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相關(guān)信息 >> 風(fēng)情 >> 瀏覽相關(guān)信息

靈寶市陽平鎮(zhèn)東西常罵社火(2)

2013/3/18 16:01:48 點擊數(shù): 【字體:


    
    舞蹈組,以往由善舞的青年男女組成,統(tǒng)一服飾,或舞“喜慶豐收”,或舞“盼望幸福”……;近年來,老齡人越來越多,加之,離退休干部,他們亦組成一小組,夾在中間,跳健身舞。
    
    兩村都有一些愛唱歌之人,各組成一組,唱著流行性歌曲,甚為瀟灑。
    
    旱船,用竹片、什布扎綁而成一小舟,上飾假腿,另一人飾為船夫,雙手握槳。隨著船槳的動作,船婦飄行,頗象在江河中行舟,舞得有趣。
    
    罵社火隊,到對方村,每次落場,鑼鼓一敲,罵者立即站在高凳上,皮襖一翻穿,表示是獸類,即可隨心所欲,無所顧忌耍罵對方。
    
    罵的內(nèi)容,由怪逐步趨向文明。有的抨擊社會黑暗面,有的罵“真人真事”,內(nèi)容應(yīng)有盡有。罵貪官,罵污吏,罵他做事不講理。罵鄉(xiāng)紳,罵狗腿,依仗權(quán)勢把人 欺。罵那閨女不正經(jīng),年輕寡婦多淫穢。罵那兒子不孝順,罵那媳婦不賢慧。罵那懶漢不勞動,罵那小偷沒臉皮。罵那賭博不正干,地痞流氓壞東西。罵那婆娘多生 育,豬娃跟了一大群。壞人壞事全罵遍,接著再罵社火隊。那年東常出社火后,西常進行挖苦,“錯,錯,錯錯錯!東常的社火錯處多:內(nèi)容錯,化妝錯,古代人穿 的礦工靴(高筒膠靴),秦瓊怎唱《長板坡》?關(guān)公的胡子掛到后腦窩。這些錯,都不說,為啥社火出到太陽落?”
    
    原來西常罵不過東常,后來,東常的村民不愿讓自己的孩子去罵社火,覺得人家最后落底,非占便宜不可,若一參加,西常就會揭老底,罵八輩。
    
    三、出牌子
    
    耍罵社火期間,兩村都組織有“出牌子組”。先把本村的文人墨客集中起來,抄列“辭海”、“辭源”、“康熙字典”上的詞條,然后創(chuàng)編、書寫。牌子要求用那個字開始,必須用那個字結(jié)尾,首尾貫通,曰:“一線穿”。書寫必須工筆正楷,不然就會給對方留下罵的把柄。“出牌子組”把牌子書寫后,送往各家,各家根據(jù)牌 子的內(nèi)容再去捏竿。要求內(nèi)容與形式統(tǒng)一。往往會形成現(xiàn)代牌子配的古代戲。那年東常首牌是“一化天開”,尾牌是“以一貫之”。第二天,西常以“萬字開頭”, “以萬貫通”,首尾壓住了東常。中間有:萬斤糧戶、萬元富戶、萬只雞戶、萬紫千紅、萬眾一心、萬馬奔騰……。
    
    出牌子,妙在配合默契,敗在風(fēng)馬牛不相及。如出“一字頭”牌子,給白蛇面前掛上“一意孤行”,就錯怪了白蛇,如果換上“一生貞節(jié)”,那就恰如其分。東常南巷的軟梢竿,非常馳名。竿上的孩子,腳踩一根紅頭繩,很懸乎。其竿的牌子是“一線之路”,配合得天衣無縫。
    
