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資治通鑒·隋記》記載:隋煬帝大業六年元宵節,在洛陽皇城的端門外端門街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參加者萬八千人,聲聞數十里,通宵達旦,燭光照亮天地。瞧瞧,洛陽鬧花燈的規模多大,歷史多早!
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這三天里,入夜之后,街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張燈結彩,人山人海,東關、西關、南關、北關“四關”和東南隅、東北隅、西北隅、西南隅“四隅”排演的“故事”(即社火):龍燈、旱船、高蹺、跑竹馬、二鬼絆跌、老仕官、蛤蚌……一齊涌向街頭。社火前面由鑼鼓隊領頭,緊跟著是火彈子開路,還有與之配合的繡球和“放荒”。
火彈子構造非常簡單,不過是用一根不太粗的苧麻繩,兩端各系一個短圓臺狀鋼絲籠,內裝燃燒著的木炭。表演時,但見火球在頭頂飛舞,形成圓形、扇形等多種圖形。火球舞動,呼呼生風,炭借風勢,越發紅旺,煞是壯觀。
耍火彈子是要有一定技巧的,你別小看這項民間雜耍兒,要掌握它,耍得精,玩出一點名堂來,也得具備一定條件。首先得年輕力壯,再就是生性好動愛玩,情愿拜師學藝,頭腦清楚,肯下苦功。據說開始學藝時,老師先讓你弄一根納鞋底子繩,兩頭各拴制錢一個。練習時右手捏住繩中,左手拿住一端制錢。右手左右轉 動時,制錢便在空中畫圈兒,當圈兒轉勻后,左手的制錢順勢向上拋出。右手立馬停止轉動,扇形便一張一合攏重復出現。要緊的是當扇形合攏時萬不能相碰,一碰就玩兒完了。這是玩火彈子基本功中最關鍵的一項。
玩火彈子的技藝名目繁多,如“天女散花”,是把火彈子繞在脖子上甩動畫圓圈兒,火炭星子迸出,滿天飛舞,好似天女散花一般;繞在腰間玩,好像烏龍絞柱;蹲下舞時,猶如地陀螺轉動,拋到空中叫飛天彈。單手、雙手、口噙、腰纏、拋空、坐地、躺地,花樣之多,技術之高,一時難以表述。
“故事”又稱社火,外出表演時則叫“出故事”。
元宵節“出故事”,一般都要到市中心——老城十字街集中。沿街某商戶想看火彈子表演,要事先做好準備,當“故事”快走到門前時,放鞭炮一小掛,以示歡迎,鑼鼓隊便在這家商號前停住腳步。這邊繼續敲打,那邊拿哨子棍的小伙子便抖動器械打場子了。如果場子太小,表演者便用火彈子向人群拋去,觀眾后退,場子就撐大了,場子中心放竹席一張,表演者便站在場內舞出各種花樣。最后再亮一招“地趟流星”:左手撐在席子中央為圓心,身子斜傾伸直為半徑在席上畫圓。右手耍的火彈子還不停地在場內飛舞。觀眾喝彩,表演停止,加些木炭繼續前行。
如果擋駕的在街中放的不是席,而是一條板凳,表演者便仰面躺在凳子上,表演些驚人的招數。此時,鑼鼓聲、鼓掌聲、鞭炮聲、口哨聲響成一片。
龍燈各地都有,一般是青、黃兩條長龍、一個繡球,故有“二龍戲珠”之說。不知為什么咱洛陽只有一條龍、一個繡球,但卻多出一個“放荒”的花樣來。每當龍頭由下向上捕捉繡球時,為了顯示長龍的神秘和威武,就要放一次“荒”。
“放荒”就是放火彩(撒彩火),是用一根粗紙捻兒去點燃拌好的谷糠與松香。“放荒”人也得有點技術。放時要它燃就燃,要熄就熄,屑末上下燒個通透,“轟”的一聲,一團紅火沖天,真是怪嚇人的。
正月十五鬧元宵,這個“鬧”字用得妙極,這能把人們在元宵節盡情歡慶的場面渲染得恰到好處。(寇北辰 郭弋 閆鵬)(原標題:洛陽民俗:元宵節的社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