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廟(墓)位于107國道衛輝市頓房店鄉比干廟村,是1996年公布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門有張愛萍將軍題寫的“赤膽忠心”四個大字,現已構成集墓葬、廟宇、珍貴歷史文物為一體的旅游風景區。
比干是殷商時期沫邑(今河南淇縣)人,是商朝第16代王帝乙的弟弟,按照商朝的繼承法,長子繼位,次子分封。比干既是封王,又是當時商朝最高的政務官“少師”。
比干是中國歷史上以死諫君的忠臣,被稱為“天下第一仁”。《史記》上說,他眼看紂王肆虐無度,非常痛心,連續3天進宮抨擊紂王的過錯。進諫道:“主過不諫 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剛諫,不用剛死,忠之至也!” 又說:“君有諍臣,父有諍子,士有諍友,下官身為大臣,進退自有尚盡之大義!”紂王問:何為大義?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學此無道之君, 難道不怕丟失了天下嗎?我今日進諫,正是大義所在!勸紂王要洗心易行,改惡從善,撫國安民,保住殷湯的江山。紂王聽到這里勃然大怒,《封神榜》上說,這時 候,他身旁的狐貍精妲己趁機火上加油地說:“大王,比干不是說要為你獻忠心嗎?你就把他的心掏出來,看看到底是黑是紅。”紂王聽信妲己的讒言,惱怒地對比 干說:“你自命圣人,吾聞圣人之心有七竅,不知是真是假?”當即下令將比干剖腹挖心,殺死了比干。比干死后,忠魂觸動天庭,玉皇大帝派南始天尊下凡來救 他。天尊道:“賢臣比干,你一片忠心,為國為民,被昏君害死,上天賜你死而復生,騎上快馬,不要說話,速速南行,到了心地(新鄉)就會長出新心,長生不 老。”比干聽罷,當即飛馬南行,走到衛輝城北15公里處,此時,狐貍精妲己恐其不死,早已變成老婦人在路旁等候,并高聲叫賣“沒心菜”。比干忍不住地問 道:“菜沒心能活,人沒心如何?”妲己道:“菜沒心能活,人沒心該死!”比干聽了,長嘆一聲:“我比干枉為人也!”口吐鮮血,墜馬而死。姜子牙得知比干已 死,興風做法,霎時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卷土成墓,將比干的尸體埋葬,稱為“天葬”,這就是現在的比干墓了。
周武王滅商建周后,為比干封墓,到了北魏,孝文帝因感念其忠心而建廟。現存留的建筑群為明代弘治7年重建。比干廟是重要的廟墓合一的建筑群,是中國第一座含墓祭人之祠廟,稱為“天下第一廟”。廟宇宏敞,古樸壯觀。整個廟宇的主體建筑由神道、照壁、山門、二門、碑廊、木坊、配殿、大殿等組成,總建筑面積近5 萬平方米。
比干墓為中國第一座有記載的墳丘式墓葬,墓葬以其歷史悠久、布局完整、規模宏大、文化積淀豐富等特點,占有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稱為“天下第一墓”。比干 廟內保存著很多有著重要價值的文物古跡,碑碣林立,其書法、雕刻、建筑風格都有很高的品位和歷史價值。從春秋時期的孔子劍刻碑到清朝乾隆親書御碑,共64通,幾乎含蓋了我國歷史上所有朝代。孔子劍刻“殷比干墓”碑,是迄今發現的唯一的孔子真跡,被譽為“天下第一碑”,北孝文帝的《皇帝吊殷比干墓文》相傳為 南北朝著名書法家崔浩書,為魏碑精品之上。清乾隆御書的《過殷太師墓有作》為端正的楷書,筆韻嚴整雍容,華麗端莊,顯帝王之風。碑廊左側第四通石碑,為清朝劉希龍所寫的行書“三代孤忠”四個大字,氣勢磅礴,端莊得體。碑中精品還有唐太宗的《封殷太師比干詔》、《祭殷太師比干文》,元朝劉敏中的《赦修比干墓 碑》等。這些都是舉世名碑,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豐富寶庫。廟內的特色植物開心柏、板柏、沒心菜形成了奇特的自然景觀。
天下林氏根
相傳比干被害后,紂王還要將其滿門抄斬,比干的夫人陳氏當時已身懷六甲,同情比干的士兵偷偷把她放了出來,陳氏逃到附近一處山林里生下了比干的遺腹子。紂王的追兵趕到后,查問孩子的姓氏,陳氏急中生智,指林為姓,躲過了一劫,林氏由此起脈。后來,武王正式賜比干的兒子為林姓,賜名為堅,封河清公,食采于博陵(今河北省安平縣一帶)。所以林堅就是林姓的始祖,比干就為世界林氏之太祖。
衛輝市委、市政府從1993年開始,每年舉辦比干誕辰紀念會,國內外林姓子女紛紛前來衛輝朝拜謁祖,比干廟已成為海內外比干后裔祭謁的圣地。據說,現已列入國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原標題:衛輝比干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