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重陽文化與河南西峽

2013/3/14 10:54:51 點擊數: 【字體:

    河南省西峽縣地處豫西南豫鄂陜三省交界處,秦風楚韻交匯,使當地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重陽文化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重陽文化在西峽歷史悠久,典籍記載翔實,遺址遺存眾多,民俗文化豐富,是重陽文化的重要傳承地。
    
    首先,西峽境內隨處可見重陽文化痕跡。地處秦頭楚尾的西峽縣,是古秦楚交界地,自古歷史文化悠久,該縣境內的重陽店地名,數千年來一直沿續至今。解放后,重陽店為重陽鄉政府所在地,現為重陽鎮所在地,而以重陽為地名的鎮,全國僅此一地。西峽境內的菊潭和菊花山,在唐朝便已久負盛名,是唐朝文人騷客九月登高賦詩的首選之地。
    
    西峽自古被譽為菊文化之鄉,丹水的菊花山是著名的千古勝景,班固的《漢書·地理志》記載:“析有菊水,出析谷”(析縣,即今天的西峽縣)。 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載:“其山有大菊谷,水從山下流,得菊花滋液,味甚甘美,谷中三十余家,不復穿井,皆飲此水,上壽百二三十,中壽百歲,下壽七八十”。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寫道:“菊水,出西北石澗山,芳菊谷水,出析谷……溪旁悉出菊草,溪澗滋液,極甘美”。可見,菊花山、菊潭水在東 漢兩晉時,已盛名遠揚,享譽天下。菊潭,東漢時屬酈縣,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始置菊潭縣。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63年)分新城縣北部3000戶復置菊潭縣,縣治設于與菊花山隔菊水相望的石盆崗上,現在石盆崗上菊潭縣治遺址猶存。
    
    元代以后,為紀念唐宋時期菊花山的盛況,人們在山上修建了三壽洞、七高祠(竹林七賢祠),李孟祠、祖師廟等建筑。金元之際,金代著名詩人元好問,在任內鄉(縣治在西峽)縣令時(1230年),特在菊花山下的白鹿原置新齋一所,居住3年,菊潭賞菊和菊花山登高成為他重陽節不可缺少的活動。
    
    西峽既是重陽節文化重要主旨菊的重要產地,又是全國唯一用“重陽”為地名的重陽節文化活動名地。著名考古學家王大有在《三皇五帝時代》中指 出,堯曾任命丹朱為水軍首領,讓丹朱居于鴻臚水上游。丹朱赴任后,為加強防御,在淅水下游筑丹水城,上游筑朱陽關,淇河下游筑紫荊關、重陽店。淅水,即今 天西峽縣境內的鸛河;淇河,今仍稱淇河,《西峽縣地名志》載:“淇河,跨境河,為縣境第二大河,境內長42.4公里。主要支流有峽河、水峽河等。”水峽河 的所在地在重陽鎮,表明今日的重陽鎮,應該就是公元前2240年左右丹朱所建的“重陽店”。又據《西峽縣志》“區劃”一節記載:從明成化十二年(1476 年),今西峽縣境內就設有菊潭保、重陽保等。
    
    重陽店佛爺山下還保留有一座重陽寺,原為聞名豫鄂陜三省的古寺,每年重陽佳節,寺內香客成千上萬,后因戰亂,重陽寺幾度被焚毀。現在重修的 重陽寺,規模不如香火鼎盛時期的十分之一,寺內仍保留著從重陽寺遺址中發掘的“天子萬年碑”和“恭李氏瓦”。1982年5月,重陽奎嶺出土一個宋代瓷碗, 碗沿下飾菊花紋,通體為釉,造型美觀。據專家稱,以菊花紋為裝飾的宋代瓷碗,非常少見。重陽鎮內云彩山上古道觀的石鼓上,也雕刻著菊花的圖案,這些可能都 和當地的重陽文化有關。
    
    第二,歷史上文化名人在西峽留下的大量與重陽文化有關的作品。公元前312年,屈原首次被流放于楚國以北,秦國以南,具體位置當就在西峽。現在西峽回車鎮有一個村子叫屈原崗,還有一座屈原廟。屈原在《離騷》中有“餐秋菊之落英”,就是食重陽糕。《東皇太一》中的“奠桂酒兮椒漿”,就是釀茱萸酒祭奠東皇太一神。《遠游》中的“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或許指西峽民間的重陽節文化習俗傳入楚王宮庭。
    
    唐朝著名詩人李白于公元751年到南陽石門元丹丘處作客,曾游歷西峽菊花山,作《感舊》,并于次年重陽節到西峽菊花山登高賞菊,寫下《九月十日即事》。孟浩然也在重陽節當天到過西峽菊花山,并作《尋菊潭主人不遇》和《過故人莊》。
    
    宋代時,西峽的重陽節文化和菊文化已影響全國,吸引了蘇軾、司馬光、宋祈等人前來游歷,并留下不少佳作,如司馬光的《菊潭》、蘇轍的《五月園夫獻白菊》、宋祁的《詠菊》等。金代時,大詩人元好問曾在西峽任縣令,他寫下的《宿菊潭》、《婆羅門引·菊潭秋》、《水調歌頭·長壽新齋》等數十首詩詞,不同程度地描述了西峽的重陽節文化和菊文化。
    
    明清時期,西峽的重陽節文化與菊文化也傾倒過許多文人墨客。如明人李蔭的《無題》寫道:“偶來當暇日,沉復近重陽。潭水含秋色,山風進晚涼。人疑供奉醉,花是鄧州黃,十斛如堪致,真稱御老方。”清代鄭板橋在《詠甘菊》中寫道:“南陽甘菊家家有,萬古延年一種花。八十老人勤采啜,定教霜鬢變成鴉。”李方膺在《墨菊》中寫道:“味苦誰能愛,含香只自珍。愿將潭底水,普供世間人”。
    
    第三,重陽節的傳說習俗在西峽流傳至今。在當地,《重陽公主》的故事,許多老人都能夠娓娓道來,登高、賞菊、插茱萸、佩茱萸囊、吃重陽糕、飲菊花酒和尊老敬老等重陽節習俗更是傳承至今。每年九月九日重陽節,都是西峽重陽寺的重大祭典日。本地民眾甚至鄰近的湖北、陜西民眾也會呼朋引伴齊聚重陽寺。祭案上擺著重陽糕、菊花酒、茱萸枝,人們用自己的方式祭拜傳說中的李娘娘和重陽女,并且扶老攜幼登高望遠,顯示出濃厚的節日氛圍。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已經授予西峽縣為“中國重陽文化之鄉”,并在這里建立“中國重陽文化研究中心”,推動這一古老文化的研究和保護。 (作者:段文漢/中國重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原標題:重陽文化與河南西峽)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原文時間:2010-11-0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