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鄉為何壽星多(2)
2013/12/10 11:06:2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森林之鄉
寧陵的鄉間小道,蜿蜒幽深,大樹枝葉相連,遮天蔽日,車行其中,像鉆遂洞,時時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該縣民政局局長郭磊說,有木才有村。你看,村莊全藏在樹林里。寧陵森林覆蓋率達到24。3%,超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倍多。
在寧陵縣石橋鄉萬莊林場,我們看到一個黑色的墓碑在陽光的照射下分外醒目。墓碑正面上書潘從正之墓,落款是中共寧陵縣委、縣政府。上側有三行小字:“潘從正是位普通的貧苦農民,自幼熱愛植樹。他不屈不撓,造林不止的精神,贏得許多榮譽,是全國著名林業勞模。國家林業部羅玉川部長接見過他,新華社社長穆青從1965年至1986年四次采訪并看望他。《人民日報》、《河南日報》等新聞單位多次報道過他的事跡。”
我們默誦著穆青為潘從正寫的碑文:“人們將永遠懷念他。你看,那高大的樹干,是他堅實的身影;雪白的梨花,是他高潔的靈魂;綠色的風濤,是他爽朗的笑聲;郁郁蔥蔥的林帶,是他生命長青的豐碑……他默默奉獻的一生,是我國一代農民的風范。他為國家為人民綴網勞蛛的精神將永遠激勵后人。歷史將證明,他比我們更年輕”。
我們看到,林場周圍全是樹,大樹伸向高空,白臘條桿和梨樹在中間,像一道道籬笆守衛在麥地四周。這種防沙林、農作物和經濟林相間種植格局,即保護環境,又發展生產。據寧陵縣副縣長洪峰介紹,該縣是全國優質酥梨基地縣,面積達24萬畝。白臘條桿達20多萬畝,這是豫東特有的風景,素有“小森林”之稱,2006年8月被國家質檢總局定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行走在寧陵,滿眼的蒼翠欲滴讓我們震撼,看著生機勃勃的莊稼樹木,想起《寧陵通史》記載,該地邏崗曾是古沙隨國,可人定勝天,再也找不到黃沙的影子。
養生之鄉
談起寧陵近日在首屆中國健康城市發展論壇上被授予中國長壽之鄉稱號,該縣縣長李東升一臉自豪,他高興地說,這是寧陵最好的榮譽之一,讓人民幸福長壽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載體,也是我們的工作目標。寧陵是全國老齡工作先進縣,縣里成立了長壽文化研究會,黨委、政府出臺政策保環境、保民生、保和諧、促發展。目前全縣60萬人口擁有百歲老人56位,人口平均壽命達到75.231歲,超出全國平均水平3.231歲。
寧陵人熱情好客,自我感覺很幸福,有“花天酒地”之說。意思是,在梨花叢中,賞葛天樂舞,喝張弓美酒,住長壽之地。還有幾位百歲老人宣稱他們“常吃唐僧肉,怎么能不長壽?”原來,這里年均氣溫14.4度,濕度74.1%,加上樹木多,盛產金蟬。《西游記》里說唐僧是金蟬子化身,吃了唐僧肉可長生不老。雖是戲言,但他們相信長壽,才會長壽。金蟬的確低熱量、低脂肪、高營養。寧陵花生種植達20多萬畝,花生被稱為“植物肉”,也是寧陵人重要的油料。酥梨潤肺抗癌,該縣肺病發病率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我們沿信陵路從縣城一直向西走10公里,到了陽驛鄉胡大莊胡郭氏老太太家,她正興致勃勃地洗衣服。問她累不累,她呵呵一笑,竟然說,“吃苦是消苦,享福是消福,不干活才累!”105歲的老人竟然是這么的自然、樸實和深遂。她與小兒子一家住在一起,也不太富裕,吃的全是自己種的,住的也沒空調暖氣,她完全與大自然融在一起,身體卻十分硬朗。
該鄉另一位百歲老人鄭秋棠家,院內雜草叢生,他獨自居住低矮簡陋的房子,四處透風,唯一的擺設就是最原始的獨輪車。他說為了省柴禾,常喝涼生水,他沒有兒子。侄媳婦、嫁出去的女兒時常去照看一下,他知足、樂觀,在陽驛這條2000年的古驛道上推了一輩子的獨輪車。
但這些百歲老人的內心是安祥平靜的。《老老恒言?燕居》說養靜是攝生首務。寧陵古稱寧邑,稱寧陵的原始意義是人民渴望安寧。如今的寧陵環境安靜,人民的內心也無比的安靜。
你聽,那歌聲透著人性的慈祥,那是寧陵人呂坤1000多年前寫的。
以虛養心,以德養身
以善養人,以仁養天下萬物
以道養下下萬世
歌聲借助音響的伴奏更顯悅耳,回望夕陽下的寧陵,花海香都,一片和諧,忽然感到不是長壽之旅,倒是文化之旅,不是文化之旅,倒是勵志做人之旅。春風、艷陽、綠樹、鮮花,一如寧陵人忠義的氣節,萬古長存。(原標題:樂鄉為何壽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