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上面這兩句話,涵蓋了帝都花城的主要特征。而把這兩句話巧妙銜接起來的,是第25屆洛陽牡丹花會的萬人舞龍活動(如圖)。昨日——4月10日的白晝,注定要被一條巨龍拉長。
一條長5056米的巨龍,用其中5000米的長度,象征著5000年華夏文明史,拉長了歷史景深;一條5056米長的巨龍,用其中56米的龍身,象征著我國56個民族,交融了民族親情;1.2萬人舞動5056米的長龍,有望創造吉尼斯世界紀錄,再次把洛陽推到世人的視野之中。
這條龍本身就是經典!它用最富于動感的語言和激情,詮釋了龍文化,解讀了龍圖騰。
現在,我們就從這條龍說起,說說龍文化和龍圖騰。
一
龍文化的一鱗一爪,都與洛陽有關。
“龍”這個字,始見于古老的甲骨文。而最早提到龍的形態的是《周易》。《周易》是河洛先民靈性思維的結晶,起源于洛陽。
龍圖騰的一筆一畫,都與洛陽有關。
2002年春的一天,考古人員像往常一樣清理偃師二里頭夏代遺址,當清理到宮殿區基址南邊的一處墓葬時,突然發現了一件龍形器。這是一件大型龍形器,全長64.5厘米,中部最寬處4厘米,由2000余片細小的綠松石組合而成,每片綠松石的直徑為0.2厘米~0.9厘米,厚度為0.1厘米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這件龍形器不是陪葬品,不是墓室附屬物,而是作為崇拜對象,被鄭重地放置在死者的骨架之上。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杜金鵬,一見到這種情形馬上興奮起來。他知道,這件龍形器非同尋常,它的出土,為中華民族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的依據。他馬上向上級報告,提議命名此“龍”為“中國龍”。
這件龍形器,距今已經3700年了。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炎黃子孫自認為是龍的傳人。在原始社會,一個氏族往往以某種動物為圖騰,作為氏族的祖先和保護神。龍的原始形象,最早可追溯到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遠古神話中,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伏羲、女媧的造型都與龍有關。在洛陽漢墓出土的畫像磚上,我們可以見到伏羲和女媧的形象:伏羲為人首鱷身,女媧為人首蛇身。在龍系族譜中,“鱷”即“蒼龍”,“蛇”即“螭龍”。先民相信:中國人的祖先就是龍。
在偃師市緱氏鎮,古時候曾有一個小國家,名叫豕韋國。該國國君特別喜歡龍,就讓一個養龍能手為他養龍。這個養龍能手名叫劉累,一共養了4條龍。后來死了一條龍,劉累為了討好國君,悄悄地把死龍做成肉醬,讓國君吃了。國君吃過之后,感覺滋味怪異,就去查看四條龍是否都在。結果,他一看少了一條龍。事情敗露,劉累就逃走了。
據中國古都學會副會長、偃師學者劉志清先生考證,上面說的這個故事并非子虛烏有,而是在《左傳》中有明確記載的。他認為劉累養的這種龍,實際上是鱷魚,因為龍這種東西,是人們想象出來的,世界上并沒有這種動物。龍是綜合了許多動物形象之后整合出來的一種形象。龍有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蠶,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另外,龍的嘴旁還有須髯,口中含有珠子,喉部有逆鱗,頭上有博山。
龍就是這樣一種形象,整合了許多動物的優點,具有駝的堅忍、鹿的溫柔、兔的機警、蛇的兇狠等等。它幾乎無所不能,能夠騰云駕霧、上天入地、播云降雨。
龍的形象,并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的,它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了解龍形的演變,有助于了解龍文化的來龍去脈,探求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下面就讓我們沿著龍的足跡,來看看龍形的演變過程。
二
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那時的彩陶上已經雕刻有龍的形象,但只見部分龍形。我們在洛陽博物館可以看到一些龍紋彩陶,從正面顯示了龍頭,兩只龍眼炯炯有神,如果仔細觀察,還可以發現這些龍只有前肢而沒有后肢。這說明,那時人們對龍的形象的勾畫還處于起始階段,龍的形象還不完整。
不要著急,不要以為從此就看不到龍的完整形象了。在洛陽生活的好處,是可以最大限度地觸摸歷史。洛陽就是一部完整的史書,是一個文化的容器,你只要稍稍挪動腳步,接著往下看,就可以看到龍形的進一步演變了。你會發現:夏商周時期,歷史的腳步仍在洛陽徜徉,所謂“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商代早期的龍形,有大大的耳朵,卻還沒有長角,但長長的身軀已經出現了鱗紋;到了商代中期,出現了鱷形龍和蛇形龍,龍的蜿蜒姿態已經顯現出來;到了商代晚期,龍的頭上已經長角,有大大的眼睛,大大的嘴巴,多足,行走更為便捷。
到了西周時期,龍的頭部開始變得靈活,并不都是正面向前,而是顧盼生姿,形象生動起來,上下唇也開始卷曲,尾部會卷動了,整個身軀有了變化,富有動感。
