學戲,后拜翟彥身、周海水為師,兼學花旦、小生、武生諸行當,10歲登臺,總匯于旦角。得王鎮南先生幫助,13歲主演六部《西廂》,名滿開封。她原習豫西調,后在演出中逐漸融豫東、祥符各調于一爐,并廣征博采,收各家各派及一些姊妹劇種之長,大膽創新,開豫劇唱腔改革之先河。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戲,乃更加潛心鉆研青衣、花旦之表演藝術。日寇侵華,她首演抗日時裝戲《打土地》,顯示了她作為一位愛國藝人的民族氣節。
1938年西向長安,在陜甘演出,名聲大振,得“豫劇皇后”之譽。1948年在西安創辦香玉劇校,致力于培養青年演員,后改建為香玉劇社。1951年為支援“抗美援朝”,率劇社巡回西北、中南各地義演半年。以演出收入捐獻“香玉劇團社號”戰斗機一架,受到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和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等部門嘉獎。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以《花木蘭》一劇獲榮譽獎。同年赴維也納出席世界和平大會,并訪問蘇聯、匈牙利等國。1953年率團赴朝鮮為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慰問演出半年;1954年又到天山南北為邊防戰士和新疆各兄弟民族慰問演出4個月。特別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的1979年,常香玉的歌喉響徹了廣西邊防。1987年12月,她自籌資金22萬元設立“香玉杯藝術獎”以獎掖河南地方戲曲的優秀人才。常香玉從藝70多年來,在藝術上一直表現著熾熱的追求。其唱腔舒展奔放,變化自如,達到了很高的美學境界和藝術造詣;表演上剛健清新,細膩灑脫,已形成了眾所公認的“常派”風格。代表作《花木蘭》早在1956年已拍攝成戲曲影片。常演劇目還有《拷紅》、《斷橋》、《大祭樁》、《破洪州》、《五世請纓》和現代戲《紅燈記》等。1956年曾擔任河南豫劇院院長,20世紀80年代初期又擔任河南省戲曲學校校長和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劇協主席、河南省文化廳顧問等。是戲曲界公認的豫劇大師。
陳素真 (1918—1994年)原名王若瑜。陜西省富平縣人。8歲拜著名豫劇藝人孫延德為師,并隨繼父陳玉亭習藝,攻青衣,兼及其它旦行。10歲在開封相國寺同樂舞臺露演,很快顯示出她堅毅剛烈、刻苦不輟的性格。13歲在杞縣一帶相繼主演了“四大征”等劇目。1934年重新回到開封,其優雅、脫俗的氣質很快引起了廣大觀眾的注目。出于對改革、提高豫劇表演藝術的共識,1935年初開始了與樊粹庭先生的合作,僅1年余即在新創建的豫聲劇院連續上演了由樊粹庭編寫的《凌云志》、《義烈風》、《柳綠云》、《三拂袖》、《霄壤恨》、《女貞花》、《滌恥血》等7部大型新編古代戲和整理改編的傳統戲《葉含嫣》(即《洛陽橋》),并在唱腔、表演、化妝、服飾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革新。在社會輿論中獲得“梆子大王”、“豫劇皇后”和“河南梅蘭芳”等美稱。1936年春,應上海百代公司之約灌制了《三上轎》等10張唱片。不久因嗓子不適,遂致力于“做功戲”的求索。1937年隨樊粹庭去北京等地觀摩學習京劇藝術,得名家指點,技藝更加精進。抗日戰爭爆發,與樊粹庭合辦獅吼劇團。幾經周折后,于1940年秋率團赴西安演出。1942年10月脫離獅吼到洛陽搭班,但不久即行隱居,直到1948年才又在開封和平劇院復出。以后曾輾轉于鄭州、漢口、西安、寶雞、徐州等地。1953年在蘭州創建“素真劇團”,任團長。1956年加入河北省豫劇團,領銜主演。1958年去邯鄲戲校任教。1961年調天津市豫劇團。十年“文革”飽經磨難。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才被安排到天津藝術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生前是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并曾擔任過河南省劇協副主席,河南省政協常委等職。1991年河南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以《情系舞臺》為書名出版了她的回憶錄。
