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專家論道元宵歷史

2013/5/24 14:48:00 點擊數: 【字體: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圓。”詩中描寫的就是元宵節時的情形。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節日期間,民間習俗眾多。人們吃元宵、賞花燈、觀煙火、舞龍、舞獅子……那么,各式各樣的民俗有怎樣的歷史淵源和故事,我們一起聽聽專家們的講述。

    吃元宵

    開封俗語說“十五扁,十六圓”,即十五吃水餃,十六吃元宵。吃元宵的習俗源于何時何地,民間說法不一。一說是春秋末期,楚昭王歸國途中經過長江,見有物體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黃,內中有紅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眾人不知此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問孔子,孔子說:“此萍蓬果也,得之者主復興之兆”。這天正好是正月十五,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紅色的餡煮而食之。還有一種說法,漢武帝時,宮中有個宮女叫元宵,做湯圓十分拿手,世人就用她的名字來命名。

    “關于元宵節吃元宵習俗的記載最早見于宋朝,元宵最早被稱為浮元子,人們通常賦予元宵團圓美滿之意。做生意的人還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元寶。”河南大學民俗專家郜冬萍介紹說,元宵分實心和帶餡兩種,風味齊全,食料豐富,做法尤多。

    郜冬萍說,到了明朝,人們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米團子。明人劉若愚的《酌中志》記載了元宵的作法:“其制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其制作方法南北各異,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搖的方法,南方的湯圓則多用手心揉團。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黃豆,不論有無餡料,都同樣美味可口。

    賞花燈

    元宵燈會由來眾多。古人認為源自漢代,元宵燈會的源頭可追溯至先秦的“庭燎”,即人們在辭舊迎新的時候點火驅邪。漢朝以后,“庭燎”習俗逐漸加入佛教和道教內容,在南北朝后期形成元宵燈會。彭恒禮說:“我們從歷史記載可以得知,隋代從京師到地方均有元宵燈會。當時開封屬于外州,距離隋都洛陽不遠,元宵也有點燈等節慶活動。”

    河南大學民俗專家彭恒禮介紹說,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夢粱錄》載:“汴京大內前縛山棚,對宣德樓,悉以彩結,山沓上皆畫群仙故事,左右以五色彩結文殊、普賢,跨獅子白象,各手指內五道出水。其水用轆轤絞上燈棚高尖處,以木柜盛貯,逐時放下,如瀑布狀。又以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之狀。”形象生動地描述了當時燈會的盛景。“由于燈會盛大,元宵燈會百姓觀燈的規模也是空前的。”彭恒禮說。

    《東京夢華錄》對北宋時期百姓觀燈時的情景也有描述:“萬姓皆在露臺下觀看,樂人時引萬姓山呼。”這些記載,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時期開封元宵燈會的盛況。北宋時期開封元宵燈會更因為宋室南遷而向南方傳播,影響至今,遍及全國。

    放煙花

    元宵晚上放煙花,也是烘托過節熱鬧喜慶氛圍的重要活動。河南省史志協會原副會長沙旭升說,提到煙花,不得不先提爆竹。“爆竹就是用火燒竹子,發出響聲。我國爆竹起源很早,春秋末年政治家范蠡在《陶朱公書》中就有:‘除夜燒盆爆竹與照田蠶看火色,同是夜取安靜為吉’的描述和記載。”他說,我國爆竹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南朝梁代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說,人們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燒,竹子在火中的爆裂聲能夠趕走怪獸惡鬼。

    他介紹說,爆竹在唐朝就常出現在文人的詩句中了。唐劉禹錫《畬田行》一詩中就有:“照潭出老蛟,爆竹驚山鬼。”之句;耒鵠《早春》詩中有:“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之語。宋代詩人詠及此事的就更多了。有王安石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也有蘇東坡的“爆竹驚鄰鬼,驅儺逐小兒”。還有楊萬里的”夜半梅花添一歲,夢中爆竹報殘更”等佳作。從詩句中可以看出爆竹的辟邪作用和用于節慶的功能。

    “宋朝火藥的發明對煙花的出現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它的發明使爆竹進入了煙花期,它的使用首先出現在軍事上和盛大的典禮中。

    南宋時,爆竹、煙火已很盛行,并成為皇親貴族的娛樂用品,進入市場交易了。到元、明年間,煙花更是“飛入尋常百姓家”,許多詩人、文學家都有有關煙花的記述。而今,每逢元宵節,放煙花更成為大眾娛樂的方式,給人們帶來歡樂和喜慶。

    祛百病

    元宵節除了吃元宵、看花燈等慶祝活動外,還有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走百病。河南省史志協會原副會長沙旭升說,走百病是古代正月十六夜晚婦女避災求福的一種民俗活動,明清時尤為盛行。清康熙《大興縣志》載:“元宵前后……民間擊太平鼓,走百索,婦女結伴游行過津橋,曰:‘走百病’。”到了規定的時間,婦女們聚在一起,或走墻邊,或過橋或走郊外,以此來驅病除災。在“走百病”時,人們還要“摸釘”,方能求吉除疾。“摸釘”,就是到寺觀燒香,用手觸摸廟中大門上的門釘,以此祈盼家庭人丁興旺。

    “有的地方則用烤百病的方式來祛百病。在正月十六這一天,人們收集許多樹枝,再加上一些穿壞了的鞋(取鞋與邪的諧音)、破舊的衣服等可以燃燒的東西,點著后大家來烤,寓意讓火把自己身上的病患烤走,這是整個正月里最后一件隆重的事。不少地方烤百病時很有講究,身前身后腦袋腿腳都要烤到,讓病魔無處躲藏。也有地方在烤百病時會將孩童的衣服拿來烤熱,以期小孩來年健康無憂。”沙旭升介紹說。(付艷波)(原標題:專家論道元宵歷史)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汴梁晚報 原文時間:2013-2-2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