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喪葬習俗
2013/8/6 17:44:5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舊時,富豪之家喪葬習俗繁瑣,但貧窮之家則又簡單了事。
人死稱“正寢”,又稱“白事”。棺木稱“壽房”,一般為楊木制做,富者用松柏。喪禮習俗依家庭經濟狀況定繁簡。
死者斷氣后,由家人請戶族長者“落草”,將死者抬到上房地下鋪的谷草上。家人要為死者洗臉、梳頭、更衣,在大門外燒紙謂之“斷路紙”,死者面部覆黃紙,口內填小米謂之“封口”,頭下點燈,獻餅謂之“打狗餅”,死在外邊的,不得進家門,在大門外搭“尸棚”發送。人死后,家人必須于當天或第二天報喪,一般有晚輩手持喪棍(也稱孝杖),戴孝帽(長孝約五尺),穿孝服,鞋覆白布,到各處(主要為鄰里、親友)報喪,但只在大門外見人磕頭,不得入內,到親戚家要進屋,必須脫去孝帽、孝服,喪棍也放在門外,方可進內說話、喝水。人死后第二天晚上“哭輊”,門外懸掛幡紙樓,家中設靈堂,請僧道吹打念經,親友戶族獻供饌祭奠(多為油炸面疙瘩)。由主事人指揮,兒女們圍著紙樓哭輊,還要左轉三右轉三,哭叫死去的爹娘“上輊”。為亡者讀吊唁祭文。富戶家庭還要為亡者“撒燈”,做大量“紙活”(童男童女、金斗銀斗等),超度死者過“金橋銀橋”。有的還要舉行點主(神主)祭禮,用亡人長子手指(中指)血加猩紅點“神主”(為木制),如點生卒年月日,點紀壽、天元、地穴、耳竅、開光等。有的還要請“大賓先生”做“道場”祭禮,子孫們起起跪跪,不亦勞累辛苦。治孝期間兒孫們戴“麻冠”,女子戴長孝,身上縛麻繩,叫“披麻戴孝”,守候靈旁,謂之“守靈”,跪迎親友來家吊奠。亡者出殯之日,戶族親友前來吊喪。富者家設宴席,貧者招待大米飯一碗加肉菜湯,名日“澆頭躁子”。多數人家都是亡者三天出殯,也有七天出殯的。甚或“五七”(三十五天)、百天出殯的。婦女產后死亡,不得入祖墳,有的還要在墓坑將尸體火化。
葬后三日,五更天,兒子們要到墳上添土、燒紙曰“攢三”,以后每隔七日都要到墳上燒紙,“五七”、百天還要請僧道念經,張貼紅對聯,謂之“除孝”,以示治喪結束。(原標題:喪葬習俗)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新華網(2013-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