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千年杜寨書會能否再現輝煌

2013/9/18 10:06:28 點擊數: 【字體:


    市場意識不強,書會規模漸小說書藝人青黃不接,民間曲藝傳承堪憂

  正月十二,陰冷。

  天剛擦黑兒時,許昌縣蘇橋鎮杜寨村53歲的胡海甫忙得不可開交:他把家里幾乎所有的棉被都抱了出來,鋪好床;同時,還將小飯店里的煤火捅開,為大家燒起了丸子湯!因為,此時他家已聚集了來自開封、禹州、民權、周口等地的10多名民間說書藝人。
  飯畢,大家伙兒湊在一起噓寒問暖,共敘友情,切磋技藝。次日,村頭簡易場地上,桌凳一擺,喇叭往樹上一綁,簡板這么一打,熱熱鬧鬧的書會就正式開始了。河南墜子、道情、大鼓、琴書等曲種應有盡有。一時間,會場上人頭攢動。民間說書藝人搖頭晃腦,各展絕技。聞者動容。

  □ 傳說:當年劉秀為報恩,召集各地說書人

  據傳,約2000年前,這里已經形成了村落,村子周圍溝河環繞。有一年正月十三,劉秀被王莽追殺至此,處境十分危險。當時有一名說書藝人把劉秀藏到了村北蘆葦坑內,使其躲過了這一危難。后來,劉秀稱帝,為了報答此說書藝人的相救之恩,就委派當地一個富戶,每年正月十三,召集各地說書藝人到此聚合,展示技藝,亮書、寫書(術語。亮書就是展示說書技藝;寫書就是簽訂表演合同,更多是口頭上的)。所有來此的說書藝人都管吃管住,并為其提供各種方便。若有寫不出去書的,還要送往返路費。年復一年,正月十三就成了說書藝人一年一度的聚集時間,經過多年的沉淀,就成了遠近聞名的書會。
  正月十三當天,來自全國各地的眾多民間藝人,負鼓攜琴,在麥地中、高崗處、低洼里,扎下攤子,以天作幕,以地為臺,打起簡板,拉起琴弦,說書競藝,期待寫書人前來寫書。周圍百里村民,也身著彩裝,扶老攜幼,從四面八方趕來聽書。杜寨書會還吸引了周邊小商小販來此進行物資貿易,促進了周邊百里的集市貿易,推動著經濟的發展。
  經過長期發展,寶豐馬街書會和山東惠民的胡集書會并列為我國北方的兩大書會。與之相比,年代久遠的杜寨書會如今顯得有點兒“勢單力薄”,但每年仍會吸引一批忠實的民間藝人。

  □ 探訪:技藝難舍情意濃,民間藝人“不了情”

  每年的正月十三,來自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地的藝人都會先后趕來赴會,并自找主家住下。“今年人少了點兒,有10多名!”胡海甫的家并不大,三間堂屋外帶兩間偏房。據他講,往年最多的一次,他家曾接待過34名說書藝人。而他和家人只是象征性地收取點兒房費。一些說書藝人為了“回報”,往往要唱上幾段拿手好戲。“感情深了,一年才見一回,好像老朋友敘舊一樣,很是開心!”胡海甫說道。

  來自禹州市小呂鄉小呂村的裴玉卿,這次同樣又住進了胡海甫的家里。與共和國同齡的他擅長唱《包公傳》、《八美圖》、《黃九齡》等曲目。17歲就開始學藝的他靠著曲藝收入,養活了3個子女,還在老家蓋起了兩層小樓。談及學藝之苦,他感慨道:“世上生意甚多,唯有說書難學。裝男扮女我自己,恰似一臺大戲。”

  “走南闖北,錢不好掙啊!”裴玉卿老人去過湖北、陜西、河北等地,自然也吃了不少苦頭:嗓子發炎,手指磨出老繭,偶爾還會遭人白眼,受到“要飯的”之類稱呼的“羞辱”。裴玉卿老人回憶起當年吃的苦,歷歷在目。

  “是藝都養身,就怕藝不真!”裴玉卿說,當初老家周邊說書藝人有90多名,現在很多早已不干了。

  裴玉卿也想過轉行。有時氣急了,發下狠話再也不說書了,可氣一過,他就又唱了起來。“一輩子辛辛苦苦學來的技藝,哪里舍得丟掉!”

  □ 現場:天作幕布地為臺,亮書競技自精彩

  農歷正月十三天一亮,整個會場就熱鬧了起來。小商小販在通往該村的路兩側擺起貨攤,剃頭人、算卦人也擠著趕場子。8時許,村頭樹林中已擺下七八個書場,負鼓攜琴的藝人、成群結隊的攝影師及方圓百里的人們,陸陸續續從四面八方趕來,整個會場黑壓壓一片。

  會場中有一個“五不閑”,吸引了不少聽眾。他右腳綁一腳板,左腳系一小鐃,腿上支一二胡,右手邊拉弦邊打簡板。這個藝人名叫杜俊清,今年50歲,來自河南西平。和他搭伙的有于賀明、王尚云兩人。“我趕杜寨書會有15年了,我們仨是一個縣的,彼此認識就搭起了伙!”杜俊清說,去年書會他剛到就被人寫走了,可不幸的是今年剛到擴音器就壞了。“太耽誤事了!”

