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縣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有著悠久的民間燈舞燈謎歷史,為保護和傳承民間藝術瑰寶,該縣加強民間歷史文化的挖掘、整理、保護和傳承,創新與發展,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云彩燈異彩綻放。
南召召云陽鎮大關村社區,云彩燈民間燈舞表演的演員們,在第六代傳承人張軒的指導下,舞的酣暢、舞的開心,傳承人教的仔細,演員們學得認真。
云彩燈民間燈舞表演者王麗高興的說:“我自參加這個云彩燈(表演)已經三年多了,在閑暇日時間,我們經常聚集在一起,參加排練,聽到動聽的樂曲,感到心里風場高興”
云彩燈是云陽鎮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族民間舞蹈,是全國唯一的一項民間舞蹈云彩燈,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云彩燈表現了云彩的悠然游行、幻化出人們想象中的機警靈活的龍的摸樣,久旱之時,行云施雨,雨后天晴,顯示人們對豐收的喜悅心情。
云彩燈舞第六代傳承人張軒告訴記者:“云彩燈是我們祖先流傳下來的民間藝術,歷史悠久三百年,云彩燈從道具、曲譜、演出形式與眾不同,可以說在全國民間藝術中,也可以說是一花獨放,歷年來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和贊賞”。
云彩燈的特點是看燈不看人,所以云彩燈的表演主要選在夜晚,到了晚上,人們舞動著手中的燈,隨著音樂轉換,燈盞起落,幻化出千姿百態的花朵祥云和豐富的對字圖案。如“五谷豐登”、“天下太平”、“振興中華”等。
云彩燈在建國以后,1955年2月份,代表中南局民間藝術進京演出,演出后受到周總理高度贊賞,并為云彩燈提了詞,題詞是“朵云、片云、五彩云,云后雨,雨后云,象征著大自然的豐收”,為傳承和保護好,云彩燈民間舞蹈,該縣組織村民利用業余時間白天排練晚上走燈。在云陽鎮的文化廣場,在云陽鎮的大關村、山頭村的村部院內,或八人一組,或十六人對舞,老師教的耐心,村民學的樂此不疲。
云彩燈最早用桐木條作框,框子像云朵,外面糊白紙,里面裝蠟燭。為確保這些民間歷史文化不流失,更好的傳承和發展,該縣組織大量的文化藝術骨干,對民間歷史文化進行挖掘和整理,并幾經創新,云彩燈從音樂形式到舞蹈組成圖案及對字日益豐富,演出陣容也逐漸壯大。從走街串巷,到聲光控的舞臺演出,都受到人們的喜愛和歡迎。2009年已成功申報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積極籌備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云彩燈像一朵充滿魅力的藝術奇葩愈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綻放著無限光彩。作者:李大慶、凌欣 (原標題:南召:非物質文化遺產云彩燈異彩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