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虞城縣木蘭祠內的木蘭替父從軍塑像。 資料圖片
10月26日,中國·商丘第五屆國際木蘭文化節在虞城開幕。木蘭文化節開幕之前,圍繞巾幗英雄花木蘭的信息又開始充斥各媒體,這其中,10月14日,《內蒙古晨報》以大篇幅刊發了一篇《花木蘭是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人》的報道。內蒙古鄂爾多斯竟然也要“爭奪”花木蘭的故鄉!
2007年11月30日,在經過國內權威專家反復論證后,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人民大會堂將“中國木蘭之鄉”的牌匾正式授予虞城縣。正如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趙鐵信所言:花木蘭的出生地只有一個,就是虞城。
作為木蘭家鄉的虞城縣政協副主席、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宋成樹,對《內蒙古晨報》的報道不屑于反駁,“我們這兒是專家反復論證后的‘木蘭之鄉’,‘木蘭之鄉’的考證已經在史學界取得定論,無須再作辯駁。”
“鄂市”之論漏洞百出
《內蒙古晨報》關于《花木蘭是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人》的考證,全部來源于準格爾旗史志辦工作人員楊玉銘。從楊玉銘的論述看,他對花木蘭故鄉之爭的一些事件并不了解。
宋成樹說,楊玉銘認為爭奪花木蘭故鄉的地方有河北完縣。其實,河北完縣從來就沒有爭過花木蘭之鄉,該縣只是考證花木蘭曾在那兒指揮過戰爭,留下很多故事,河北完縣打造的是“木蘭文化之鄉”,并非“木蘭之鄉”。
對于楊玉銘論述《木蘭詩》中的“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兩句含義符合“游牧民族的戶兵制,而非漢族政權的府兵制”之說 辭,宋成樹說,隋朝前,突厥曾南犯至長江沿岸,并在長江以北的中原大地長期駐扎。在駐扎過程中,還選用了很多當地將領,使中原腹地的民間逐漸形成了一種習 慣,口頭上稱統領為“可汗”,基層政權流行游牧民族的戶兵制,這都是有史可查的。游牧民族的戶兵制之說根本不能證明花木蘭是突厥女子。
《花木蘭是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人》一文最后說:“木蘭故里最終花落誰家,有待后來人進一步考證。”該文作者及楊玉銘本人,可能并不知道木蘭故里已經名 “花”有主,“花”落虞城。2007年11月30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已經將“中國木蘭之鄉”的牌匾正式授予了花木蘭真正的故鄉——虞城縣。
宋成樹認為,導致其他媒體及研究者繼續疑問“木蘭故里最終能花落誰家”的原因,與虞城縣被專家正式論證為木蘭故里后的宣傳力度不夠有關。將來,虞城縣將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讓木蘭故里在虞城這個權威論斷在中國家喻戶曉。(原標題:虞城縣反駁“花木蘭是準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