    在毛澤東時代,講究黨的一元化領(lǐng)導(dǎo)。那年東常以“黨”字開頭,首牌是“黨的領(lǐng)導(dǎo)”。西常人一看覺得此牌就通天了,不敢再壓點了,再壓就要犯政治性錯誤。當(dāng) 晚,西常的智囊人員討論了半夜無結(jié)果。后來,樊現(xiàn)德從“共運史”中找到了門路,第二天西常首牌出的是“工人運動”。東常人不服氣,說黨是工人運動的領(lǐng)導(dǎo) 者,黨應(yīng)該大于工人運動。此后西常村罵社火人受托至東常廟前去答辯:1871年3月18日,法國巴黎工人起義,28日成立了巴黎公社。在工人運動中,產(chǎn)生 了黨的組織,所以工人運動“先”于黨的領(lǐng)導(dǎo)。1992年正月十七日,東西常社火都被邀請至靈寶城。雖然不在本村出竿,但都很注意牌子的壓點。西常村考慮, 想讓觀眾知道他們是西常的社火,因此就以“西”字一線穿,首牌出的是:“西常社火”,尾牌是“西天取經(jīng)”。而東常人想的多,想的大,考慮到國威、村威,因 此以“東”字一線穿,首牌是“東方巨龍”,尾牌是“東風(fēng)化雨”。東常人有氣魄,壓住了西常的點。一般東常村大,人才多,牌子往往比西常出的好。
    
    四、拜請
    
    拜請隊,即拜請觀眾看社火的隊伍。它包括:
    
    1、探馬。選三匹最好的騾子(本村缺少可到他村選借),再選善于騎牲口的騎士,裝束講究,以傳“圣旨、書簽、令箭”為旨。自古以來,耍罵社火就有探馬踏死 人不償命之說,所以探馬到來,人群驀地閃開。1992年,兩村在靈寶城耍社火,一聲馬叫,人群中迅速躲開了一條空道。
    
    2、三眼銃:土炮的一種,長約30厘米,直徑約12厘米,有三個眼,用生鐵鑄成。若裝上火藥,用棍棒碓實,有炮眼與外相通,火一點,發(fā)出巨大的轟響。有驅(qū)魔、開路、維持秩序的作用。
    
    3、開場鑼:兩位年紀(jì)較大的人,手提兩面大鑼,走幾步打一下,表示:“閑人閃開,我隊來啦!”。
    
    4、橫額:一塊長條紅布,上寫:“XX村社火隊”,上端綁在兩根竹竿上,由兩人撐搭前進。
    
    5、馱輜:第一頭驢鞍子上捆個醬菜蔞,簍上捆一槍或一炮,插一黃旗,上寫“令”字;第二頭驢馱一大刀;第三頭驢上馱一包炸藥。說明運輸武器、物資,有軍事行動。
    
    6、標(biāo)馱:由綢緞被面和剛結(jié)婚的新媳婦用品,捆綁在牲口鞍子兩側(cè),上騎一個青年男女,頭戴眼鏡,服飾時髦。夸富的一種形式。
    
    7、花鑼鼓:由小鑼鼓彩裝而成。花樓上部坐一胖娃娃,花樓四角突出,角端系一根鋼絲,外纏花綢緞布料,鋼絲尖端綁一繡球,抬走一步,鋼絲繡球閃一下。一般 兩人抬打(前抬后打),勾鑼和拍鈹?shù)?—8人。服飾時髦,鼓點單調(diào),老是: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勾鑼和拍鈹?shù)囊埠蜕鲜龉狞c一樣,輪流打拍。
    
    8、大鑼鼓:大鼓一架(中大型皆可),鑼3—6面,鈹3—4對,一般由8—10人組成。服飾不太講究,但須統(tǒng)一,倒包毛由都須倒包毛巾。原來打本地的埋人鼓,后來兩村總指揮都下禁令,說耍罵社火是喜慶,不準(zhǔn)打埋人鼓。近些年來,都學(xué)打陽平川的大秧歌鼓。
    
   9、秧歌組:一般由中小學(xué)生或青年婦女組成,人數(shù)可多可少。服飾新穎、統(tǒng)一。組員在大鼓鼓點的指揮下,行進間扭一般性秧歌。若至對方主要場地,組員表演復(fù)雜的節(jié)目:或按00形變隊跳扭,或按X形變隊跳扭,或突出好組員表演。既有秧歌的步伐,又有舞蹈的姿韻。
    
