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節,看花燈是人們所熟悉的民俗,而在河南省靈寶縣陽平鎮的兩個村子——東常村和西常村,人們卻是以罵架來度過這充滿喜慶意味的節日,而且是從正月十一直罵到正月十六。這一民俗名曰“罵社火”,傳說源于黃帝時期,已經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過年講究和睦和氣,可是,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六,這兩個村,各出奇招,到對方村上挑釁開罵,從對方祖宗十八代開始罵,一直罵到當街站著的活人。罵,還不是浮皮潦草、指桑罵槐地罵,而是真米實曲、真金白銀地真罵,甚至是辱罵性質地罵!也不是專撿軟柿子捏,欺負老好人地罵,而恰恰相反,誰有身份、誰有地位誰挨罵,比如村干部先挨罵。更奇怪的是,被罵的人不但不以為忤,反而覺得臉上有光——進入到可以挨罵的行列,證明自己是那個小地方的“成功人士”和德高望重人士。
東常、西常二村,為 了每年正月十一到十六開始的罵社火,兩村的能人平常沒事兒就聚在一起商量、策劃。一般是先鬧社火,一個村裝扮好社火:什么社火人物都有,以反串和丑角最 多,以諷刺勸喻、匡正風氣為主題。以古代戲曲、神話傳說人物為主,也有“時尚”的:比如村上有年輕人愛賭博,就出一個扮演賭博的;也有嚴重違反計劃生育政策的,就出一個“十娃媽”,身后跟著一大串,懷里抱著,肚子里還懷著,當媽的穿得很破舊邋遢,一群孩子個個臉上蓬頭垢面。
這邊社火出發了,先派兩名騎高頭大馬挎著大刀的先鋒,到對方村上去邀請對方村民來看社火,到了對方村口以開罵邀請,把對方先招惹一番。
兩邊的社火頭子,即 最能罵,最會罵的人,坐在一輛推車上,手持喇叭,反穿羊皮襖——那意思是,我今天不是人,我是畜生,畜生嘴里罵出來的話,沒有好話!有的社火頭子,罵人罵 了一輩子,嘴里都是順口溜,其創作能力之敏捷快急,令人驚嘆!比如,鎮長和村長去看社火,一個社火頭子張嘴就說:“公生明,廉生威,當干部就要能吃虧,工 作才能往前推!”東常村的社火隊伍到西常村去鬧,西常村有一段路不平,讓社火隊伍走不好,西常村的村長當場就挨了罵,挨了罵的村長當場表態要盡快把路修好。
許多平常溝通不到位、解決不好的問題,在罵中公開了,在接下來的一年里,就要解決,否則來年罵得更兇!其實,解決問題是罵社火的一個功能,更多的是一種心理精神上的溝通與宣泄,是人的精神活動方式。
正月十六,最后一罵之后,兩家在一棵大樹下,握手言和,歡喜不已,被罵的人要走到公眾面前,向罵他人握手,并說:罵得好!至此,罵社火結束。要罵,攢足了勁兒,等來年。(許石林)(原標題:靈寶縣陽平鎮奇異民俗——元宵“罵社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