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這些烙印在安陽人回憶中的元宵節年味兒

2013/8/1 14:58:40 點擊數: 【字體:


    “鞭炮送新春,燈火鬧元宵”。又到了一年一度吃元宵、賞煙花的時候。花燈、元宵……這些與元宵節綁定在一起的名詞,彰顯著節日的熱鬧和喜慶。然而,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元宵節的傳統習俗還剩多少,節日味道還剩下多少?

    元宵節傳統習俗

    “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吃元宵、賞花燈、看煙花……大部分地區的習俗大同小異。除了這些,安陽還有自己特有的習俗,如舞龍燈、走旱船、踩高蹺、玩獅舞、戲背閣抬閣等,形式豐富多彩。

    每年元宵節前夕,不少商販在街上賣燈籠、小鞭炮、煙花等玩賞物品,燈籠樣式色彩繁多。每到元宵夜,公園里都會舉行元宵燈展,各式各樣的造型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觀看。

    正月十六的安陽橋廟會,是安陽市元宵節的一大特色。當天早上,市民手持柏樹枝結伴而行,走過安陽橋,稱為“散百病”,意在消災去病。當天正值安陽橋廟會,市民們齊集大橋南北,暢游園林,盡享節日之樂。由于受到場地、交通等因素的限制,舞龍燈、走旱船、踩高蹺、玩獅舞這些習俗在市區基本已經銷聲匿跡,只有少數農村地區還保留著一部分。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在傳統社會中,年輕女孩不允許外出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友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同時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記憶中的趣味元宵節

    “那個時候盼著過元宵節,因為大人會給糊個燈籠,一年就糊那一個。”家住馬號街的閔大媽今年63歲了,談起小時候的元宵節,就打開了話匣子。她說,那個時候燈籠特別簡單,就是用紙糊成的,有條件的加些彩紙,上面畫些兔子、魚等小動物,有的燈籠是用白紙糊的,又怕不好看,大人就會在上面貼些窗花來增彩。在紙燈籠里放根蠟燭,或煤油燈,用一根小棍子挑起來,等到元宵節的時候,街上的孩子們就挑著燈籠出街了,在街上比誰的燈籠好看,誰的燈籠亮,十分有趣。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物質生活匱乏,但是他們盡情享受著和平與安寧。幾個紙糊的燈籠,就燦爛了孩子們的笑容;一頓幾毛錢的湯圓,就滋潤了他們的心田。

    “有的孩子連紙糊的燈籠都沒有,但他們也不想示弱,就想盡各種辦法來制作燈籠。”59歲的張大爺家住二道街,他小時候,因為家里大人忙,顧不上給他做燈籠,他和弟弟就把白菜幫子掏空,里面放上幾團棉花,再拿個鐵絲把白菜幫子挑起來,點燃棉花,就這樣他們也有了獨特的“白菜燈籠”。“我舉著白菜出去,里面棉花燃的旺,不比他們糊的差,玩著玩著就著了。”如今回憶起當年的事,張大爺開懷大笑:“以前窮,但是想著點子玩,推鐵圈兒,打陀螺。”張大爺仿佛回到了當年的快樂時光。他不禁感嘆,現在元宵節晚上,大街上點燈籠的孩子沒有當年多了,F在的孩子們,無法體會那個年代他們的歡樂。

    元宵節放煙花,已經成為一種年味和喜慶的表達,但在老年人的記憶中,當年的煙花和現在大不一樣。原來在鐘樓附近居住的李大爺今年73歲了,他說當年很多煙花都是自制的,盡管沒有現在的絢麗,但對他們而言,已經是最美的煙花了。在農村有的是甩“梨花”,就是弄個小鐵籠子,里邊裝上木炭、鐵屑,然后系在豎起的棍子上在街上甩起來,燃燒的木炭把鐵屑融化,甩出去碰到墻上,迸發燦爛的火花,像梨花在滿街綻放。

    除了玩的,正月十五大部分家庭會吃餃子、燴菜、年糕和元宵,“那個時候的元宵可沒有現在的水果巧克力,很多時候就是吃青紅蘿卜絲的元宵。”薛大爺告訴記者,他如今依然記得,當年安陽很有名的湯圓店:南錦泰恒、北錦泰恒和江南包子館。那個時候幾毛錢就能買一斤湯圓,全家坐在一起品嘗一年難得吃一次的上品湯圓。“現在的花樣多了,反而不喜歡吃了,還是懷念當年那個湯圓的味道。”薛大爺感慨道。

    安陽人在元宵節還有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走街、逛廟會。正月十五那天,老安陽的鼓樓廣場和鐘樓廣場前無比熱鬧。住在小東門的劉大爺說:“我看踩高蹺的時候,人多的都被擠掉了一只鞋。”30年前的事,劉大爺如今記憶猶新,笑起來像個孩子。

    “從北大街到南大街,舞龍獅,踩高蹺,扭秧歌,劃旱船,敲戰鼓等各種民間藝術在那天精彩上演,人們可高興了,都圍著看。”杜大媽津津有味地回憶說。

    元宵節當天,熱烈、喜慶、喧鬧籠罩著整個城市,人們這一天就是要“鬧”元宵。

    “元宵節當然要吃元宵,看看燈展,放放煙花。”今年22歲的申嘉豪是個地地道道的安陽小伙兒。他說小時候元宵節特別熱鬧,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完元宵,大人們都看晚會,小孩子們便拿著燈籠到院子里玩。“剛開始我們玩的都是紙燈籠,后來慢慢才有了塑料的,帶音樂的燈籠是有錢人家玩的‘高級貨’!現在都沒了那個氣氛,沒幾個小孩兒愿意玩燈籠了。”申嘉豪說,自己在外地上學多年,家鄉的節日氣息也越來越淡,他希望下個元宵節能跟家人一起過。“團團圓圓的就好!”

    元宵、燈籠……這是剛剛參加工作的李子煌對元宵節的記憶。他說院子里的小孩兒會在吃完晚飯后,拿著自己的燈籠,聚到一起辦個小“燈展”,看誰的燈籠最好看。“現在都搬到樓房里了,別說燈展,你連鄰居是誰都不認識呢!”李子煌說,現在大家工作越來越忙,交流越來越少了,圈子也越來越小了,元宵節的味道也越來越淡,“如果不是元宵節要放鞭炮,吃湯圓,根本就感覺不到那是在過節。”

    小王的老家在安陽滑縣。“我們那邊不吃元宵,吃餃子。”小王說,老家那邊一般都不說元宵節,而說“十五、十六”。吃完餃子后,便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放煙花。“我記得那個時候,不管家里有錢沒錢,每家每戶的門口都會放好多好多煙花。”小王告訴記者,那時候煙花的品種不多,但是每家買的數量都很多,至少能放二三十分鐘。而如今,除了有錢人家,放煙花的越來越少,節日的氣氛越來越淡。“多希望中國的傳統節日能保留一些傳統習俗,增加一些樂趣。”小王充滿期望地說。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大河網(2013-02-2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開封網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