    10、高蹺:有大(1.5米)、中(1米)、小(0.8米)三號。其制作:先把胳膊粗的木棍刨光,把上端40厘米劈扁,然后鑿安一橫撐,綁一長帶。踩高蹺 時,人踏在橫撐上,用長帶纏綁牢實即可。其服飾,根據(jù)戲劇的角色不同而異。如果是八個人,準(zhǔn)備踩演兩出戲,四個人一出,這四個人各按戲劇中的角色著裝臉 譜。踩跳分為一般性和表演性兩種。一般性踩跳,只按鼓點踩跳前行即可,表演性踩跳,如同在演一出戲一樣,人物已經(jīng)進入角色,按角色表演、踩跳、舞蹈。
    
    11、樂隊:把本村能吹拉的人員組成一個小樂隊,人數(shù)不限,服裝也不要求統(tǒng)一。行進間,吹嗩吶、笙,拉胡琴,或定時唱蒲劇、眉戶、秦腔、洛陽曲子,吹現(xiàn)代歌曲,都充分體現(xiàn)著音樂藝術(shù),真乃是:“嗩吶笙管吹破天,豫劇曲子唱紅地”。
    
    12、后陲:由一主罵者,化裝成丑角,騎在牛背上,由“啕氣”(“柜中緣”里的三花臉)牽拉。牛背上的丑角,時而表演雜技藝術(shù),玩帽子、耍小棒、轉(zhuǎn)毛巾。同時備有染紅的蘿卜,見了對方村里的婦女,投扔過去,嚇得那些婦女亂躲亂跑,以諷刺不正經(jīng)的女人。
    
    當(dāng)天下午,當(dāng)探馬到對方村跑兩次后,第三次帶上由以上組成部分組成的拜請隊,至對方村先予演一圈,意在通知對方村民:回去我們就要“出社火”。
    
    五、制、捏桿
    
    即制桿與捏桿兩套程序。
    
    制桿,就是讓鐵匠打制桿芯子。鐵匠根據(jù)藝人所繪的圖樣,或者根據(jù)藝人詳細(xì)釋說,把鐵燒紅、煅打而成。一個桿基本分三部分,(1)固定部分,即把桿固定在方 桌、車廂內(nèi)的部分,固定時可上螺絲,或用其它固定辦法;(2)外露部分,即露在外面,表現(xiàn)一種動物或其他物體的形象,如蛇,就得打的象蛇(出社火時再染上 蛇的顏色);(3)捆綁部分,它貼近孩子腹部,須有孩子腳蹬或膝跪的地方,其高度必須過胸。如果打的太短,桿在半路會前傾后仰左斜右倒,甚至發(fā)生壞桿現(xiàn) 象。
    
    自從耍罵社火以來,東西常歷年都陸續(xù)添置桿芯子。有的丟失,有的被破壞,現(xiàn)各村僅存200座桿芯子。有的芯子已經(jīng)過時了。以后再耍罵社火,根據(jù)時代的發(fā)展,必須添置新的桿芯子。
    
    捏桿,就是裝扮桿,其程序分為涂譜、捆綁、穿衣三部分。
    
    根據(jù)戲目、扮演的角色,按舞臺上涂臉譜的要求涂譜,如扮演包拯,就涂大花臉臉譜,如扮演蒼娃,就涂丑角臉譜,如扮演趙連就涂徐生的臉譜,如扮演青蛇就涂小旦的臉譜……
    
    捆綁桿,異常關(guān)鍵。孩子腳蹬、膝跪在芯子的某一處,從腳至胸都要捆綁好,松緊要適度。松了會出現(xiàn)前傾后仰左斜右倒現(xiàn)象,半路壞桿。緊了,孩子受不了,行至半路,會大哭大叫,要求松綁。
    
    桿捆綁好后,藝人這里捏捏,那里捏捏,檢查綁的松緊、勻稱,“捏桿”由此得名。桿捏的好壞,將充分體現(xiàn)藝要手藝的高低。若桿捏不好,衣服穿后定會出現(xiàn)很多不協(xié)調(diào)的地方。
    
