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樓
許昌為河南省省轄市,下轄二市(禹州、長葛)、三縣(許昌、鄢陵、襄城)、一區(魏都),現有面積4996平方公里,人口447萬。許昌近幾年先后被評定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和“國家優秀園林城”。許昌有“魏都”、“鈞都”、“花都”之稱。在中原城市群建設中許昌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發展前景。
一、許地溯源
許昌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據傳上古高士許由曾隱居在許昌附近,堯欲讓位于他,他堅辭不就;再請他任九州長官,許由不僅不受,反說污染了耳朵。即到潁河邊洗耳,以示清明。許由死后葬于鄢陵縣許由寨村,墓地猶存。遠古人們稱許由生存活動的地方為許地。西周、春秋時,此處為許國國都,秦代實行郡縣制,許國都城為許縣治所。公元220年,漢獻帝禪讓,曹丕登基建立魏國;因“魏基昌于許”,遂改稱許昌,沿用至今。
許昌地處中原腹地,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古遺跡、遺址眾多。從太昊伏羲到軒轅黃帝,從上古高士許由到音樂始祖葛天氏,從大禹治水到夏啟建都等,中華民族發展史在許昌留下了許多閃光的足跡。具茨山上的神秘符號,展示了人類先祖的聰明才智,逍遙觀是軒轅黃帝問道的所在,鎖蛟井記錄著大禹治水的功績,古鈞臺昭示著華夏第一都的輝煌。這里還是海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地方……
許昌作為漢獻帝舊都和魏國五都之一,當時即與國都洛陽、西漢故都長安等齊名。在名著《三國演義》的120回中,有51回與172次涉及許昌。建安元年(196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迎漢獻帝都許。后用其名義發號施令,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世族軍閥袁紹后,逐漸統一了北中國。
說三國,離不開漢魏;說漢魏,離不開許昌。曹操雄踞許昌25年,外定武功,內興文學,治軍理民、屯田積谷、廣攬人才、東征西討、克平群雄、抗擊吳蜀,為最終實現“三分歸一統”的皇圖霸業奠定了扎實基礎。“三曹七子”創造出的慷慨悲涼、剛健沉雄的“建安風骨”,使“建安文學”開始了中國文學史的新篇章,使許昌成為中國在“三國”時代的文化中心。
二、三國勝跡
國內其它地方三國真跡遺存不多,許昌著名的三國遺跡遺址卻有80多處,或與三國史實有關,或與三國人物有關,或與三國傳聞有關。許昌遺留下不少著名的石刻碑碣,如記錄漢魏更迭的“三絕碑”,蔡邕真跡《尹宙碑》和畫圣吳道子為關羽造像的《勒馬挺風圖》等。許昌歷來人杰地靈,賢臣名士層出不窮。曹操周圍的謀士文人、悍將勇夫,屬許昌籍的就有30多位,如郭嘉、荀攸、荀彧等。郭沫若先生曾詩云: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在許昌與三國文化相關的古跡遺址分布于各縣(市)區,主要的有:
漢魏故城:位于許昌縣張潘鎮古城村,距許昌市18公里。據民國廿二年《許昌縣志》記載:“許昌古城(即漢魏故城)在城東30里,圍九里一百二十九步。相傳曹操所筑,今存遺址。”至今城垣輪廓依稀可辨,夯地土層清晰可見,漢磚瓦塊俯拾皆是。據考,當時城內建筑除街道、民宅、官署外,著名建筑有許昌宮、景福殿、承光殿、永始臺、丞相府等。三國魏人卞蘭作的《許昌宮賦》和韋誕、何晏作的《景福殿賦》流傳至今。1986年,該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受禪臺:位于許昌市西南17公里的繁城鎮。公元220年,漢獻帝在文武百官的請求下,宣告愿意讓位。曹丕在此接受獻帝禪讓,代漢立魏,改年號為黃初,稱魏文帝,自此開始了我國魏、蜀、吳三國時代。
