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縣種植煙葉已有370多年的歷史,素有“煙葉王國”之稱。然而,襄城煙草的史事,10年前卻是一頁空白。1990年和1998年竟有兩部《襄城煙草志》相繼編撰出版。這兩部煙草志共有80多萬字,記述了襄城縣明末清初以來的煙草歷史,其資料搜集、核實、編寫、出版,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作為主編和組織者,年逾七旬的襄城縣煙草專賣局離休干部、原任局長李合明立了大功。
矢志修志 帶病出山
1982年,《襄城煙草志》開始編纂,局領導研究,請老局長李合明出山掛帥。李合明干了一輩子煙草,曾榮獲中國煙草學會 “從事煙草工作四十年銀質紀念章”,他多年在領導崗位上工作,工作責任心強、組織協調能力強,威信高。近年來他身患腦血管病和高血壓病,身體不太好。當聽 到組織上讓他負責編寫煙草志,就當即表示: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應該發揮余熱做貢獻。
襄城縣煙草種植源遠流長,其間之變化發展,成敗得失,經驗教訓等,事多類雜,極為浩繁。為編成一部觀點正確、資料翔實、 內容豐富的煙草志,以發揮其“繼承歷史,反映現實,服務四化,有益后世”的作用,李合明帶領編輯室的同志不辭辛苦,四處走訪,翻檔案、查書刊、錄口碑,對凡應搜集而又有一絲線索可尋的有用資料,決不輕易放棄而盡量搜羅。本著去偽存真、實事求是的精神,對各種資料反復認真查證,去蕪存菁,務期翔實可靠、信而有證。
編志期間,李合明連星期天也不休息,帶頭加班加點地工作,并幾次放棄了有關部門組織的老干部去北京、北戴河等地旅游的機會,終因勞累過度和腦血管硬化癥發病,住院治療。領導和同志們多次勸他養病休息,但他病狀稍有好轉就立即投入工作。他說:“志書一天編不成,我就一天也不能安心”。就這樣,李合明與編輯室的同志們歷時7年,終于完成了第一部煙草志的編輯出版工作。
實事求是 一絲不茍
在搜集和核實資料的過程中,常常遇到因歷史年代久遠,各種資料時間不一致、事實不一致的情況。
為了核準資料,李合明總是要求工作人員不厭其煩查找傍證,反復討論,直至篩選出最有說服力的依據才肯罷休。他常說:“ 志書要對歷史負責,要對后人負責,現在寧可多吃苦,也不能在我們手中留下歷史的遺憾”。例如,涉及襄城縣始種烤煙的時間,就有多種說法,歷史文字資料上也 記述不一。為了弄清這個歷史問題,李合明決心在種植烤煙的發源地找出第一手資料。編輯室的同志多次到穎橋鎮搞調查,終于在1988年秋找到了當年最先種植烤煙的3戶煙農中的唯一健在者、時年已93歲的董松山老人。當年英美煙草公司來華推廣烤煙種植的人員就住在這位老人的北鄰家,并動員他與穎橋寨首馬文杰、農民李廷厚三家試種烤煙,獲得成功。老人講述的實事經與有關資料核對,最終確定了襄城縣穎橋鎮1913年始種烤煙獲得成功的正確定論,也為河南省和我國烤煙的起源,提供了科學、準確的依據。
淡泊名利 工作第一
李合明在縣局局長的位置上工作多年,由于工作出色和襄城縣煙葉的特殊地位,使他在煙草行業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在編寫煙草 志期間,他的老朋友、某縣煙草局的局長得知李合明離休,就派車把李合明接去敘舊,要李合明給他們縣當煙葉收購顧問,一個月給兩千元。老李一聽就坐不住了, 連聲說:“不行不行,我在家的編志任務還沒完成,說啥也不能在這兒,錢的事不能提,好幾個老朋友都找過我,誰說也不中。”
1998年8月7日,是毛澤東主席視察襄城煙區40周年紀念日,縣里和市里都作出安排,要舉行大型紀念活動,并出版煙草志續編。在慶祝活動期間把志書呈送給與會的有關專家和領導同志作紀念。為了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志書的出版工作,李合明帶領編輯室的同志冒著盛暑酷熱,先后 三次到鄭州校稿。按理說,李合明已是70歲的人了,再加上身體有病,炎熱天住有空調的賓館,現任領導又多數是他的老部下,誰也不會說啥的。但按財務制度, 報銷標準是住不上有空調房間的。李合明就帶領大家住在了沒有空調、沒有洗浴設施的旅店。他們一邊擦汗水一邊校稿,加班加點,十分辛苦。有的同志提議換個有 空調的房間,李合明卻說:“這一輩子我都沒壞過規矩,現在老了,更不能違犯制度。”就這樣,幾個人硬是在條件簡陋的房間里完成了校稿任務,保證了按時出 書,沒有超支一分錢。
經過李合明和其他同志的共同努力,《襄城煙草志》及其續編終于先后殺青問世,1990年出版的《襄城煙草志》因編寫質量較高,榮獲河南省史志一等獎和市地級一等獎。1998年,續編的《襄城煙草志》出版,成為河南省第一家完成序志出版的單位。(河南省襄城縣煙草公司 )(原標題:李合明和《襄城煙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