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浚縣正月古廟會

2013/3/15 10:09:54 點擊數: 【字體:

浚縣正月古廟會

    浚縣地處河南省北部,處于安陽、濮陽、新鄉、鶴壁等市輻射帶中心位置。縣域面積966平方公里,轄9個鄉鎮,453個行政村,11個居委會,63.7萬 人。浚縣古稱黎陽,西漢置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河南省文化產業發展先進縣,河南省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2004年浚縣正月古廟會被列入“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二批試點項目”;2006年被列入“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被評為“河南民俗經典”;2008 年浚縣民間社火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2010年,中國民協擬將中國春節打包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浚縣正月古廟會在中國春 節打包申遺之列。

  一、浚縣正月古廟會的主要特點

  歷史悠久。據《大伾山志》記載,浚縣廟會的歷史最早可以溯源到大 伾山石佛雕刻的后趙時期。當時的人們集結進香,朝山拜佛。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兩山又相繼修建了許多寺廟、道觀,廟會的規模逐漸擴大。明嘉靖二十一年 (1542年),浚縣知縣蔣虹泉修建了浮丘山碧霞宮古建筑群,使廟會規模步入高峰期。浚縣廟會有長達1600多年的歷史,與山東泰山廟會、陜西白云山廟會、北京妙峰山廟會并稱為華北地區四大廟會。

  空間獨特。浚縣廟會所在的大伾、浮丘兩山平地突兀,景色宜人,文物古跡薈萃,摩崖題記遍布,有“登浮丘即朝東岳,攀大伾如游三壺”之稱,被譽為“豫北平原第一勝跡”,是國家4A風景名勝區。歷史文化名城孕育了古廟會,縣城與兩山緊依相連, “十里城池半入山”,具有城市山林特色。

  規模宏大。浚縣廟會始于每年的正月初一,結束于二月初二,會期長,每年的廟會有三個高潮,初 一、初九、十五十六。初一有“登高祈福”“散百病”習俗。初九傳說是玉皇大帝的生日,民間社火表演,祭祀老天爺的習俗。十五十六是元宵節。從初一到十五, 廟會一波接一波,逐漸達到高潮。浚縣廟會規模大,至今保持著明清特色,每年吸引周邊5省40多個市縣500萬游客,高峰期天客流量60萬人。

   積淀深厚。浚縣古廟會是匯集傳承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大平臺。與其他地方相比,其特點是神仙多,人物多,神人雜處,佛道相容。境內大伾、浮丘兩山古剎林 立,儒教、佛教、道教三種文化和諧共處,在老百姓心中,這些宗教人物都是能為人佑安賜福的神靈。同時,由于千百年來無數香客中出現了許多偶然事情積累起來 的“顯靈事件”,使方圓幾百里百姓中廣為流傳著“浚縣山靈”的說法,更有去浚縣朝山進香趕廟會、必須連續三年才能功德圓滿的說法:一年許愿,二年顯靈,三 年還愿。這為浚縣廟會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使浚縣廟會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二、浚縣正月古廟會民俗文化經典內容

  原生態的民間社火表演。浚縣的民間社火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廣泛的參與性,全縣每個行政村幾乎都有玩會,表演形式更為豐富,有高蹺、秧歌、花船(旱船)、竹馬、龍燈、獅子、抬歌與背歌、抬老四與抬撬板、大頭舞與二鬼摔跤、打花棍、腰鼓等。每年的社火大賽,參演隊伍100多支,參演人員3多萬人,觀看人數達 60萬,具有完整的原生態狀,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獨具特色的民間工藝品。浚縣的民間工藝本土特色濃郁,有30多個門類1000多個品種,在當地有這樣幾句順口溜:楊紀屯的咕咕嘰嘰(泥玩具)、前后毛村槍刀劍戟(木制玩具)、二郎廟的驚天動地(鞭炮工藝)、東 張莊的簸籮簸箕(柳編)、東宋莊的朝南登基(竹簾子工藝)、寺下頭的不高不低(秤工藝)、城里頭的布虎馬匹(布玩具)、鄭姚廠石獅門前立(石刻)。“泥咕 咕”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黃河古陶”、“石獅”、“泥咕咕”等被評為河南知名文化產品,柳編、木雕等也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和收藏價值。涌現出王藍田、王學峰、張希和等眾多民間工藝大師。其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有3人,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6人,高級工藝師、工藝師、技師300多人。廟會期間,民間工藝的制作、展示、銷售成為一大亮點。

