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芒碭高唱文化“大風歌”
2013/3/16 11:05:0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大家知道永城為什么被稱為‘漢興之地’嗎?”“因為芒碭山呀,漢高祖劉邦就是在那兒起義的……”村民手指的,是不遠處的劉邦斬蛇處。9月23日, 當記者來到永城芒碭山下采訪時,芒碭山旅游公司正在向芒碭山景區居民開展漢文化宣傳活動。通過宣傳,當地居民更加了解了漢文化,提高了他們的文明素質,也 更好地向國內外游客展示了景區良好的精神風貌。
芒碭山是全國為數不多的漢文化富集地之一。坐落在芒碭山腳下的芒山鎮深受秦漢文化的浸潤,“漢”味十足。該鎮上世紀90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名字中含有“漢”字的越來越多——漢宇、思漢、鵬漢、漢臣、揚漢……漢文化正逐漸融入他們的生活。
芒山鎮魯莊村村民何瑞玲,今年60歲,早年間做得一手好針線活兒。現在,她經常為芒碭山景區做一些漢服的頭飾。一些鄰居經常來串門,試穿一下漢服,幫著打 打下手。“穿上漢服什么感覺?”記者問。“漂亮!”村民答得干脆。“現在游客來得越來越多,我現在正考慮以后成立一個漢服加工廠。”何瑞玲說。
穿漢服,對于28歲的羅帥來說,已經成了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羅帥是芒碭山景區導游部首席導游員,非常喜歡漢文化,讀了大量相關書籍。“我越讀越覺得有許多 謎,比如在當時的條件下,怎么會有那么高超的測繪技術和彩繪技術。”身著漢服的羅帥多了幾分儒雅,“剛開始在眾人面前穿漢服,會有些不好意思。慢慢地,我 越來越喜歡漢服了,覺得它很有文化魅力。”
“我們的景區很特殊,分布在居民區中。”芒碭山景區管委會主任駱本京介紹:2005年開始搞旅游后,芒山鎮堅持開展“弘揚文明、提高素質、扮靚窗口、樹立 形象”活動;近期,又開始定期舉辦穿漢服、學漢禮等免費的漢文化講座。“我們宣傳漢文化,并不是提倡大家都去穿漢服、行漢禮,而是想把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 結合起來。”駱本京說,“以前群眾開山采石、砍樹,瘋狂破壞地表環境。大家不知道什么是旅游,也不知道旅游能帶來什么好處。村民們把玉米、麥子曬在景區門口。現在,游客多了,小飯館、紀念品店也跟著多了起來,解決了不少人的就業問題。這幾年,大家慢慢看到了發展旅游業帶來的好處。”
駱本京說的開山采石,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事。芒碭山山體石質屬石灰巖,是生產水泥的主要材料,質量上乘。芒山鎮原有兩個水泥廠,其中一個廠一年開采山石達上千萬噸。不過現在這兩個廠都已關閉。
芒山鎮柿園村村民張慶雨,今年71歲,退休前在原永城縣委宣傳部工作,近幾年在家鄉從事漢文化研究。“可以說,在芒碭山,是一錘打開漢文化。”張慶雨說。 張慶雨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末,柿園村村民在用鐵釬打采石炮眼時,正好打在墓門位置,鐵釬掉了下去。此后,省、市、縣的文物部門發掘出古漢墓,震驚中 外。
“芒碭山是永城市的文化標桿。目前,我們正在全市進行文物普查。知道了家底,才能在保護的基礎上更好地合理利用。”永城市市長朱明倫說。旅游業的發展,帶動當地群眾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芒碭山也從名不見經傳的豫東小山變成了聲名遠播的漢文化旅游景區,這更加增強了永城的決策者保護開發、合理利用文化資源的信 心。同時,也為永城文化名市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府的支持和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動的舉辦,為芒碭山的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源泉。永城市連續舉辦三屆“永城杯”中國圍棋名人戰,邀請眾多圍棋國手“芒碭論劍”,在芒碭山下展開了以棋會友的文化交流活動,大大提升了芒碭山的對外知名度和美譽度。尤其是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12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永城召開 時,國內外近200名秦漢史研究專家蒞臨芒碭,共同為永城漢文化資源的傳承利用獻計獻策,大力弘揚了永城兩漢文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小芒碭正高唱起文化“大風歌”!(原標題:小芒碭高唱文化“大風歌”)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商丘新聞網 原文時間:2009-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