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不僅屬于中國,同時也屬于世界,如何讓世界了解中醫,讓中醫走向世界?中醫要發展,而且必須發展,這是共識,但向何處發展,如何正確地發展……這些,都是我們廣大中醫工作者的奮斗方向。
我是中國人,我有責任將中醫發揚光大,這也是我們的祖先黃帝所宣揚的惠濟蒼生的精神。
——張子夫
宏揚客家精神讓祖國醫學永放光芒
——訪世界中醫藥事務委員會主席,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會長兼副總執行長,全球客家人、華人、華僑和統大聯盟副總主席,北美洲客家人、華人、華僑和統大聯盟總主席,加拿大著名中醫教授,加拿大御醫中醫專家醫館總理張子夫
客家是中華民族族中的一部分,在歷史發展中由于獨特經歷,在不斷遷徙中與周圍自然與人文環境不斷抗爭融合過程中,塑造出具有獨特文化特征的民族系統。在一千六百多年的“客家史”中,涌現出不少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醫學等方面的名人。
在海外有諺語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在海外客家人中,涌現出了不少商界、政界巨子。如“萬金油大王”胡文虎、華人“報業巨子”胡仙、香港“領帶大王”曾憲梓、“人造革大王”田家炳,新加坡原總理李光耀、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等。在加拿大,有一位愛國華僑叫張子夫,廣東省紫金縣人,自定居加拿大以來,潛心研究中醫藥,為中醫藥在加拿大的推廣,為促進中加兩國的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了自己特有的貢獻。
張子夫不單是國際著名清代御醫祖傳中醫藥專家、腫瘤專家,還是一位愛國愛鄉、貢獻卓著的客家僑領。他是清朝慈禧太后御醫張榮增的第八孫。父親張文宗是世紀偉人孫中山先生的專職大醫。
張子夫雖舉家定居加拿大多年,但報國情懷依舊濃烈,在海外,他時刻關注著祖國的經濟發展,家鄉的變化,不為別的,僅為他認為他的家在中國,他的事業也在中國。為將中華醫學發揚光大,身為中醫教授和專家的他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索中醫治療腫瘤的辦法,他先后多次不遠千里來到中國,與祖國和家鄉的中醫同行們,進行學術上的交流與合作。在每一次發言中他都宣唱一首歌:毋忘華夏龍傳人,發揚愛國好精神;天涯永記中華土,萬代不忘家鄉情……每每唱出這首歌后,聽眾席上掌聲雷動歡迎再唱幾首。
張子夫告訴記者,“中醫不僅屬于中國,同時也屬于世界,如何讓世界了解中醫,讓中醫走向世界?中醫要發展,而且必須發展,這是共識,但向何處發展,如何正確地發展……這些都是我們廣大的中醫工作者奮斗的方向。”
張子夫說,加拿大已認識到中醫確實有補西醫之不足的好處。譬如,對神經衰弱癥狀,西醫是難以解決的。西醫只用鎮靜劑醫療,結果,醫來醫去還是老樣子;中醫則用針灸、中藥酸棗仁湯治愈神經衰弱癥,不僅療效好,而且對身體的副作用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西醫只能用消炎、打針,再不然就動手術治療。中醫可用中草藥,也可采用針灸、推拿治療及用中草藥活血化瘀,用抗增生化骨刺的中草藥治療有明顯效果。”張子夫在談到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和坐骨神經痛、骨質退化、骨質疏松癥時說。
平時,張子夫在臨床上,還參考御醫祖傳十首藥歌。這些藥歌過去沒有公開,可用于選用配方參考使用。祖傳藥歌為:
桃仁蘇木月季花,延胡莪術益母草;
澤蘭郁金劉寄奴,紅花牛膝仙鶴草;
王不留行雞血藤。
姜黃乳香五靈脂,三七蒲黃自然銅;
薯莨水蛭兩面針,竹節人參水龍骨;
鋪地蜈蚣路路通。這些在活血、止血、化瘀、化濃等上,都有相當不錯的療效,這些在張子夫醫學實踐中已得到驗證。
在談到醫治惡性病種的腫癌病人時,張子夫說,中醫治療辦法非常慎重,而且有效。西醫通常用化療、消炎、手術切除。當然手術切除對有些病人是必要的,但手術和化療有很大副作用,化療容易引起脫水,損壞生理腸胃功能,導致死亡。中醫就分門別類去觀察、開處方,以毒攻毒,對癥投藥,看什么癌腫開什么處方。
近來,溫哥華流行的炳翰制藥廠制造人參元素粉對腫癌、糖尿病醫治亦有相當療效。而中國鄭州的盧允忠教授發明研制的“博愛金力膠囊”對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腫瘤、腸胃病都有一定的功效,值得開發推廣。張子夫認為,傳統中醫使用草藥及食療等自然中藥,因此沒有強烈的副作用及有害反應。中醫可根據數千年來的觀察和副作用的研究,才決定用藥劑量,這樣可盡量減輕身體用藥造成不平衡的作用。中醫治療方法注重恢復身體平衡調整陰陽。中醫可與西醫兼容并蓄,可用中西醫結合治療。
