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網訊 “千年古縣菊飄香,衙署宛梆世無雙,楹聯古村底蘊厚,書法風流有內 鄉。”如今,素有菊潭古稱的內鄉縣,以博大精深的衙署文化、獨一無二的宛梆戲曲文化、底蘊深厚的古村落文化、源遠流長的楹聯文化和創新發展的書法文化,組 成一了張張亮麗的文化名片,呈現出文化強縣的火熱氣息。
內鄉縣有1300多年的置縣史,歷史上屬于楚漢文化和南北文化的重要過度地,境內文化遺存及資源異常豐厚,始終處于中原文化的“高地”。如何發揮縣域資源 優勢,做大做強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名片,成為該縣致力發展的目標。近年來,該縣強力實施“文化強縣”戰略,通過采取深入挖掘、提純加工、重點培育、提升突 破等舉措,使一大批優勢文化脫胎換骨,轉化為金字品牌,相繼榮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書法之鄉、中國楹聯文化先進縣、中國景觀村落等殊榮,形成了驕人 的文化品牌鏈條。
——開發歷史積淀,做大衙署品牌。內鄉縣衙享有“龍頭在北京,龍尾在內鄉”、“一座內鄉衙,半部官文化”的美譽,衙署文化是古衙的精髓所在。近年來,該 縣以開發歷史積淀為側重,通過開發系列展覽、舉辦衙門演出、召開研討會、編印圖書、拍攝影視劇等方式,盤活衙署文化資源,相繼推出了胥吏衙役文化展、古衙 奇案展、師爺教讀文化展、清代十二大皇帝畫像展、知縣六大職能展、民俗實物展、金代縣令元好問文化展、縣衙六房文化展等十多個展覽;推出了宣講圣諭、知縣 審案、衙門鬧年、打春耕等經典衙門演出活動;邀請學界知名專家,先后舉辦了三屆全國衙署文化研討會;與北京故宮、河北保定府衙、山西霍州署衙聯合推出了四 大古代官衙旅游專線;創作拍攝了電影《內鄉縣衙》,編著文化專著20余部,使古衙文化全面展露生機。同時,依托精深豐富的縣衙楹聯為基點,成立協會健全組 織,整合開發社會資源,形成了普及全縣的群眾性楹聯文化活動,于2009年榮獲全國楹聯文化先進縣稱號。
——張揚優勢藝術,打造書法名片。該縣結合群眾基礎扎實,專業隊伍龐大的實際,按照“鞏固基礎、擴大陣地、抓活普及、沖擊全國”的目標步驟,歷經十余年努 力,發展全國會員9人、省級會員35人、市級會員56人、縣級會員1200余人,成立了縣級專業書法藝術館,創辦專業分會8個、書法研究會4個,書法學校 35所,形成了覆蓋全縣、專業隊伍與群眾普及相結合、專業創作與群眾文化生活相融合的可喜局面,在全國及省級書法大賽屢折桂冠和大獎,形成全國矚目的“內 鄉書法現象”,于2009年被命名為中國書法之鄉,成為全國獲此榮譽的第16個縣(市),形成群眾文化生活的新亮點。
——傳承創新并重,繁榮珍稀劇種。內鄉宛梆是全國獨有劇種,距今有400多年歷史,享有“天下第一團”美譽。為搶救保護和發展繁榮宛梆戲曲文化,該縣采取 輸氧、造血雙管齊下舉措,投入巨資實施文化創新工程,首先立足于劇團生存危機的現實,加大經費供養力度,建立了保障防護線;其次啟動“名老藝人”評選保護 措施,成立了宛梆戲曲文化研究中心,對宛梆藝術進行科學的傳承、改造和創新;三是成立了宛梆戲曲學校,在鞏固已有陣地和隊伍的基礎上,培養壯大專業戲曲人 才,重重舉措使頻臨滅絕的宛梆藝術枯木逢春,煥發出茁壯的生機,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內鄉宛梆已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訂單 演出應接不暇,深受群眾歡迎,每年演出近千場次,演出范圍遍及全省各地,還經常受邀跨省演出,成為一張耀眼的戲曲名片。
——立足原始資源,打造民俗村落。內鄉吳埡石頭村是中原極其罕見的傳統古民居建筑群,始建于乾隆八年,現存石頭房200余間,所有住房和生活用具就地取 材,依勢而建,古風猶存。該縣站在打造北方稀有民居村落的高度,實施全面保護措施,使原始村落的人文、建筑遺跡得以完好保存,該村落以“中國景觀村落”、 “河南省民間文化遺產”、“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身份,成為研究中原民俗歷史的活標本。 (王曉杰 韓國民)(原標題:內鄉:發揮優勢 做大做強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