受禪臺原為青磚護坡,兩側砌有臺階,臺頂四周有石雕欄桿,平臺中央有一遮陽涼亭,上設龍墩寶座。經千余年風雨侵蝕,至今仍有20余米之高,30余米長寬的二層凸狀臺基存在。由漢御史大夫王朗撰文、禮部尚書梁鵠書寫,大理寺武亭侯鐘繇鐫刻的《受禪表》和《公卿將軍上尊號奏》具體詳實地記述了獻帝禪讓、曹丕稱帝的歷史事實,俗稱三絕碑,F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春秋樓:據《三國志·蜀書》記載:“建安五年(200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擒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在此史實基礎上,《三國演義》作了不乏附會的詳盡描寫:為保護甘糜二皇嫂的安全,關羽在“土山三約”之后歸附曹操。曹操賜給關羽府宅一處,讓關羽與二皇嫂共住。關羽分一宅為兩院;噬┚觾仍海P羽只身在外。院中有樓,為關羽秉燭達旦夜讀春秋之處,即春秋樓也。
春秋樓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間,后經多次修葺。1995年許昌市人民政府斥資1500萬元對春秋樓文物景區進行大規模修建,還新辟了春秋樓廣場。春秋樓現屬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灞陵橋:原名八里橋。明嘉靖《許州志》記載:“八里橋在(許州)西八里,相傳為曹操送關羽之所。”關羽被擒到許昌后,曹操“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意欲留之。但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于袁軍。”曹軍部將欲追之,曹操斷然制止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橋旁有明末將領左良玉題寫的“漢關帝挑袍處”石碑。為推崇關羽忠義仁勇,清康熙28年(1689年)在橋西建關帝廟,設像以祀。上世紀80年代以來,許昌市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灞陵橋、關帝廟景區進行修葺,如今灞陵橋關帝廟已是雕梁畫棟,蔚為壯觀,此廟現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毓秀臺:毓秀臺在漢魏故城西南隅,建于建安三年(198年),是曹操為漢獻帝祭天所筑,高約15米,面積為4000平方米,有臺階99級,是用青磚鋪就的祭祀廣場。每年秋分時節,漢獻帝都要率文武百官前來祭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昔日的毓秀臺掩映在林蔭之中,綠意擁簇,高接云天。臺下布列著數十座豪華的宮殿式古建筑。是漢獻帝祭祀前暫時休息的地方。毓秀臺比同為皇家祭天場所的北京天壇早建千余年。
射鹿臺:射鹿臺位于城東北許昌縣許田村西。相傳為漢獻帝與曹操、劉備等狩獵射鹿處,F臺高約10米,面積約4000平方米。由于射鹿臺四周田野多為鹽堿地,茫茫蒼蒼,似瑞雪初降之狀,故被后世稱為“許田積雪”,為許昌十景之一。
華佗墓:華佗墓在許昌縣蘇橋鄉石寨村,距許昌市15公里。華佗墓內安葬著三國時代杰出的醫學家華佗。墓高約5米,周圍30余米,占地500平方米,新徹有六角形花墻環墓一周。墓前有清乾隆17年所立“神醫華公之墓”石碑,系當地從醫者所立。據傳,由于華佗醫術高超且念念不忘黎民百姓的疾苦,他不愿專為曹操一人服務,便托辭探家回鄉。曹操派人將華佗押回許昌,打入牢獄,迫害致死。華佗在群眾中享有極高的威望,他救死扶傷的故事仍流傳于此間,至今墓前香火不斷。