  趕了18年馬街書會,來自開封市曲藝家協會的陳先增一行,尚未亮書就被人以3天3200元的價格寫走。“去年在馬街書會上沒有寫出去,本來今年不打算來,但心里憋了一股勁兒,不服氣!”陳先增說。
  藝人借助書會這個平臺,展示著獨特的風采,為爭取盡快被人寫走而飆戲,直至大汗淋漓。說唱的內容大多是流傳下來的經典曲目,通俗易懂,寓教于樂。有人說,一到杜寨書會就會感覺特別親切。這是一種特殊的聚會形式,生長于民間,符合民間的“閱讀”習慣。

  □ 前景:青黃不接藝人憂,杜寨“非遺”誰來疼

  “老藝人越來越少了,好多老朋友都不來了!”今年67歲的黃喜瑞老人不無擔憂地說,“現在民間曲藝青黃不接,年老的不少已先后辭世,年紀輕的又不愿學!”據其介紹,以前,安徽、河北、山東等地來杜寨 書會趕場的藝人一撥兒接一撥兒。“近年來,書會的規模越來越小,寫書價格也低,寫不出去書的藝人還要搭上往返路費,好多人都不咋來了。”

  “以前在亂墳崗里擺場子,今年好些,村里專門安排了桌子、場地。”對于這一可喜變化,黃喜瑞感到很欣慰。據了解,今年的杜寨書會,許昌縣劃撥了資金,當地一些婚慶公司及企業也提供了贊助,杜寨村還有人專門負責接待藝人,并提供場地、桌凳等。沒有寫出去書的藝人,還將得到一定的路費補助。

  “以后要多搞一些策劃活動,政府搭橋,企業參與,邀請著名藝人到場助陣,擴大咱杜寨書會的知名度!”河南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許昌市曲藝家協會主席胡潤芝曾八奪馬街書會“書狀元”,在2007年的馬街書會上,其表演的《秦瓊打擂》以3天6場戲18000元的“天價”被某建材公司買走。對于目前曲藝的現狀,她十分擔憂:“演員隊伍青黃不接,急需政府加大支持和保護力度,激發藝人說書的積極性,將民間曲藝發揚光大。”

  “必須重視咱身邊的文化遺產,要不然慢慢地就消失了!”到杜寨書會攝影的不少“攝友”表示,用鏡頭將原生態的民間文化以圖片形式加以展現,希望能為這一重要文化遺產的宣傳、保護貢獻一份力量。

  □ 保護:民間曲藝“借東風”,期待實現“多贏”

  2009年6月,許昌縣蘇橋鎮杜寨書會被河南省列入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既是一種榮耀,同時也是一個亟待保護的信號。

  與之同日開鑼,由中國曲協、河南省文聯、河南省文化廳聯合舉辦的寶豐馬街書會,可以看到當地政府精心組織、策劃、引導的影子。當日,馬街書會共有1000多名藝人參加,支起書場190多個,前往觀看的群眾約30萬人。河南省曲協,寶豐縣委、縣政府承辦的“中國·寶豐馬街書會曲藝擂臺賽”正月十二、十三連續兩天舉行。當晚,在寶豐人民會堂舉辦的馬街書會曲藝擂臺賽頒獎晚會上,曲藝名人劉蘭芳、張保和、范軍等被邀助興演出。

  杜寨書會上的說書藝人越來越少,和目前曲藝不景氣的大環境有關,整個曲藝界都后繼乏人。許昌縣文化旅游局局長陶義紅表示,為讓杜寨書會避免“人亡藝絕”的命運,政府還應加強與民間藝人的聯系,進一步加強搶救工程并培養一批新人,加強曲藝創新。

  “明年準備進一步擴大場地,加強對著名老藝人的保護!”陶義紅表示,今后將在政策和資金上加大對杜寨書會的支持力度,確認一些技藝超群、獨具特色的民間曲藝傳承人,采取多種措施加以“活態保護”,同時書會舉辦期間將從實際出發,多為民間藝人考慮,爭取為其帶來更多的實惠。

  “活魚要在水中看,遺產要在用中傳。”陶義紅說,自發興起的民間曲藝集會活動,若沒有官方的科學組織、引導,很容易自生自滅。對此,他表示,杜寨書會入選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后政府會更加重視,多策劃一些有影響力的活動,吸引更多的關注,讓政府、企業、民間藝人、民眾實現“多贏”。(作者:羅校遠   牛志勇)(原標題:千年杜寨書會能否再現輝煌)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許昌晨報(2010-03-01)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杜寨書會”傳承民間曲藝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