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蹺、獅子、舞龍、旱船輪番上場;面人、泥沽沽、陶藝、根雕、柳編令人目不暇接。“我都看不過來了。”參加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的山東攝影發燒友陳東一邊看一邊興奮地跟同伴說。
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從中國農歷正月十三在河南浚縣拉開序幕,將一直持續到二月初二,期間將被譽為“華北第一大古廟會”的“浚縣正月古廟會”推向新的高潮。
浚縣正月古廟會源于東晉伾山大佛開鑿之后,從農歷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一,歷時一月,距今已16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原生態文化的縮影,被稱為“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德國民俗學者稱其為“中國民眾的狂歡節”。
年味濃、會期長、社火表演精彩、民間工藝品繁多,是浚縣廟會的四大特點。
當地人稱,每年的廟會有三個高潮,分別初一、初九和元宵節前后。初一“登高祈福”、“散百病”;初九傳說是玉皇大帝的生日,有民間社火表演;十五、十六是元宵節,祭天。這些習俗,讓每年的廟會高潮迭起,客流高峰時每天上山的香客多達50萬人,而在一個月的廟會期間,香客更是多達300萬人以上。
2月22日開幕式當天寒風兮兮,舞獅隊的成員在進行5分鐘的表演后大汗淋漓,但意猶未盡:“時間太短了,我們幾乎是被趕下場的。”盤鼓隊、抬閣、高蹺等表演隊正在興頭上,都被催著退場。
河北滄州舞獅一上場,立即引來當地同行圍觀:“他們把武術、雜技、舞獅融為一體,也難怪他們能出訪韓國、法國、南非等國家,參加奧運會表演,我們得向人家學習。”
靠買香為生的侯章福現年41歲:“從我記事起,每年的廟會都是人山人海,人多時擠在中間,就像騰云駕霧,雙腳離地。”
廟會上,社火雄獅打頭,三層人疊起的高蹺、花船、腰鼓、盤鼓、長龍、大頭舞在廟會上大出風頭;香氣撲鼻的饸饹面,質白細嫩的豆腐皮,香焦酥脆的花生米,醇香利口的梨膏糖等民間小吃,不時引得香客、游客駐足;石刻、泥玩、柳編、布藝等各類民間藝術品,都令人眼花繚亂,流連忘返。
中國民協副主席此間夏挽群稱,河南浚縣與四川閬中一樣,可以稱為中國春節文化經典性的傳承基地。(記者 王永記)(原標題:河南浚縣千年古廟會日引香客數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