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制假區洛陽煙澗村:假貨翻模上銹真品(3)
2013/12/7 15:55:3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煙澗造”不再是秘密
煙澗村人習以為常的是,他們在電視里一眼就能辨出“煙澗造”,還能判斷是誰家的貨
“很多人先是打工,學段時間就自己做。”村民周普照說。
周普照之前是個買賣牲口的中間人。他說上世紀90年代末,仿古品生意太熱了,村里仿古作坊訂單不斷增多,家庭作坊全家動員也忙不過來,便邀請親戚和鄰居幫忙。
在幫忙打工時,周普照掌握了做青銅器的本領。雖說有20余道工序,不過周覺得學起來并不難。
閉門造銅器由此發展到規模化。
新入行的年輕人敢干,小物件做著不賺錢就做大件。從三五斤的青銅器,變成幾千斤的大家伙。
至于模型,很少人看到過真古董,幾乎全是按照畫冊上的圖片翻模。反復試驗,毀了再做。也有人則干脆跑到潘家園市場,偷偷買個成品,回家翻模。
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青銅器作坊變成幾十家,“產業化”形成,村里出現了專門賣石蠟、漆料的,甚至模型都有了專門供貨商。
方智科也在這個時期加入了青銅器燒制的行列。他是煙澗村現任村支書。
一個人每年能賺兩三萬元。多數家庭能年賺三五萬,少數作坊能賺幾十萬。
文物所和派出所的人,不再經常進村。青銅器制造已經不是秘密了。
批發商也不再偷偷摸摸。最初的買家從洛陽本地來,后來有來自北京、上海的,直至全國各地都有人慕名而來。
一名臨街店女子見到,一名北京客戶平均一星期進一次貨,一次幾百件。拉到北京的潘家園市場,一兩百的東西賣到上千元甚至更多。
方智科說,村里最多時曾有300多家青銅器作坊,能做出1000余種仿古青銅器。
每家的手藝有不同,產品都存在差異。煙澗村人習以為常的是,他們在電視里一眼就能辨出“煙澗造”。
方明偉的妻子焦利勤,不時會看電視里的鑒寶欄目。收藏者捧著幾萬元買來的青銅器視如至寶,專家瞄了一眼,給出答案:“這是洛陽伊川縣煙澗村生產的。”
焦利勤則邊看電視邊和家人分析,“這是咱村誰誰誰家的貨”。
她也會為上當的買主惋惜。她說服自己的理由是,他們做的是仿品,賣的是工藝品的價錢。至于客商是否拿青銅器騙人,不在他們的掌握中。
“有多少賣多少”
仿古青銅器最熱銷的時候,一度斷貨,燒出一窯青銅器,幾十件很快被買空
煙澗村的二次“技術革命”,發生在本世紀初。
技術的核心,是電解上銹。劉太敏說,他得知安徽人用電解上銹,他自己鉆研成功。
村里其他的作坊,是花錢買這項技術。那個時期,有人專門進村售賣秘方。秘方的核心,是電解時放入的藥物配方。
村民方明偉家的秘方是花了一兩萬元買的。方培全的秘方,花了一萬多,從平頂山購進。
當年的“科研小組”成員路治群,也花了幾萬元買了兩個新的秘方。
“每家和每家的秘方不一樣,做出來的銹也不一樣。”焦利勤說,這些秘方來自山西、安徽、平頂山等多個地方。
一名洛陽收藏人士稱,山西、安徽的青銅器仿真水平目前已超出煙澗村,可以假亂真。很多買假賣真的人,轉向了上述兩地。
村民們說,不論仿古工廠雇了多少工人,制作流程外人可任由參觀,但秘方是“老板一個人下”。
村里人平時串門、玩耍、聚會聊天,誰也不會提自家秘方,外人也不會問。
市場上每一次經濟波動、古董冷熱,都催動著煙澗村的銷售業績。
方明偉看了《三國演義》,很快模仿出一個方鼎。《倚天屠龍記》熱播沒多久,他的店里又添了屠龍刀。
劉太敏記得,煙澗村最火爆的生意是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有多少賣多少”。最紅火的時候,他一天的流水能達到幾萬元。
這次熱銷一度出現斷貨,燒出一窯青銅器,幾十件很快被買空。“客戶從客戶手里買貨。”
當年出口馬來西亞的仿古青銅器很受歡迎,一批批貨船出海,幾百元的青銅搖身上萬元甚至十幾萬、幾十萬。劉太敏說,洛陽本地的古玩市場上,很多來此旅游的外國人,也出手闊綽,購買力很強。
此時期,來自北京、上海還是廣州的客戶,不再每次進貨都要登門,一個電話過來,按照對方要求或圖紙做,有人專門在村里入戶收貨,再打包寄送。
改變的村莊
在煙澗村,二層小樓早不是新鮮事物。村里百余作坊主買了轎車
十余年間,煙澗村中心街兩側建起了20余家仿古青銅器的門店。村里二層小樓不再是稀罕物。村廣場上,每晚都有幾十名婦女跳現代舞。
村里有人2005年前后到北京潘家園開店,假貨真賣,據說也賺得百萬身家。
也是2005年前后,煙澗村頻頻出現在電視和報端。“青銅器之村”名聲大造。媒體報道顯示,煙澗村專業加工戶300多家,從業人員近2000人,年產值逾人民幣9000萬元。
如今,煙澗村有人專門在外地講課,傳授青銅器仿造“秘方”。
還有件事讓村里人驕傲。上海世博會時,有政府部門出錢仿制司母戊大方鼎參會展覽。但流經幾個地方加工,上銹還是煙澗村的高手完成。
村民方明偉注冊了公司,店里雇了三五個工人。從摩托車起步,現在他開上了小轎車。在煙澗村,約百余戶作坊主都買了轎車。
村里也出現了新的營銷模式。
27歲的周進強,會把他的作品上傳到QQ空間,有客戶相中他的手藝,便會打電話下單。
周進強初中沒畢業就進了這一行,一做12年,很少出門。娶妻生子,家里翻蓋了新房。
他不想將產品送進臨街店賣,他說要押上一批貨,資金就周轉不靈了。他賣了舊貨,再做新貨。
方明偉請人做了網頁,但他并不懂如何維護。每年干掏幾千元管理費,客戶沒帶來幾個。他說倒是那些中介網站讓他贏得不少生意。但批發價被壓得很低。他認為中介網站賺錢比他還多。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新京報 時間:2012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