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之鄉(xiāng)
條條延壽路
人人都想走
哪兒有不落的旭日
什么是長壽的緣由?
少女美妙的歌聲伴著清脆的鳥鳴從梨園深處傳來,讓我們心頭為之一振,只見車外路旁滿是鮮花綠葉,花香芬芳,歌聲悠揚,頓時倦意全無。同行的河南省寧陵縣副縣長史繼明說,寧陵不僅是長壽之鄉(xiāng),也是歌舞之鄉(xiāng),上古時期,中華人文始祖葛天氏在這里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歌舞葛天氏之樂。
我們趕到寧陵縣城西北7公里外的石橋鄉(xiāng)葛伯屯葛天文化遺址探訪,遠遠便見一通石碑立于楊樹林中,嫩綠的樹葉與遺址石碑相映成輝,更襯托出一種幽靜古遠的意境。遙想六七千年前,一支活動在山東半島原始社會母系氏族繁榮階段的居民從東向西,沿河流“逐水草而居”來到了豫東商丘寧陵一帶,只見遍地葛藤,葛花燦爛。他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葛的葉、花、根不但可以吃,還可以結(jié)繩織布,退燒治病,于是以葛為榮,將葛作為地名。遠古葛地天氣多雨,河道壅塞,洪水泛濫,人們情緒憂郁,身體也逐漸衰弱,于是部落首領(lǐng)葛天氏創(chuàng)造健身的歌舞供大家唱跳,讓人們活動筋骨,利達關(guān)節(jié),排除潮濕陰沉之氣,使人們恢復(fù)了健康。這部起源于勞動的音樂是養(yǎng)生之樂,也是和諧之樂。他舞以達歡,教化民眾,制造了社會和諧。
由葛天氏開啟的文明之源,不僅把荒原澆灌成良田,也構(gòu)建了最原始的和諧社會。時人淳樸善良、崇尚自然、沒有壓迫、沒有斗爭,人們豐衣足食,生活安樂,被古人稱為“理想中的自然、淳樸之世”;《辭源》謂之“其治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晉朝《陶淵明集 五柳先生傳》中寫道:“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把自己比做“無懷氏、葛天氏”,暗喻自己不追逐功名利祿,追求恬靜自然的淳樸生活;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曾把自己稱為“葛天氏之民”;元朝的沈禧《竹窗詞 阮郎歸山寺樵歌》有“忘世慮,斷塵緣,逍遙傲葛天”的詞句。
在寧陵,戲曲、嗩吶、秧歌、盤鼓、肘歌,人們耳熟能詳。到了鄉(xiāng)野小鎮(zhèn),時不時的可以看到人們扎堆扭秧歌,哼著豫東調(diào),或是敲上一陣震天的盤鼓。“黑臉王”李斯忠、山東快書一代宗師高遠鈞的老家就在寧陵;寧陵的民間嗩吶在歐洲演奏曾經(jīng)引起轟動。
葛天文化傳承和發(fā)展,使眾多寧陵人能歌善舞,“常常村頭看大戲,村民嘴里哼小曲”,長年生活在幸福愉悅之中。
忠義之鄉(xiāng)
寧陵縣城最繁華的街道當(dāng)數(shù)東西大街信陵路了。公元前276年,戰(zhàn)國四公子之首信陵君被封于此,他禮賢下士,竊符救趙的義舉已載入中學(xué)語文課本。他仁義、忠厚、愛國,為世人欽佩。漢劉邦少時,也“數(shù)聞公子賢”,當(dāng)皇帝后,常祭祀信陵君。公元前243年信陵君去世,魏咎被封地于此。由于信陵原名寧,于是改信陵地名為寧陵。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引眾兵直逼魏都。大臣勸寧陵君魏咎棄城逃到楚國,魏咎淚流滿面,搖頭嘆道:“不可為我一人而使萬民遭難!”他親寫降書,求秦軍以己自焚獻城為條件不屠殺全城百姓。章邯為其舍身救民的義節(jié)感動,遂同意。魏咎馬上獻糧、獻城后登上城頭自焚。萬民觀望,皆凄然淚下……
聽人說,信陵路中間點,寧陵老十字街最高處下面,便是魏咎的墳?zāi)埂Uf來也怪,洪水歷次泛濫,卻從不淹這里。人民為紀念寧陵君魏咎,兩千年來,寧陵縣號不改。
189年12月,曹操在寧陵已吾城舉“忠義”大旗起兵討伐董卓,拉開三國爭霸序幕。地方長官、陳留郡太守張邈,曹操義父寧陵棘姓官紳和寧陵的老百姓全力支持曹操,為曹操提供了堅實的根據(jù)地。史載,曹操發(fā)跡的五千士兵,多數(shù)來于寧陵,三國猛將典韋就是寧陵縣己吾城人,他舍生取義,三救曹操,忠誠狹義感人至深。曹操多次痛哭流涕地向眾人說:“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
朝代在變,而忠義思想?yún)s在寧陵傳承。唐安史之亂,寧陵守臣張巡主動接過上司在睢陽的防務(wù),一年多苦戰(zhàn)400多次,城里樹皮,老鼠被吃光之后,他殺了妻子讓士兵吃,最終達到了守一城而捍天下的目的,被俘后受盡折磨慷慨就義。
戰(zhàn)爭殘酷。1941年春,比睢陽大戰(zhàn)更殘忍的一幕在商丘日本憲兵司令部重演。一位年輕人被裝入麻袋摔打,用狼狗咬、電椅燙、火棍燎……酷刑用盡,年輕人沒有屈服。他就是中共寧陵縣第一任縣委書記賈兼善。數(shù)日后,日本人為他布置了一個漂亮房間,捧上兩盤金條,派美女陪伴,許諾高官厚祿;他沒有出賣戰(zhàn)友,交出地下黨名單,后被狼狗活活咬死。
寧陵,英雄輩出。近20年來,王長林、張環(huán)禮、王玉華、王利申,四位普通農(nóng)民的孩子,當(dāng)看到別人的生命出現(xiàn)危險時,無不撲上前去,甚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們穿越繁華的信陵路,看到了范仲淹寧陵家宅范莊遺址。歲月的滄桑早已淡化了這里的繁華,對證史書,這蛛絲馬跡卻變得更加清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公名句在心中蕩漾。
不遠處,張環(huán)禮的塑像掩映在楊樹叢中,陽光明媚,輕風(fēng)吹來,樹葉嘩嘩作響,像是英雄自語。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死了,是為了讓別人更好的活著。忠厚仗義已植入寧陵人的血脈,代代相傳。這里人樂善好施,相信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就變成美好的人間。我們忽然悟到,好人好報,仁者壽才是養(yǎng)生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