張公祠:張公祠亦稱張公廟,位于許昌縣張潘古城西北部,距許昌市18公里。相傳,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兄弟三人來許拜見獻帝時,張飛在此居住,后人稱張公祠或張公寨!都尉冈S州志》記載:“張公祠始建于漢魏,重修于嘉靖7年(1528年)。”祠廟建于8米的高臺上、坐北向南占地20余畝。原有殿、堂、樓、閣、亭、臺、庵50余間,廟中奉祀劉備、關羽和張飛。廟前有三姓柏,一樹松、柏、檜三個品種,像征著桃園三兄弟。山門內東西墻壁上各嵌有一塊青石,東雨石,西風石,二石有預測陰晴風雨的功能。另還有張飛井和三義殿等遺跡。
此外還有曹操割發代首處、張遼城、永始臺、愍帝陵、伏皇后墓、董貴人墓、張、潘二妃墓、八龍冢、王允墓、馬騰墓、曹彰墓、郗慮墓、徐晃墓、夏侯淵墓、夏侯惇墓、毛玠墓、賈詡墓、徐庶之母墓、司馬城等眾多三國遺跡散布在許昌各縣(市)的土地上。
除地面上的古建、遺址、墓葬、橋梁外,許昌各縣(市)境內相繼出土了大量的漢磚漢瓦、漢代銅器、錢幣等文物。在漢魏故城附近,出土過制作精美的鳥紋、繩紋板瓦,魚紋、云紋、花葉紋畫像磚,上稱“千秋”、“萬歲”字樣的青磚和瓦當,飾龍鳳戰車圖形的空心陶立柱等。還出土有漢代銅鼎、銅矛、馬銜、車飾、箭簇、錢幣和曹魏時期大型行軍造飯鍋,石碾及犁鏵等。1985年在古城皇宮遺址區出土了一件深浮雕四神柱礎,上雕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圖像,據考為許都宮殿建筑構件,屬國家一級文物。
三國時期的一些地名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如鄢陵縣的“馬欄”村,相傳是當年曹操的牧馬草場,《鄢陵縣地名志·馬欄》載:“東漢末年曹操屯兵牧馬于此。”如鄢陵縣的“議臺”村,相傳是當年曹操聚集群臣議事的場所,《鄢陵縣志》載:“議臺……世傳曹操所筑。嘗集官僚議事于此。”如許昌縣的“哭佗”村,今更名為“呼佗”。相傳華佗死后,其妻千里尋夫至此痛哭不止難以前行,故得此名。再如魏都區的“碾上”村,相傳許下屯田時,這里是曹軍碾米的集中場地。此外尚有“運糧河”、“槍桿劉”等流傳至今。
三、三國傳說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三國人、事、物、景相關的民間故事和傳說,千余年來在許昌民間流傳不衰。這些故事和傳說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高,一些流傳較廣的故事傳說多種版本并存,各有千秋,精彩十分。
磨刀雨
在長葛市坡胡一帶,每逢農歷五月十三日,天總要下雨。傳說這與關公有關。
劉、關、張在許昌期間,有一天,劉備和關公去拜訪魯直。交談中魯直說到當地連年大旱,莊稼顆粒不收,百姓生活很苦。劉備問其原因,魯直說:“傳說這里有個蛇精作怪,天上下的雨還沒落到地上,就被蛇精喝掉了,所以雨下不來。”關公聽罷好笑一陣說:“什么蛇精作怪,讓俺老關去會它一會!”關公雖想除掉蛇精,可誰也不知道它藏在什么地方。
這天,劉備和魯直談軍事。關公嫌屋里悶得慌,就出去散散心。他來到一片荒灘,只見那荒灘里面有一小坑,坑邊有一塊大紅石頭,于是,關公便沾著水在石頭上磨起他的青龍偃月刀來。哪知這塊石頭是那蛇精的頭,這蛇精以為是關公來找它算賬,嚇得動也不敢動。關公磨了一下又一下,直到石頭上磨出了紅水,才提著刀回府去了。說來也怪,不一會兒,烏云翻滾,雷鳴電閃,天就下起了傾盆大雨。
關公磨刀時,那石頭上流出的紅水,其實是蛇精的血水。因為關公是五月十三這天磨的刀,所以每逢五月十三日,這里準要下雨。因為蛇精怕關公再來它頭上磨刀,每年這天,就把肚里的水吐出來。從此,這里的百姓稱五月十三日的雨,是關公的磨刀雨!
