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燈節”“上元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佳節之一。現在的元宵節,我們知道要吃元宵、賞花燈和參加民俗活動,但過去的元宵節是什么樣子?市民對現在的元宵節還有什么樣的期盼?今天,讓我們一起去探尋。
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
上天月明一空朗,下地彩燈萬戶春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為何把這天稱為“元宵節”?據民俗學博士、河南大學副教授彭恒禮介紹,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代稱夜為“宵”,而農歷正月十五又是新的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元夕。因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道教曾把一年中的農歷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農歷七月十五稱為中元節、農歷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所以元宵節又稱上元節。
“元宵節究竟起源于何時至今尚無定論,但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元宵節的影子。”彭恒禮說,根據史料與民俗傳說,漢武帝農歷正月十五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神,被后人視為農歷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元宵節真正成為民間的民俗節日還是在漢魏以后。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在東漢明帝時出現。”據彭恒禮介紹,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東漢明帝信佛,聽說佛教有農歷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為弘揚佛法,他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現在還流傳著一個詞語叫‘燃燈禮佛’。”彭恒禮說。
中國不少節日都有觀燈活動,但以元宵節為最。一般從農歷正月十三“上燈”開始,正月十四為“試燈”,正月十五為“正燈”,正月十八為“落燈”。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后,歷朝歷代都以農歷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賞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到宋代,元宵節更加熱鬧了。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唐代為3天,宋代則長達5天,明代更是自農歷正月初八點燈,一直到農歷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10天。明代元宵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天到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中國浪漫的情人節日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元宵節是中國浪漫的情人節日。封建社會的年輕女子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元宵節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于是這期間也成了中國古代情人相會的大好時機。
元宵夜,年輕女子會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相約去看燈,未婚男女還可以借著賞花燈為自己物色對象。傳統戲曲中,陳三和五娘就是在元宵節賞燈時相遇并一見鐘情的,樂昌公主與徐德言是在元宵夜破鏡重圓的,《春燈謎》中的宇文彥和影娘也是在元宵節私訂終身。明代大畫家唐寅是位風流才子,曾經借元宵賞燈作了一首愛情詩:“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宋朝歐陽修也在《生查子》中借“詠燈”描寫愛情:“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大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寫得更為傳神:“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些詞句描繪出元宵夜的良辰美景和佳期心境,成為歌詠愛情的經典。
北宋開封元宵節
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
“玉勒爭馳都門道,鰲山采喝彩結蓬萊島,向晚色雙龍銜照。絳霄樓上,彤芝蓋底,仰瞻天表。縹緲風傳帝樂,慶玉殿共賞,群仙同到。迤邐御香,飄滿人間開嘻笑。一點星球小。漸隱隱鳴梢聲杳,游人月下歸來,洞天未曉。”提起北宋時期的元宵節,不少人都會想起《水滸傳》第七十二回“柴進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鬧東京”中對北宋東京元宵夜精彩絕倫的描述。
說起元宵節,市民協副主席、開封市餐飲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孫潤田如數家珍。元宵節又被稱為“小年”,是開封又一重要的傳統節日。據孫潤田介紹,在宋代,元宵節是一個很盛大的節日,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從文人士子到販夫走卒,都很重視這個節日,會通宵達旦慶賀,就連皇帝也會親自上宣德樓觀燈賜酒,與民同樂,熱鬧而隆重。