對于中醫五臟六腑,臟為陰,腑為陽。風、寒、熱、暑、燥、濕為六淫;喜、怒、憂、思、悲、恐、驚為七情;八綱八診辯證用藥。這些是中醫診斷的方法和原理,但西方國家沒有這種病源理論。張子夫認為,這個理論遲早會被采納的。加拿大中醫已經獲得主流社會充分肯定,同時也獲得政府認可,成為加拿大的主要行業。
中醫在海外的推廣速度非常快,形勢非常好。張子夫告訴記者,從溫哥華、多倫多來看,兩個大城市加起來,有數百間大小中藥參茸行,有數百名中醫生,各省市中醫學院、針灸學院早已成立,并開始培養人才,信仰中醫治療疾病的人越來越多,現在西人到中國藥行讓中醫診斷和配藥的人越來越多,前景非常樂觀。
2001年4月14日開始,加拿大卑詩省政府正式宣布中醫、中藥、針灸立法批準,考試發牌,創北美先河。雖然中國傳統中醫藥已有幾千年發展史,但在加拿大卑詩省卻是嶄新的一頁,是經過各界人士十多年的努力,尤其是許多關心中醫藥的推動者以及從業人員,以絕不放棄的精神,打進主流社會,使其順利立法。著名中醫學教授張子夫就是其中的一位。
另一方面,由于十多年來新移民逐漸增多,來自北京、上海、廣東等地老一輩中醫專家和中醫本科生人數不斷增加,也有一定的影響,促使立法得以成功,所以中醫中藥在加拿大才有今天傲人的成就。
多年來,張子夫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中醫藥的發揚廣大上。他認為中國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都是中國醫學的組成部分,兩者不是相互斗爭的關系,沒有傳統就沒有現代。”
張子夫說,治療腫瘤的希望在中醫,中醫的希望在中國。張子夫數次來到中國尋找治療腫瘤的中藥材。目前他已在河南發現治療腫瘤的中藥材有半支蓮、舌上柏、喜樹果等若干種,雖然這些中草藥種植面積不大,但他希望有一天來投資開發這些中草藥,將其研制成治療腫瘤的藥品,讓中國的國粹——中醫藥為人類服務。
張子夫教授是愛國華僑名中醫,不僅醫德優良,而且醫術高超,對藥理精通,是用藥有方的名中醫。張子夫用三個手指打脈,便能十分準確地確定有無腫瘤,且腫瘤大小和在何位置。他還經常免費試藥,服務廣大同胞,為了關心同胞們的健康狀況,并多方介紹保健知識,以新穎的知識,傳授別人。特別是近年來,他與夫人李壬招,輾轉祖國數十次,發揚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為家鄉同胞進行義診贈藥活動。張子夫從一貫臨床經驗來看其醫學醫德令人欽佩。望他能繼續發揮醫學的專長,為病人解除痛苦做出應有的努力,為祖國中醫發揚光大傳遍世界。
在加拿大,張子夫很早便開始投身為華僑服務的僑社工作,擔任了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會長兼執行長、全球客家人、華人、華僑和統大聯盟副總主席等十幾項社會職務。平時,他一邊料理著自己的“中醫研究”,一邊應付著日常繁雜的僑社工作。醫務工作和僑務工作,是他生命中的兩個支點。他戲稱這是“兩個文明一起抓”。醫務工作雖然很忙,但對僑務工作卻從沒耽誤過。他稱這是“上了虎背下不來。”
張子夫還經常組織加國華僑,回國觀光、投資。在2003年10月召開的世界客屬第18屆懇親大會期間,他率加拿大十八位僑領蒞臨鄭州,其中有十多位還是第一次回國的華僑。之后,在江西贛州召開的世界客屬第19屆懇親大會,以及在四川成都召開的世界客屬第20屆懇親大會等,他都積極參與,并組織廣大的海外客家同胞參與懇親聯誼活動,鼓勵他們回國投資興業,支持祖國與海外的經濟文化交流。由于長期以來他在海外積極宣傳祖國成就,發動廣大華僑回國觀光,關心祖國建設,從而受到了廣大華僑和客屬人士的稱贊。大家稱他是“華人、華僑的領頭人” 。
張子夫是言行一致的人,尤其注重在實踐中培養心性。作為一位知名人士,他從不奢侈,更不虛榮。他說,知識是財富之本,勞動是財富之源。正如他所說的,“做事先做人,既要注意對新世紀事業的追索,更要注重對自身思想境界的修煉。”是時代鑄就了張子夫非同一般的意志、品質、風格和魅力,并時時顯現出他智者、仁者、行者的獨具本色。他說:“我是中國人,我有責任將中醫發揚光大,這也是我們的祖先黃帝所宣揚的惠濟蒼生的精神。”如今他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矢志不渝的目標而努力著,展望未來志滿神州。(原標題:張夫子:宏揚客家精神讓祖國醫學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