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豫西地坑院傳奇

2013/9/27 10:52:15 點擊數: 【字體:


    “未見村郭聞犬吠,等閑平地起炊煙”。這就是河南陜縣地坑院的真實寫照。如今,在河南省西部邊陲,星羅棋布的村莊散落著數以萬計的奇特民居——地坑窯院,亦稱“下沉式窯院”、“天井窯院”,當地村民俗稱“地坑院”,也有人戲稱為“地下的北京四合院”、“地平線下的村莊”。它是在平地上向下挖6米左右,形成大小不一的方形或矩形土坑,然后在四壁鑿出窯洞,供人居住的一種建筑形式。

    作為起源于人類早期的穴居——地坑院,是穴居發展晚期在豫西黃土塬地區形成獨特的、成熟的民居樣式之一,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其一度是我國黃土丘陵地區較普遍的一種民居形式,特別在豫西、晉南、渭北、隴東尤為集中。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其存在的地域逐漸縮小,現在保存比較完好的地坑院主要集中在豫西地區的陜縣塬上一帶。其以歷史文化悠久、工程造價低廉、構建方式獨特、造型裝飾美觀、居住舒適愜意、建造科學合理而著稱。

    地坑院之所以能在豫西地區具備一定的生命力,與豫西地區特殊的地質條件是分不開的。陜縣三大塬區,黃土層堆積深厚,加上這里地下水位較低,為“地下挖坑,四壁鑿洞”這種建筑形式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氣候原因也是形成地坑院的有利條件。豫西地區的氣候條件屬于半干旱性氣候,這里十年九旱,降雨量偏少,很少有大暴雨,即使偶遇洪澇,由于平塬三面都是溝壑,雨水出路通暢,一般不會殃及天井院落,這樣有利于保持當地土壤的干燥和堅固,使窯洞建筑經久耐用。同時,一年四季溫差較大,更能體現窯洞“穴居”冬暖夏涼的優勢。此外,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黃河流域是中國政治文化的中心和經濟重心,但生活在黃河中游大范圍黃土臺塬上的先民卻一直相當貧困。地坑院結構簡單,所用建材少,建筑成本低,只需要自家的勞力于農閑之時揮镢刨挖,便能在一年半載中建成一座窯院。這是地坑院得以存在和發展的主要原因。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居住條件也正逐步發生巨大變革。人們逐漸從地下走向地上,地坑院正被一座座磚瓦房所替代,尤其是年輕人更把地坑院看作是貧窮的體現,如今極少再有人建造地坑院了。而原有的地坑院由于前期的不重視、不利用而逐漸廢棄。讓人感到欣慰的是,近年來地坑院的搶救與保護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

    首先,地坑院的保護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按照“保護與開發并重原則、文化生態經濟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資源特色原則、協調統一原則”等五項原則,不斷加強保護力度。目前,河南省政府把地坑院民俗和地坑院營造技藝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省文物局也把陜縣的地坑院落群作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撥出專款加以維修保護;2007年4月中國民協命名陜縣為“地坑窯院文化之鄉”。同時,陜縣政府十分重視地坑院的保護利用,聘請了國內著名院校對廟上村的地坑院保護作了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并投入60余萬元用于地坑院搶救保護工程,建成了廟上“天井窯院”度假村,做到了搶救保護與開發并重,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游客,也不斷到地坑院來參觀游覽,促進了當地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和農民的持續增收。

    其次,在政府加大保護力度的影響下,一些農戶也逐漸認識到地坑院的獨特價值,紛紛采取措施,對自己的老院子加以維修改造,使其不再垮塌損毀。個別的甚至投入十幾萬元,全部用磚加固,并建有帶抽水馬桶的衛生間和通風設備,集傳統民居和現代建筑于一體,使土得掉渣的地坑院面貌煥然一新,成了新農村建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最后,宣傳地坑院的書籍資料以及圖片視頻影像也逐漸出版發行,使地坑院這一獨特的民居形式不斷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從而吸引更多專家學者投入到研究地坑院的行列中來,吸引更多的游客來地坑院游覽賞玩。當地政府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搶救與保護,不少著名學者、民俗專家等也都在積極獻計獻策。著名文物專家羅哲文先生在看過廟上地坑院有關材料后曾表示,地坑院不但應該受到省級和國家級別的文物保護,甚至可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2008年,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記者李林濤、閆征在我市駐留半月時間,對猴鼓、剪紙、面塑、皮影、地坑院等分別制作了多個專題。湖南衛視名牌欄目“晚間”記者薄漢斌、謝小云2008年2月28日至3月1日對陜縣地坑院民俗作了專題報道。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李華偉,河南大學碩士研究生王林、焦曉君,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許多等,分別將地坑院建筑、民俗信仰研究,東西常罵社火、剪紙等確定為研究生畢業論文,并在2009年春節、元宵節期間進行了實地考察。(原標題:豫西地坑院傳奇)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根在中原(2010-10-1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