崔蘭田(1926-2003) 1926年出生于山東曹縣。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戲曲教育家,“崔派”藝術創始人。國家一級演員。系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河南省劇協副主席。她自幼家境貧寒。5歲隨父母逃荒至鄭州,11歲入太乙班學藝,師從周海水、賈鎖。初攻須生,后改旦角,為“十八蘭”中的佼佼者。1942年出科后,應邀入洛陽楚公民班為頭牌主演,與“狗尾巴”、“地牤牛”、“狗頭”、“崔照”等豫西名藝人同臺演出,后拜豫西名旦張慶官為師,進一步深造。1944年赴西安,先后在高成玉和沈子安班領銜主演,活動于西安、寶雞、靈寶、陜州等地。在樊粹庭先生幫助下,得與常香玉及名小生常景獲、名須生曹子道等聯袂演出《桃花庵》、《販馬記》、《蝴蝶杯》、《賣苗朗》等劇。在西北劇壇享有盛譽,成為與陳素真、常香玉齊名的豫劇明星。1949年自組蘭光劇社,1951年回河南任安陽市人民豫劇團團長。1956年任安陽市豫劇團團長。同年參加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會演,獲演員一等獎。1957年拜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白云生為師。1959年任安陽市豫劇院院長,先后收張寶英、郭惠蘭等為徒。同年參加河南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會演獲優秀演員獎。1963年兼任安陽市戲校校長。1965年曾參加中南區現代戲會演。1980年參加河南省豫劇流派調演。她所主演的《秦香蓮》、《桃花庵》、《賣苗朗》、《三上轎》被稱為“崔派”四大悲劇。其唱腔以下五音為體,兼用上五音,同時融會秦腔、曲劇、河北梆子、京昆等姊妹劇種的音調,唱腔旋律豐富多彩,發音長于鼻腔共鳴,音域寬廣,行家總結為“氣不暴,聲不搶,字不逼,音不撞,形不露”;行腔樸實,較少使用花腔,表演形“靜”而實動。多演端莊賢淑善良堅貞而又命運悲慘的婦女形象。為豫西流派的杰出代表,豫劇“五大名旦”之一。
馬金鳳 1922年出生在山東曹縣。“豫劇功勛杯”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她6歲跟父親崔合利學唱河北梆子。1930年乞討到河南開封拜豫劇名演員馬雙枝為師,改唱豫劇。9歲時曾被賣入開封盧殿元戲班,更名為盧金鳳。被贖出后隨繼父姓,改名為馬金鳳。1939年到密縣太乙新班演戲,曾向燕長庚、翟彥身學唱豫西調。1950年在安徽省界首成立中原豫劇團 ,后轉為河南省商丘專區人民豫劇團。1954年并入商丘專區實驗豫劇一團(現洛陽市豫劇團前身)。馬金鳳表演細膩、灑脫、生動、逼真,唱腔高亢、明快,嗓音清脆、明亮,吐字清晰,噴口爽利,行腔穩健,韻味醇厚。以小嗓為主,大小嗓結合運用。經70年的舞臺實踐和不斷革新創造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帥旦”藝術風格。其代表作有《穆桂英掛帥》、《花打朝》、《花槍緣》等。這三出戲全部拍成了電影。劇中主要唱段,以及《楊八姐游春》、《十二寡婦征西》等劇中的唱段多次灌制唱片和錄制盒式磁帶發行。并曾多次進北京和中南海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被當代譽為“洛陽牡丹”,并享譽海內外,公認是20世紀舞臺生命最長的豫劇表演藝術家之一。曾多次榮獲戲曲會(調)賽演員一等獎。系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河南省劇協副主席,省政協委員。現仍擔任洛陽市豫劇團團長,屬老一代中惟一跨世紀的豫劇名家,至今仍精力充沛地活躍在劇壇藝苑和一些大型演出活動中。
閻立品 (1922—1996年)河南封丘仝蔡寨村人。為豫劇著名表演藝術家,豫劇“五大名旦”之一。其父閻彩云是豫劇著名男旦。她10歲入開封義成班,拜祥符調名演員楊金玉為師,并問教于宗師周青山(藝名“雜面肉包”)。12歲開始掛牌演戲,初露鋒芒。其后又在太康四街班、許昌“一道轍”、許昌二油梆、界首民眾舞臺等處搭班,很快蜚聲劇壇。她堅持學戲先學德,一生不演低級下流戲,格守“不貪錢”,“不怕***,正直作人”的準則,在惡劣的環境中保持著高潔的品格。抗日戰爭時期,她削去辮子,剃成光頭,女扮男裝,流落到偏遠的農村,寧肯忍饑受餓,艱苦度日,也絕不給日寇和漢奸演戲。開封、許昌等地的民眾教育館、救濟會、商會等團體,贈給她“品端藝精”、“立身不使白玉玷,品高當與青云齊”等許多匾額、條幅。從此,她的名字便由來的閻桂榮改為閻立品了。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重返開封戲劇舞臺。1948年應邀赴蚌埠大眾舞臺演出。1954年1月,京劇大師梅蘭芳在看了閻立品的演出后,稱贊她是“地方戲中很少有的閨門旦”,并主動提出收她為學生。她的唱腔清柔甜潤,韻味無窮,藝術上遵循“細想、細唱、細做、細心琢磨、細致入微”的準則,寓情于聲,以情動人,獨樹一幟地形成了為人稱道的“閻派”唱腔藝術。其名劇《秦雪梅》在中原大地影響極大,家喻戶曉。她主演的《盤夫索夫》、《游龜山》等劇,也已拍成電視、錄像或灌制成唱片、磁帶發行全國。她一生培養了許多豫劇人才,其“閻派”傳人已在省內外各演出團體挑起大梁。生前曾任河南劇協副主席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