  源遠流長的民間藝術表演。始于元代的伾山古樂;俗稱人頭戲、影子戲的皮影戲;起源于浚縣的大平調“西路平”及雜技、豫劇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表演活動,傳承著原生態的藝術,增添了廟會的歡樂氣氛。

  大伾觀景活動。大伾山是禹貢名山、國家4A景區,文物薈萃,風景秀麗,尤以天寧寺的大石佛最為壯觀,佛高22.9米,在北方摩崖造像中首屈一指,有“八丈佛爺七丈樓”的奇觀,“中國最早,北方最大”,為佛教勝跡。

   民間小吃。民間小吃是廟會中一大亮點,香氣撲鼻的饸洛面,質白細嫩的豆腐腦,香焦酥脆的吳記花生米,醇香利口的梨膏糖以及王記鋪牛肉、角場營元宵等都是流傳有上百年歷史的傳統名吃。還有吹糖人、炒板栗、麻花、涼粉、芝麻球、炸魚蝦、粘窩窩、火燒等小吃。最具特色的小吃當屬子饃,一張小木桌,幾只小馬扎,三三倆倆圍在一起,鐵鍋里擺放一些大小不一的鵝卵石,由熱燙的石子來烤熟子饃。這種子饃早些年只屬于廟會,平時買不到,但是隨著廟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在每天都能吃到外焦里嫩,咬一口滿嘴生香的子饃。子饃已經成為浚縣旅游中的一項特色小吃。

  祈福納祥的俗信活動。浚縣古廟會是宗教文化與民俗文化相融合的大平臺,廟會習俗載著“愿望”。浮丘山以道教廟宇—碧霞宮為主要建筑,其北側與之相鄰的卻是佛門古剎—千佛寺。大伾 山上宗教建筑更多,有道教建筑呂祖祠、萬仙閣、太極宮、天齊廟等。佛教建筑有太平興國寺、天寧寺等,人們到此祈求平安幸福,將心中的愿望留在山中,走入大 伾、浮丘兩山,人們總是喜歡購些紅絨線,將愿望“拴”在山中。“求子”的拴于石榴樹枝,“求壽”的拴于松柏枝頭。廟會夜間最能表達人們祈求平安的一項活動 ——挑經舞,歌舞者多為中老年婦女,少則三四人,多則七八人為一組。她們肩挑著兩個花籃,邊唱邊跳,唱之所想,歌之所念。這些習俗反映出了人們千百年來一 個共同的愿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充滿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廟會的傳承發展

  近年來,浚縣縣委、縣政府高 度重視民間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借助正月古廟會平臺,邀請專門的文化創意機構,包裝策劃古廟會,豐富廟會內容,挖掘廟會潛力,按照高標準、高品位, 安全祥和、熱烈喜慶的原則,已成功舉辦了三屆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努力把浚縣正月古廟會辦成傳承民俗文化、活躍群眾生活、發展旅游事業、促進經濟發展 的盛會,打造民俗文化品牌。2011年文化節期間,來浚的游客來源范圍明顯擴大,游客層次有所提高,旅游綜合收入1554.6萬元,同比增長10%,旅游人數244.5萬人次,同比增長11%,兩山旅游直接收入710.5萬元,同比增長14%,兩山接待游客100.5萬人次,同比增長15%,經濟效益和社 會效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原標題:浚縣正月古廟會)

浚縣正月古廟會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人民網 原文時間:2011-5-3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