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稈畫《顓頊帝乘龍至四海》
太行東側,有淇水,也有濮水,二水為文化之河,常見于《詩經》、《左傳》等早期作品之中,它們所滋潤的那片土地便是今日的安陽、鶴壁與濮陽。商文化、衛文化交織在這塊土地之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根文化的四大閃光點。
圍繞祖根 擴大三帝大影響
三皇五帝為中華人文始祖,其中五帝中的顓頊、帝嚳、帝舜都與這塊土地有關。
顓頊與黃帝關系密切。《史記·五帝本紀》云:“帝顓頊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姬姓也。”顓頊即是這個部族的首領,也是這個時代與這個族群的代稱。他“履時以象天”、“治氣以教民”,依靠天象歷法指導農業生產,理四時之氣以教化萬民,尤以“顓頊歷”為代表。他還進行宗教改革,使禮制更加規范,使社會的精神層面更加進步。帝嚳與顓頊同屬黃帝族團,《史記·五帝本紀》則云:“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在文獻中,帝嚳更多地則是顓頊的助手,他能遵循顓頊之道,節用修財,能治序三辰以治歷明時,教民稼穡以因民。帝舜則在五帝中居于末位,他在天象歷法與治水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就,政權組織建設,更加嚴密,分工也更為具體,被世人奉為“圣明之君”。
三帝之遺存多在淇、濮之間。《左傳》:“衛,顓頊之墟也,故為帝丘。”帝嚳因傳顓頊,因而顓頊之墟亦為帝嚳之墟,依《一統志》及方志文獻以及考古發現,有可能在今濮陽市的高城一帶。顓頊帝嚳陵,在今濮陽老城西北不遠,今屬安陽市的內黃縣梁莊鄉有“二帝陵”,至今仍保留有元代以來的碑刻60余通,而在商丘有帝嚳陵,也離此不遠。至于舜之故里,雖有河北涿鹿、陜西安康、浙江余姚、山東定陶、山西永濟諸說,而據《史記·五帝本紀》所謂“舜,冀州之人也”以及他與東夷方面的聯系,尤以濮陽最具備條件,據考證,舜之一生中有生姚墟、漁雷澤、耕歷山等經歷,舜之故里在濮陽縣,姚墟之地在今濮陽縣徐鎮。
三帝后裔是個十分龐大的族群。顓頊之后,依《路史·國名紀》專記的高陽之后有125個小國,其中92個小國可確證其地。這些小國后衍生出李、趙、黃、胡、朱、羅、梁、董、程、沈、蘇、夏、田、姚、廖、陸、白、秦、江、顧、孟、莊、溫、連、韋、端木、敖、曹、季、濮、晏、終等50余個姓氏。帝嚳之后,亦見于《路史·國名紀》,共55個國名,衍生出的姓氏屬于姬姓、子姓等多支族系,古今姓氏達1116個,在100大姓中占居多數,尤以林、王、吳、劉、蔡、楊六大姓氏為代表。至于帝舜的后裔,有姚、陳、胡、潘、衛、袁、王、茍、文等數十個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