到了東周時期,周天子坐鎮洛陽,以洛陽為都城。此時,天下已經騷動不安,群雄并起,在天下紛爭中,各地文化開始融合,并在融合中出現了分支。龍的形象也開始與其他動物發生關聯,出現了“龍鳳合璧”的圖案,龍與鳳相互顧盼、交纏、舞動。這時還出現了“龍虎斗”圖案,但這種龍虎斗,并不是二者真的在爭斗,而是在交配。因為古人認為,虎為陽獸,屬于動物中的強者,正好與陰獸中的龍相匹配。這是春秋戰國時期天下紛爭、各種思潮和文化兼容的形象體現,尤其是戰國時期的龍形,更具有戰斗力,生機勃勃,勇猛矯健。
至秦漢,龍的形象已經成熟。秦代,龍的身軀變得更長了,顯示出雄渾的氣魄,具有和諧的美感。到了漢代,龍的形象開始與帝王掛鉤。譬如最初想在洛陽建都的漢高祖劉邦,就自稱赤帝之子。到了隋朝,隋煬帝站在邙山上,把伊闕稱為龍門。他不但認為自己是龍之子,還認為洛陽有龍之脈。
大宋是洛陽人趙匡胤開創的。北宋建都今開封,實行兩京制,“老趙”始終想遷都洛陽,但遭到弟弟趙光義的反對,所以宋代的龍似乎總在猶豫,總在空中徘徊。這時候,龍爪已經有3只或4只,到處抓撓。元代的統治者開疆拓土,金戈鐵馬,氣勢宏大,雖氣吞萬里如虎,但對于龍的形象也有所顧忌,將龍爪限為5只,龍的形象開始為皇家專用。
明清兩代是龍圖騰的全盛時期,皇帝的禮服上不缺少龍的圖案。尤其是清代,皇帝的禮服上到處繡龍,肩上有龍,前胸后背繡龍,袖端也繡龍,一共有9條龍,龍影重重,好不威風。
統治階級把龍異化了,視為專寵,但老百姓并不買賬。因為平民也喜歡龍,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龍,就有龍文化:賽龍舟、耍龍燈、舞龍獅、集龍票;洛陽有龍門,開封有龍亭;俗語中有“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等;成語典故中有龍馬精神、龍飛鳳舞、龍鳳呈祥、龍驤虎步、龍爭虎斗、龍吟虎嘯、龍肝鳳髓、龍駒鳳雛、龍眉鳳目、龍盤虎踞、龍章鳳姿、龍騰虎躍、龍潭虎穴等。龍文化流傳廣滲透深,龍圖騰既古老又年輕。
可是,不久前上海一位教授公然提出:龍圖騰已經過時了,因為龍兇狠殘暴,是一種充滿霸氣和攻擊性的龐然大物,龍圖騰不適合華夏民族。他提出,華夏民族要換一個新圖騰。
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三
原來,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吳友富教授認為﹕“龍兇猛、殘暴,是皇權、專制的象征,在西方人眼里,龍是一種充滿霸氣和攻擊性的龐然大物。”他建議重塑代表中國形象的標志物和載體。
這一觀點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中國人的龍意識太強烈了,龍的形象幾乎無處不在,古代建筑和雕刻作品中都有龍的身影;對龍的崇拜也幾乎無處不在,甚至連男孩子取名字,也愛用“龍”字。所以,當吳友富教授一提出要廢棄龍圖騰時,馬上就引來一片反對之聲。尤其是我市的知名專家學者,極不同意吳友富的言論。
我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曾請教洛陽師范師院葉鵬教授,他說:“這等焚琴煮鶴的言論,本屬荒誕辱節之說,離人情民心甚遙……為了取悅西方人,不惜顛覆幾千年形成的民族圖騰,不是太下賤了嗎?”他發表文章《龍影鏗鏘》,指出:“龍是中華民族原始圖騰崇拜的遺跡。龍鳳龜麟,俗稱‘四靈’,是我國最早的吉祥典型……龍的所謂善變化,就是具有興云雨、利萬物的超凡能力,是河清海晏、正道仁政的象征。龍,集鳥獸魚禽的肢體于一身,是想象中的審美形象和崇拜偶像。”
那么,到底什么是圖騰呢?
所謂圖騰,就是原始時代的人們把某種動物、植物或非生物當作自己的親屬、祖先或保護神,相信它們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能夠有效地保護自己,并可從中獲得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眼里,圖騰是一種被人格化的崇拜對象。
圖騰作為崇拜對象,不在于它的自然形象本身,而在于它所體現的血緣關系。共同的圖騰崇拜,能把血緣關系親近的氏族成員團結起來。在5000年的漫長歲月中,龍圖騰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最主要的標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具有豐富的內涵,象征著吉祥如意﹑團結和睦、智慧勇猛。在歷史的進程中,華夏各民族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需要,不斷擴展并豐富它的內涵,使龍的形象成為整個華人世界的凝聚載體,承載著歷史和現實的雙重使命。
昨天,我們已經看到了這樣的場面:古都洛陽,萬人舞龍,萬人觀看,何等激越,何等奔放!這條洛陽之龍、古都之龍、中國之龍,巡游的是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舞動的是縱橫幾萬里錦繡山河。帝都龍氣魄,華夏龍圖騰!這一切都在說明:龍文化絢麗多姿,龍圖騰鏗鏘有聲!(記者 孫欽良)(原標題:帝都龍氣魄 華夏龍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