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月22日,農歷正月十三,許昌縣杜寨書會上,說書藝人紛紛“亮書”,期待有人“寫書”。
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三,許昌縣蘇橋鎮杜寨村會變得異常熱鬧:街道兩邊,游商小販一大早就將攤子擺下,開始了叫賣。賣糖葫蘆的、賣衣服的、賣花草的、賣氣球的,滿眼望去,密密匝匝。今年的書會在杜寨書會大院內舉行,與看熱鬧的人相比,前來說書的民間藝人數量在減少。今年前后來了10多個班子40多名說書藝人。“人越來越少,有點兒青黃不接。”村子里負責杜寨書會報名工作多年的杜留臣無奈地說。
杜寨書會的影響力,成了商家宣傳的招牌
杜寨書會有近2000年的歷史,比馬街書會和胡集書會還早1000多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書會。2009年,杜寨書會被河南省列為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月22日,記者剛到杜寨村口,就看到一婚慶公司祝杜寨書會圓滿成功、某洗浴中心歡迎各級采訪團的紅色橫幅。“杜寨書會”顯然已經成了不少商家宣傳的帶有一定含金量的招牌!
“不收費,停這里吧。”看到記者一行驅車而來,一位看車的老人熱情地說。據老人介紹,為了歡迎四面八方的人來村里聽書、“寫書”,村里今年專門平整了一片土地,供人們免費存放車輛。
小商小販早已在通往該村的路兩側擺起貨攤,剃頭人也擠著趕場子。9時許,大院內已擺下10多個書場,負鼓攜琴的藝人、成群結隊的攝影師及方圓百里的人們,陸陸續續從四面八方趕來,整個會場黑壓壓一片。藝人或單槍匹馬,或師徒、父子、夫妻搭檔,甚至全家齊上陣。他們設起場子,擺開架勢,舞動簡板,敲響大鼓,撥弄琴弦,各自亮出絕活兒和精彩段子,期待“寫書人”前來“寫書”。
攝影愛好者云集書會,爭相記錄“非遺”盛況
在書會現場,幾乎每一個被群眾圍觀的藝人周圍都有一些手持“長槍短炮”的攝影愛好者。他們在人群中鉆來擠去,努力想找到一個最佳拍攝角度。許昌市一名攝影愛好者還將歷年來拍攝的杜寨書會照片沖洗放大,懸掛在墻壁上供人觀賞。
“我老家是長葛的,從小就知道這里有書會。今天我和幾個老朋友特地從鄭州趕過來,想關注一下。”河南省攝影家協會老年攝影俱樂部版主高登峰,背著一個黑色攝影包,手持尼康單反,站在人群中選取著不同的畫面。許昌晨報周末攝友會、許昌市攝影家協會及各路媒體記者也來到書會現場,聚精會神地抓拍精彩瞬間。
“從2002年開始到現在,我每年都堅持來一趟,拍一些片子,麥田里、樹林中我都拍過!”許昌市攝影家協會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攝影師說,每年來到杜寨書會感受民俗文化,都會有新的收獲和感悟。他每年堅持用鏡頭將原生態的民間文化以圖片形式記錄下來,若干年后這些影像資料會變得非常珍貴,非常有意義。
前來說書的藝人數量在減少,面臨青黃不接
“一共來了40多名說書藝人!”杜寨書會報名處,多年來一直負責登記、接待的杜留臣有些無奈地說,“班子越來越少了,來的很多都是以前的老說書藝人。”杜留臣今年65歲了,他說前來說書的基本上都是河南人,以民權縣、蘭考縣、杞縣、鄲城縣、西平縣、西華縣、禹州市、長葛市、許昌縣等地的藝人居多。
在杜留臣的印象里,說書藝人的面孔近年來變化也不大,書段大抵沿襲著先前的內容。“《隋唐演義》、《水滸傳》等老書段居多,幾乎沒有新段子,自編自演的段子更少!”杜留臣說,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意學說書,這幾年有些老藝人之所以沒來,有的是因為去世了,有的則是病倒了,后繼無人。
在書會上,記者看到一名身穿黃色羽絨服的年輕女子,右手打竹板,左手拿話筒,聲情并茂的說唱贏得觀眾陣陣叫好聲。“剛才唱的這段叫《奇巧案》,唱下來差不多10分鐘時間。”女子叫張曉霞,今年31歲,許昌縣榆林鄉人。張曉霞說,她已10多年沒來過這里了。“小時候跟著說書的父親來過,結婚后就沒來了。”張曉霞說,自己當初是受父親的影響才學說書的。學習說書需要經過一番苦練,張曉霞說當年初中下學后,她就開始學習說書。首先要背書,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學了五六年,功底也是那時候扎下的。”張曉霞說,姊妹四人就她一個人學說書,其他人都不肯學:費時費力,還不掙錢。所以,現在民間說書藝人面臨著青黃不接的局面。
我市對民俗頗有研究的韓曉民曾發表一篇關于杜寨書會的文章。談到如今杜寨書會的規模,他用“窮途末路的悲涼”來形容。文章中,談到“說書地位的沒落”,他說了這樣一則笑話:一盲人在街口說書,口若懸河,臺下鴉雀無聲。說書人越發陶醉,說得更加起勁。一頭豬悠閑地走來,在說書者前面的桌子腿上蹭起癢來。說書人馬上維持秩序:“大家不要擁擠、不要擁擠,我再給大家說個更好的段子。”
一時“寫”不出去書的藝人,政府埋單為民“寫書”
來自駐馬店市上蔡縣曲藝團的李曉鳳,擅長墜子書,不到10時就被許昌縣蘇橋西村一名生意人以每場500元,5天10場書成功“寫”走。來自開封市民權縣的馮志原也擅長墜子書,被尚集、河街兩地群眾分別“寫”走。
“我們就不‘亮書’了!”來自許昌縣的說書藝人焦利成、馬良芝老人在名單上簽名后,直接對杜留臣說他們不再“亮書”了,因為許昌縣已經提前為他們安排了演出。
早在2012年,為了擴大杜寨書會的影響力,許昌縣不僅提前聯系了老藝人,還積極幫助來此說書的藝人“寫書”。如果現場沒有成功“寫書”,許昌縣政府將與他們簽約,讓他們到敬老院等公共場所去演出。這樣就能讓所有來杜寨書會的藝人都能成功“寫書”。
“只要現場沒有‘寫’出去書的藝人,當地文化站的人都會為他們安排。”許昌縣蘇橋鎮文化服務中心主任張潔說,如到鄉鎮敬老院去演出,而所需費用由政府埋單。
2009年,杜寨書會被河南省列為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既是一種榮耀,又是一個亟待保護的信號。從當地人的努力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對于民俗文化如何更好地開發和傳承,亟須社會各界人士共同探討。(作者:羅校遠 牛志勇)(原標題:杜寨古書會:熱鬧背后有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