    穿衣,根據(jù)角色而定。原來,古代人穿著現(xiàn)代衣,或者穿衣不符合身份,會被罵者抓住把柄,后來,每座桿都非常小心,穿衣盡量符合角色要求。在封建社會里,婦女纏足,三寸金蓮,使得桿上的小女也穿著一雙小繡鞋。現(xiàn)在逐漸趨向大足大鞋。
    
    以前西常有“穿心桿”而東常沒有,自從西常的女子嫁到東常,東常才知道穿心桿的制作竅道。因此,兩村不約而同地規(guī)定:“傳男不傳女”,捏桿時不準(zhǔn)女子在跟前。
    
    桿的種類繁多,式樣齊全,各有名桿。東常村寨子的“二人過梁秋”,南城子的“竹桿秋”,北城子的“船桿”,南巷的“軟梢桿”,都頗有名氣。西常村的“穿心 桿”、“四人桿”、“四人過梁秋”,名聲斐然。一根木棍從孩子腹部穿過,前后兩人抬著前進。其實是一根鐵棍,中間是個大卡子,卡住孩子腰部,鐵棍一纏,衣 服一穿,好象真的從孩子心部穿過。
    
    當(dāng)拜請隊趕赴對方村拜請時,本村捏桿就開始了。在一個空院子或空園子內(nèi),四周圍篷,不讓外人偷看。兩個或四人抬著,其他跟在一旁,準(zhǔn)備更換。旁邊還有兩 人,手持一長竹竿,上端安一半月形的扶手,有的直接撐住桿上孩子的腋部,以防萬一。上桿一般讓4—7歲的孩子上,太大了,抬著重也不好看,太小了,不懂事 容易哭叫。從桿的數(shù)量上看,東常村大人多,數(shù)量占優(yōu)勢,但西常也不甘心落后,一是以短小精悍來制勝,二是到外村借人抬桿。從前,桿都固定在方桌上,現(xiàn)有有 不少桿固定在拖拉機的車廂內(nèi),這樣就大大減輕了人的負(fù)擔(dān)。
    
    六、其它
      
    出社火的時間,一般在當(dāng)天下午3-5時。太早了,準(zhǔn)備不好,太晚了,社火耍不完。
    
    白天的社火表演由拜請隊、出桿隊以及其他表演節(jié)目、后陲子等組成。
    
    出社火的路線,東常從廟前開始,往西通過套巷至大場處,表演、炫耀一圍,再返回廟前;西常從供銷社門市部處開始,往北拐向北套巷,在西北空地表演、炫耀一圈,再返回去。
    
    當(dāng)拜請隊返回到捏桿場所附近時,捏桿處鞭炮齊鳴,驅(qū)逐魔怪以保吉祥。由總指揮站在路口處,有計劃地把捏好的桿夾在總隊中間,按指定路線進行。
    
    東西常罵社火濃縮遠(yuǎn)古文明精華,對研究華夏文明史起源和不同時期人文習(xí)俗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東西常罵社火對提高村民整體素質(zhì),村風(fēng)文明,社會風(fēng)氣好轉(zhuǎn)起到積極推動作用,隨著東西常罵社火知名度的不斷提高,東西常罵社火已經(jīng)走出村子,被多處邀請到外地表演,平均每年產(chǎn)生經(jīng)濟效益10萬元以上,拉動了農(nóng)民文化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和市場經(jīng)濟的繁榮。

    東西常耍罵社火,歷史悠久,源遠(yuǎn)流長。隨著科學(xué)技術(shù)的不斷發(fā)展,耍罵社火這一民間綜合藝術(shù)將會注入新的活力,不斷創(chuàng)新、完善,定會綻放出更加燦爛奪目的花朵。(三門峽群藝館)(原標(biāo)題:靈寶市陽平鎮(zhèn)東西常罵社火)


責(zé)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三門峽群藝館 原文時間:2006-9-30
0
相關(guān)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