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白丁”當文盲,一是可能受成語“目不識丁”的誤導,二是可能受劉禹錫《陋室銘》中“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影響,以為鴻儒是有大學問的人,相對的是大字不識一個的人。其實,“白丁”一詞與古代的服飾制度有密切的關系,我們來說一下古代的服飾制度。
古代,人們按照品級、地位穿不同顏色的衣服,柘黃色為帝王及皇室成員的服色,官服則紅紫為上,藍綠次之,黑褐最低。平民則穿白色衣服。這可能是“白丁”的濫觴。古時候,說衣服的原料,“則只言桑、麻,而不言棉,非不用棉也,乃先圣賢不曾言棉也”(清雍正進士焦作武陟人宋錦《重棉說》)。其實在民間,衣服布料主要是用棉花自己紡織,桑、麻者多為禮服使用。
焦作地區地處黃河文化腹地,史前和古代、近代文明十分發達。在裴李崗文化時期和仰韶文化時期,先民們學會了桑蠶麻纖等衣服原料的生產和衣服的制作。
人們將上身穿的稱為“衣”,下身裹著的稱“裳”,基本確立了上衣下裳的形制。商周以后至明清以前,服飾一直在一個嚴格“昭名分,辨等威”的等級制度下進行著。辛亥革命后,剪發易服成了革命的象征,呈現了一種古今交映、新舊混雜的服飾局面。民間的服飾從用料到樣式都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手工縫制的衣服日益減少,大量的機制衣服為人們所接受。
在焦作地區的文明史上,土布其實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隨著社會制度的改變,現代工業的發展,焦作地區的土布已經瀕臨滅絕。機器紡織出現后,民間將手工所紡之線稱為土線,所織的布叫土布或粗布,機器紡織的布叫細布。上世紀80年代以后,土布已經很少見了,大部分都用機制布料和的確良、錦綸、華達呢、滌卡等化纖制品,毛料也在民間有人使用。進入新世紀,布料更是多彩多樣。
舊社會,人們的新衣服很少。舊衣拆了再縫補,大人衣改成小孩衣的現象也很普遍,所謂“笑破不笑補”、“笑窟窿不笑補丁”,已成為窮苦人家穿衣的習慣。過去流傳下來的俗謠有“新三年,舊三年,補補連連又三年”。
上世紀60年代至上世紀70年代,隨著縫紉機在城鄉的普及,中式褲褂逐漸減少。布料以細平布、斜紋布為主,兼有土粗布、化纖布,色澤以藍或鐵灰色為主。“文革”時期,青年人流行穿軍裝。年紀稍長者則以藍、黑、灰色干部服為多數。
上世紀80年代以后,布料以化纖為主,兼有毛料,花色品種趨向豐富多彩。此時還以中山裝為主,但已經流行穿西裝。男青年身著各色西裝,領帶革履,城鄉已無大區別;女性則更時髦,春、夏、秋普遍穿裙子,長發披肩,高跟鞋、長筒襪,衣服色彩絢麗,做工考究。
上世紀90年代以后,不同的場合穿不同的衣服,嫁娶、過年、串親戚都要穿新衣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西方服飾文化的熏陶,服飾有了很大的變化,女子出現了穿超短裙、短褲、淺胸、露臍裝等,男子穿休閑服和色澤鮮艷的衣服。當時的裝束“不管女和男,都是夾克衫;不論胖和瘦,流行牛仔褲;不分老和少,均著博士帽;不分孫和爺,都穿旅游鞋”,“男的蓋、齊、厚,女的露、透、瘦”。然而,簡樸實用仍是焦作地區服飾文化的基調,經濟耐用仍是居民縫制衣服的傳統。“白丁”一詞在民間的用法亦越來越少了。(原標題:由“白丁”說焦作地區服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