“開封元宵節的重頭戲是燈展,由來已久的元宵賞燈習俗在北宋時發展到極致。”孫潤田介紹,據宋史記載:“三元張燈,本起于方外之說,自唐以后,常于正月望夜開坊市門燃燈,宋在之。”宋太宗淳化元年,廢止了中、下元張燈的習俗,唯獨保留了上元張燈的習俗,并流傳至今。
北宋初年上元燈展為三日,即農歷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公元967年,趙匡胤令開封府續放農歷正月十七、十八兩夜燈,自此上元五夜燈形成一種制度。到了北宋末年,為辦好燈展,從頭一年的農歷臘月十五,先在景龍門一帶進行預展,名曰“預賞”。北宋中期,官方把元宵節作為法定假日,放3天假,以便官民同樂。王安石《癸卯追感正月十五事》有這樣的描述:“正月端門夜,金輿縹緲中。傳觴三鼓罷,縱觀萬人同。警蹕聲如在,嬉游事已空。但令千載后,追詠太平功。”
北宋元宵節燈展的記載,《東京夢華錄》中最為詳細。“正月十五日元宵……游人已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余里。擊丸蹴,踏索上竿……張九哥吞鐵劍;李外寧藥法傀儡;小健兒吐五色水,旋燒泥丸子;大特落灰藥……更有猴呈百戲、魚跳龍門、使喚蜂蝶、追呼螻蟻。其余賣藥、賣卦、沙書地迷、奇巧百端,日新耳目。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辭出門,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面北悉以彩結山 ,上皆畫神仙故事……彩山左右以彩結文殊、普賢,跨獅子、白象,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搖動。用轆轤絞水上燈山尖高處,用木柜貯之,逐時放下,如瀑布狀。又于左右門上,各以草把縛成戲龍之狀,用青幕遮籠,草上密置燈燭數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
在放燈的同時,也會舉行一些傳統的文娛活動表演,使得燈展真正成為普天同慶萬民同歡的歡樂海洋。每個坊巷口皆有“奇術異能歌舞百戲”,整個東京城萬街千巷盡皆繁盛浩鬧,觀看的人來來往往川流不息。蘇東坡有詩云:“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
“元宵佳節除了觀燈游藝之外,食俗也令人十分神往。”孫潤田說,農歷正月十五、十六這兩天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和餃子,俗語云“十五扁十六圓,圓圓扁扁又一年。”元宵俗名湯圓,傳說起源于春秋末期,宋代稱為圓子、團子。除元宵外,宋代開封元宵節還吃“宵夜果子”、“下酒果子”等食品。
老輩人的開封燈展記憶
彩燈千姿百態,街巷游人如織
據孫潤田介紹,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開封市曾舉辦過多次燈展,一次比一次規模大,內容不斷翻新,大相國寺、龍亭、禹王臺、汴京公園等景點幾乎年年舉辦,猶以大相國寺為最盛。1959年和1964年我市曾舉辦過全市性的大型燈展,1985年還舉辦了第三屆元宵燈展。尤其是1985年農歷正月十三舉辦的元宵燈會,其宏大的規模至今為老百姓津津樂道。
孫潤田回憶說,當天晚上,在市燈展委員會的領導下,全市各個廠礦、學校、醫院等單位都制作了花燈,并參加展出。此次燈展共展出花燈1154組燈,大型燈組每盞平均有50個至60個燈泡,有的組燈安裝有300多個燈泡。全市共設鼓樓、順河、龍亭和南關四個展區,展線長達10公里,花燈在市區各條通衢大道乃至背街小巷分列排開,千姿百態,光耀如晝,綿延10多公里,“聲光電動”一應俱全。其表現內容既有古代風物、傳說故事、動物和花卉,也有反映新生活、新風貌的各種人物、建筑物,觀燈群眾有數十萬,把每條陳展彩燈的街道擠得水泄不通。
“這次燈會之后,開封元宵燈會年年不斷,但燈展地點逐漸轉移到公園。”孫潤田說。
“往年跑到公園里看花燈,看那些扎在臺子上的花燈,感覺遠沒有小時候看到的新奇熱鬧。”接受記者采訪的徐女士也失望地告訴記者。在徐女士的記憶中,小時候過元宵節,最大的快樂就是去街上看花燈。在她看來,大街上各種各樣新穎別致的花燈和擁擠的看燈人,才是真正的元宵節的樣子。
雖然我市的燈展越辦越好,但不少市民仍感覺缺少年味兒,找不到小時候在街上看花燈時的樂趣了。“燈展能不能別光在公園里舉辦?”不少市民呼吁,能不能讓燈展從公園里走到街上,讓大家能邊逛邊欣賞花燈,重新體驗小時候在街上看燈展的感覺,重拾記憶中元宵節的樂趣。
專家建議
重視年節文化,打造獨特品牌
“近年,開封致力于打造大宋文化品牌,重視年節文化的開發,這一思路是正確的。”彭恒禮說,“但是,現在各地都很重視年節文化,如何整合現有力量,打造開封獨特的文化品牌,值得思考。”
彭恒禮說:“現有的歲時節日中,開封首先要開發元宵節。”
他給出了三條理由。第一,元宵節是宋代年節文化中最重要的節日。與人們通常認為的相反,宋代人心目中最重要的節日不是除夕和元旦,而是元宵節。有學者對宋詞中描寫歲時節日的詞統計后發現,寫元宵的詞數量最多,有330首,其他依次為重陽、中秋、七夕、端午等。
第二,元宵節極具觀賞性和娛樂性,適合進行商業開發。宋代元宵節張燈規模大,花燈種類繁多,節日期間,大大小小各色花燈照亮城市夜空,無數游人徜徉在燈的海洋里,恍若天上人間,極具觀賞性。近20年,各地燈展規模急劇萎縮,即使有,也都設在公園等封閉場所,規模小,商業化,缺少燈謎、社火、煙花等配套要素,北宋時“滿城皆狂”的場面早已不存在。
第三,開封有舉辦大型燈展的經驗和基礎。上世紀80年代,開封曾舉辦過大型燈展,盛況空前,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只需要將傳統燈會與開封現有的文化旅游資源加以整合,容易實現。
對于如何開發開封的元宵節文化資源,彭恒禮也給出了建議。
“春節、元宵節期間,可以將‘迎春’、‘打春牛’等傳統節日習俗與節日期間的文化展演相結合,把宋詞的意境與元宵花燈布展結合起來,體現古代與現代的完美融合,將城墻以內主干街區打造成一個年節文化主題公園。以古城墻為線路,環城墻或城墻兩側布展;環城水系建成后,以環城水系湖岸為線路布展。游人可選擇水路和陸路兩種方式觀燈。”彭恒禮建議,以“大宋元宵節”、“原汁原味的元宵節”為主題,盛邀海內外嘉賓回開封過年。
彭恒禮認為,燈展應為公益性質,對游客和市民免費開放,燈展附近同時設立餐飲夜市、旅游購物、歌舞雜技、民俗展示、煙花燃放等專區。元宵節期間還可以每天在燈展上組織廣場文化巡游活動。(劉洋)(原標題:元宵節:東風夜放花千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