“曹碾頭”的傳說
相傳,三國時候,曹操的人馬駐在許昌城東許田一帶。曹操叫百姓好好種地,還叫士兵幫助百姓種地,沒幾年工夫,老百姓就打了好多糧食。一天,曹操來到許田東北的一個小村子,看到村頭十幾個糧倉堆滿了谷子,就是沒有碾,碾不出米來。他就下了一道命令,限村里的百姓在三天內,造出十盤大碾,半月之內將糧倉里的谷子全部碾成小米,違者斬。
軍令如山倒,二百多口人的小村子,有人的出人,有錢的兌錢,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四天頭上,總算把十盤大碾造好了,半月之內也把所有的谷子碾成小米了。
曹操非常高興,領兵打仗取勝歸來,又路過那個小村,百姓們都出來迎接他。曹操笑著說:“這就是為我曹操三天內造出十盤大碾的村子,我曹操感謝父老鄉親們!”村上人為紀念這件事,就把這個村改名為“曹碾頭”。
詩竹畫
許昌城內有一座金碧輝煌的古建筑叫春秋樓,因三國名將關羽曾在這里夜讀《春秋》而得名。春秋樓內有一幅詩竹畫,相傳為關羽所作,故名《關羽詩竹畫》。仔細看畫,竹葉竟組成了一首詩:“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
關羽和劉備、張飛共同起兵,占據徐州、下邳一帶,與曹操抗衡。建安五年,曹操東征劉備,劉備被打敗后投奔袁紹去了,關羽成了俘虜。曹操喜愛關羽的智勇雙全,先拜關羽為偏將軍,又封他為漢壽亭侯,賜一處宅院給他居住,送給他金銀財寶,賞給他追風趕月赤兔馬,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但關羽卻不動其心,不移其志!蛾P羽詩竹畫》就是他在這種心境下作出的,是他真情的表露。“不謝東君意”是說曹操雖然待我優厚但我不會留在這里;“丹青獨立名”是說我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是說我現在雖身處逆境,但堅守信義是決不會改變的。
關羽畫詩竹以后不久,便封金掛印,修書辭曹,千里走單騎,投奔劉備去了。
劍蠟
在許昌的集貿市場上,商人們賣的蠟燭中有一種是扁形的,稱為劍蠟。劍蠟的產生與關羽有關。
建安五年,曹操東征徐州,平定了呂布,接著劉備、關羽、張飛收編了呂布的殘兵敗將,想脫離曹操而自行獨立。但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議,乘勝追擊。張飛失散于芒碭山(今安徽碭山),劉備走投無路,投奔了袁紹。關羽因保劉備的甘、糜二夫人,被圍困下邳,作了曹操的俘虜。曹操把關羽和兩位嫂嫂安置一室,并只給一只蠟燭,企圖亂其君臣禮儀,離間他們兄弟情義,以斷絕關羽歸順劉備的后路。然而,“義不負心,忠不顧死”的關羽,早已看出曹操離間之計。于是待到夜晚,他來到桌前,圓睜丹風眼,抽出青龍劍,“喀嚓”一聲,把蠟燭一劈兩半:一半供自己秉燭夜讀《春秋》,另一半給二位嫂嫂做針線使用。曹操的離間計破產,而關羽的忠義美名則傳遍四方。
后來,人們為稱頌關羽的忠義節操,把春秋樓譽為大節亭,又稱秉燭達旦處。關羽劍劈蠟燭的故事也傳為佳話。當時的一些商人,借助于名人效應,把圓蠟改制為扁蠟,起名叫劍蠟(又稱劍劈蠟)。果然,劍蠟一時成為許昌的名產,暢銷不衰。
蓮花河的傳說
許昌縣東北五十里有個許田,許田附近有一條小河,叫蓮花河。蓮花河是怎樣來的,在當地群眾中有這樣的傳說。
三國時候,曹操的兵馬和糧草都集中在許田,許田西邊有個射鹿臺,周圍是練兵場。當年曹操和漢獻帝就在射鹿臺上看練兵。練兵場北邊有一個蓮池,每年蓮花開的時候,池內的魚也格外多,上有荷花下有魚,看起來還真是不錯。一天,曹操同獻帝觀看兵馬操練,休息時,曹操請獻帝釣魚,兩人同在池邊拿著魚桿,不大一會兒,獻帝就釣出了兩條大鯉魚,曹操卻鉤鉤都落空,心中很不樂意。一會兒,曹操見自己的魚浮動了兩下,想一定有大魚上鉤,便用力一甩,釣出來的竟是一個老鱉!曹操一看大怒,一腳踩住老鱉抽出寶劍就要砍。說來也怪,劍還沒落下,只聽老鱉說:“丞相息怒,你殺了俺不要緊,只怕小的們興風作浪,淹沒了丞相帶兵開墾的農田。如果放我一命,愿開一條運河,供丞相運糧運兵。”曹操一聽,心想這一定是個老鱉精,就把老鱉放回去了。就在當天夜里,刮起了大風,然后又下起了大雨,劈雷忽閃,老鱉領眾鱉兵,順著蓮花池向東南開了一條河。第二天,曹操來到一看,運河已開成,十分高興,就把這條河起名叫“蓮花河”。從此,曹操就用這條河運兵運糧。
如今,蓮花池早已成了農田,當年的蓮花河,現在依稀還看得見。這故事也還在當地群眾中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