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寺鐘聲:流淌的一條河
2013/8/12 15:34:44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因為古代“洛陽八大景”的浸潤,洛陽愈加魅力照人。馬寺鐘聲,是洛陽八大景中唯一用聽覺感知和享受的。它的悠遠,仿佛一條河。緊閉的大門為眾生開了。寒風中等待已久的人們手持香火,一擁而入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108下悠揚的鐘聲響過,仿佛佛門已關閉了千年。那吱呀呀轉(zhuǎn)動的門軸抖落積聚千年的塵埃,撲簌簌將凝重的歷史展現(xiàn)在我的眼前。馬寺鐘聲如一條河,帶我流向歷史的深處,流向佛的家園。河的源頭,是一個皇帝的夢。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夢,是一個載于史冊的夢,一個把佛教引入中國的夢。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夜宿南宮時,做了一個令他非常欣慰的夢:只見一位神人,有兩丈高,渾身籠罩著金光,頭上頂著光環(huán),縹緲地飛到皇宮大殿前。皇帝心中十分歡喜,第二天召集群臣詢問夢中神人的含義,博古通今的大臣傅毅對皇帝說,西方天竺國有得道者,被稱為佛,陛下所夢神人可能就是佛吧。漢明帝于是派使者出使西域,拜求佛法。于是就有了中國第一古剎、釋源、祖庭——白馬寺,于是就有了流淌千年的佛國絕唱——馬寺鐘聲。寺廟的崇高,在于潔凈,在于沒有欲望的侵擾。在白馬寺的東南角、西南角,有二座方形角樓,東樓懸鐘,西樓架鼓。晨鐘暮鼓,不但警醒了世間的迷夢客,而且?guī)砹思槿缫。歷史深處走來的馬寺鐘聲,沿著歷史的長河,由東漢順流而下。到了北魏、唐、宋時代,因為佛教極盛,白馬寺殿堂巍峨,僧眾千余名,僧人們每天早晚按時上殿誦經(jīng)。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時,殿內(nèi)擊磬撞鐘誦佛,鐘聲悠揚飄蕩,遠聞數(shù)里,聽之使人心曠神怡。鐘與洛陽東大街鐘樓上的鐘音律一致,可以共鳴。聽到馬寺鐘聲的同時,洛陽城鐘樓上的鐘也響了。民間流傳著“東邊撞鐘西邊響,西邊撞鐘東邊鳴”的佳話。馬寺鐘聲由此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一。而今鳴響的這口大鐘由明代太監(jiān)黃錦等鑄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高1.65米,重2500公斤,造型古樸大方,鐘聲渾厚悠揚,輕輕一擊,余音裊裊,歷久方息。為恢復馬寺鐘聲,幾年前,日本朋友出資修建了現(xiàn)在的鼓樓,敲響了數(shù)十年不聞的馬寺鐘聲。千年鐘聲又一如既往迎送著人間歲月及朝拜祖庭的佛子游客。每年元旦零時,白馬寺都要隆重舉行流傳千年的撞鐘迎新年活動。鐘聲有 108響。因為一年有12個月,24個節(jié)氣,72個候(古時候一年為360天,每五天為一候),合計為108。另按佛教教義,人生有108個煩惱,元旦聽108響鐘聲,便可得到層層解脫,來年幸福安康。今年人特別多,拍照,燒香,拜佛,更多的人則把一個火光沖天的大香爐圍了個里三層外三層,水泄不通。他們雙手合十在祈求,一派熱鬧景象。白馬寺院內(nèi)熙熙攘攘,院外彩旗招展,燈火璀璨。熱情與興奮,完全覆蓋了夜的寒冷。肉眼凡胎不好分辨不出哪個是能與佛會心一笑的,哪個是來滿足一時好奇的。缺乏慧根更不知一向平靜的佛主會不會在此時依然保持他亙古不變的微笑。想來,大約是會的。不管如何,我在所有人的眼睛中都看到了一種東西,那就是尊敬和虔誠,它閃爍在每一個人的眼睛里。幾十支香熊熊燃燒起來,火苗很紅。不管是不是信佛,重要的是尊重。新的一年伴著鐘聲到了,眾生來到了佛的家園,香火應該是送給佛主最莊嚴的禮物吧。雙手合十,把香合在手心中,閉上雙眼,畢恭畢敬地向佛問好。許多人聽見佛,新年了,說說你的愿望吧。一剎時,頭頂?shù)叫厍坏阶愕妆愠闪艘粋澄靜的世界,祥和安定,周圍的嘈雜一下子沒有了。鐘聲響了,終于領略到“馬寺鐘聲”悠悠撼人心魄的力量!稄浲咏(jīng)》云:“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法無定相,隨緣即宗。凈土宗第十二祖徹悟禪師云:“唯心為宗,唯佛為宗,絕待圓融為宗,超情離見為宗。”都因這鐘聲帶入我的心中了。喧鬧的寺院變得安靜,人們在白馬寺108下悠長的鐘聲里迎來幸福吉祥的新年。朝代更迭不斷,世事紛紛擾擾,唯有這從歷史深處走來的馬寺鐘聲如一條河綿延不絕,看興亡成敗,望云卷云舒,舒緩地流過現(xiàn)在,流向?qū)?hellip;…(原標題:馬寺鐘聲:流淌的一條河)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洛陽旅游網(wǎng)(2009-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