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演變
2013/9/23 17:42:5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回歸傳統 20世紀80年代前,由于“左”的思潮影響和干涉,民間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全被當做封建社會產物被批判、禁止,出現許多所謂的“新風尚”,例如:提倡過革命化春節,讓人們大年初一下地勞動;提倡舉行革命化婚禮,讓新婚夫婦結婚第一天就下地勞動;派民兵在村口設卡,不準人們拿禮物走親戚等,顯得極不合人情。加上當時物質匱乏,許多風俗習慣也排場不起,婚禮簡辦,新娘步行走到婆家成為平常事。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隨著政策的寬松,物質的豐富,凡符合當地人情的傳統風俗習慣(其中,有的也含有迷信色彩),幾乎全部得到恢復并改進:
1.春節,除夕之夜,無論城鄉,幾乎是家家戶戶全家老幼一起收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文藝晚會。用電話、賀卡、明信片、手機短信、因特網拜年成了時尚。從初一起,一些村就組織打鑼鼓、扭秧歌、籃球、拔河等文體活動,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吃喝玩樂、唱大戲、鬧社火、放煙火,比傳統過年要紅火熱鬧得多。
2.娶親嫁女,親友祝賀,題詩賦詞,新郎家父母等直系長輩要化彩妝迎接女方貴賓,頗有文化品位和民俗趣味。
3.喪葬祭禮,家族憑吊,村人悼念,恢復結“鬼親”,辦得十分隆重;另外,清明踏青、端午吃粽、中秋月餅、重陽登高等,節令時序重現民俗特色。
簡化禮儀 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人們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行為隨著時代前進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回歸恢復傳統風俗習慣的同時,不斷簡化掉那些過于繁瑣守舊的禮儀。例如春節不再拜那么多的祖宗牌位,不再挨門磕頭拜那么多的同族長輩;舉辦婚禮時男女雙方都簡化掉不少繁瑣禮儀,“送花”時不再擺流水席,婚宴待客變兩頓宴席為一頓等;浇掏郊捌浼覍俣Y儀最簡,他們舉辦婚禮時,信徒們在長老主持下,為新郎、新娘唱贊歌,舉行新式禮儀;喪葬時,家人不披麻戴孝,不哭喪嚎喪,信徒唱贊美詩為其埋葬后,家屬不再為逝者過三七、五七、百日、周年和三年大祭;所有參加婚喪大典的信徒都不在主人家坐席就餐,對當地傳統的民俗觀念影響沖擊很大。
新的風俗 由于思想觀念的變化,物質生活的富裕,傳統民俗與時尚結合,演變產生出許多新風俗:
1.時尚婚禮 20世紀90年代中期后,無論城鎮鄉村,都講究時尚婚禮,新郎、新娘穿時尚婚禮服,由過去傳統的人抬轎、馬轎車變為現在的豪華轎車,禮儀由磕頭變成鞠躬,由音箱播放流行歌曲替代嗩吶吹奏傳統曲調,聘請司儀,組織主持全程結婚儀式,有攝影師、錄像師跟隨拍攝錄像。與大城市結婚所不同的是,還要按陰陽先生寫的“課書”,講究出行時辰、停車排列方位等。
2.影視慶賀 舉辦婚禮、喪葬、遷宅、生子、祝壽時,除設宴席待客外,一些農村還習慣于請演一場電影招待村人,許多人在電視臺點播節目、歌曲,用字幕形式向當事人或長輩表示慶賀。(原標題:民俗演變)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崤函網(2008-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