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生日慶祝贈送禮品習俗(上)
2013/8/14 11:44:5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在中國古代,嬰兒出生滿三日,叫“洗三”,滿一個月叫“滿月”。“洗三”這天,親友到家中,一方面帶一些滋補品給產婦,補養身體;另一方面還要帶一些銀錢等物給孩子,當作賀禮。一般來說,每個家庭都很重視“滿月”。這時嬰兒身體不至于過于嬌弱基本可以抱到廳堂和長輩見面。滿月這一天,父母要把親友請到家中,大擺筵席,接受大家對孩子的夸獎和祝福。到場的人,也都要或多或少地準備一些生日禮物,一般都是孩子的衣帽、鞋襪,或是小孩兒帶的長命鎖,有金的、銀的和玉的,也有送鐲子、項圈、鈴鐺甚至壽星圖的,大都是圖個吉利。
在滿月之后,還要過一周歲的生日。儀式的大小應根據家庭狀況和經濟實力以及對這方面習俗是否看重而定,一些地方可能比滿月時更為鄭重。現代家庭中,父母給孩子過‘‘滿月”、“周年”,多是到照相館或是自己給孩子拍張紀念照,并題上紀念的字句。親友也要送禮物,如送毛巾被、毛毯等給兒童防寒;送一本相冊,讓兒童把自己的成長過程記錄在里面;也有的送定制的紀念香幣,銅幣經熏香后,制成有嬰兒的出生日期和生肖圖案;還有的用嬰兒的胎發制成毛筆文具,紀念也好,裝飾或實用也好,都很別致。至于送嬰兒車、畫冊、筆筒、玩具之類,都是很普遍的。
在我國傳統中,兒童一般不過生日。而隨著社會變革與外來文化的影響,年輕的父母也給自己疼愛的小寶寶過起了生日。這種生日多屬于父母對子女的疼愛,同時也作為一種紀念。看著愛子(愛女)一天天長大,變得愈加聰明可愛,父母心中有無限的快慰,每年過一次生日,也表現出他們對孩子的希冀與祝愿。
到了孩子生日這一天,父母們都要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拍幾張生日照片,充實相冊;然后到游樂園,讓小天使們快快樂樂地“野”一次。晚上,回到家里,父母為孩子準備了小蛋糕,點燃與年齡數相等的蠟燭,透過燭光,父母讓孩子許一個心愿,然后把蠟燭一口氣吹滅。孩子的生日晚會上,有的父母會送給孩子一件精美的玩具,有時還會邀請孩子的小朋友們來一同聚會。
漢族人都有自己的生肖屬相,當兒童長到十二歲時,即十二生肖已滿一巡,這一年也是自己的“本命年”。相傳本命年中,會有災難和妖魔降臨到人身上,所以十二歲的生日和以后本命年的生日都過得很正式,很鄭重。生日那天,“壽星”要身穿紅背心,紅褲衩,甚至還要扎紅腰帶,因此在民俗中又稱“扎紅”。親戚或長輩們要給禮物或賀歲錢。禮物多是書籍、文具等。
女孩到了十六歲,即是俗稱的“破瓜之年”。在古時候,這個年齡的女孩已經婚嫁了。而今,十六歲的女孩正是豆蔻年華,十六歲也標志著成熟。在這個生日里,年輕人總喜歡和朋友們相聚,談自己十六年的收獲,談對今后的憧憬。男子長到二十歲要行加冠禮。二十歲是男子的成熟期,舉行加冠禮后,就意味著他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以后要負有責任,承擔義務。古時對加冠禮都很重視,會邀請許多賓客們,由尊者為其梳頭、挽髻、加簪、著繃(包束頭發的黑絲帛)。
發髻挽成后,由事先選定的加冠者給青年戴冠。加冠一般是三次,第一次戴黑麻布做成的帽子,表示不忘本;第二次加皮弁冠,表示要服兵役;最后一次加爵弁冠,表示從此有了參加祭祀的權利。加冠以后,賓客用酒向青年表示祝賀。同時贈送一些生日禮物,喜好武功的,送一些刀、劍之類的器械;愛文章翰墨的,贈以文房四寶等用品。在國外,許多國家也很重視少年的十二歲、十六歲、二十歲的生日,認為這是人生最初階段的幾個重要時期,因為在這個時期,人的身體、知識飛速增長,也為以后的發展打下了基礎,選擇了方向,所以,家庭、親友都要表示祝賀,贈送一些紀念品、收藏品、禮品。有體育用品,鍛煉器械,如網球、啞鈴等;有旅游用品,如照相機、旅游鞋等。(原標題:古今生日慶祝贈送禮品習俗(上))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瓷庫中國網(2013-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