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相關(guān)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guān)信息

光山賦

2013/12/10 15:59:10 點擊數(shù): 【字體:


    光山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北臨淮河,南依大別山,為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帶。光山夏屬揚州之域。周為弦子封國。春秋為曾國遷地。戰(zhàn)國屬楚。秦屬九江郡。漢設(shè)西陽、車犬  二縣。魏晉屬弋陽郡,更車犬  為建寧。南北朝間置茹由、樂安、光城三縣,并于光城置光州,于縣南白沙關(guān)置沙州。隋更光城為光山,并茹由于樂安,更光州先后為光陽郡、弋陽郡。唐初復弋陽郡為光州仍治光山,柝樂安置宋安,于宋安置谷州,旋廢谷州,并宋安于樂安,繼徒光州于定域(今潢川),天寶間更樂安為仙居縣,高宗時并仙居于光山。宋金時曾一度改光山為期思縣,一度徒縣治于縣南部天臺山。元、明兩代光山縣治未有更易。清雍正間升光州為直隸州,光山為光州首邑。民國時期以光山為三等縣。1929年8月,建立光山蘇維埃政府。而作為一個行政區(qū)始于1949年5月26日。光山縣今轄10鄉(xiāng)、7鎮(zhèn)、2個街道辦事處、2個管理區(qū),總面積1835平方公里,人口80萬。
 
    光山,以山名也。水因山靈,山依水興,山水相融,古弦之都也。北瀕淮涘,南襟湘漢;西藉靈山慧光,東沐淮揚紫氣。承豫楚風骨,人杰地靈;攬南北精萃,百物殷阜。憶往昔,南控五關(guān)天設(shè)之險界南北;看今朝,六路1越境商賈云集競風流。

    光山俊逸,集于山水之間也。登王母觀遠眺,蒼翠欲滴,疑為黃山松海,高崖懸素,恐似銀河掛流;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漢武帝親令置觀,抱樸子2隱此煉丹;環(huán)顧四周,美景盡收,畦畦綠茶如畫,樹樹果實飄香。于官渡放歌,玉帶緩流,沙鷗頻頻飛翔,漿動魚躍,野鴨時隱時現(xiàn);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云騰致雨喚鱗潛,泊留棹聲在清空;穿今越古,三臺八景3更風情,曉風拂月,官渡清波4入畫來。尋尋覓覓,賽山樵唱5今尚在?“玉蓮”6筑巢引鳳來;微風過處,牢山7傳說竊絲語,天上粟子賜仙鄉(xiāng);一潭碧綠,二龍戲珠8成大壩,神仙飲水喜在龐;島嶼亭閣,五岳湖里好風光,魚肥蝦壯游人忙;山清水秀,稻花飄香,何以如此多嬌?北國的江南,江南的北方。

    光山秀慧,淵源文化之璀璨。溯四千余年,新石器遺物星羅棋布,發(fā)古老文明之濫觴;春秋墓9、戰(zhàn)國墓10,首現(xiàn)文物,證豫楚文化之融溶。遙想慧思結(jié)庵,可曾遇“三蘇11”而住?談笑間,立天臺宗佛教之祖庭;道岸授戒,鑒真12東渡扶桑,雖九死而猶未悔,致佛教文化而遠揚;蘇軾小住“吾家山13”,草堂14讀書,尋心靈家園之慰藉。永濟橋15畔,商旅匆忙,實楚豫相銜之通衢;紫水塔16旁,河水湯湯,顯紫水弦山之輝煌。抱樸子圣論,修身之絕唱,堪道家之經(jīng)典;司馬光砸缸,智慧救友,得世人之盛贊;狀元龔友福,首屈一指,屬府縣之驕傲;帝師胡滄曉,苦心讀書,著《周易函書》,點撥世事迷津。鴻門儒學,江山代有人才出,何以人杰地靈?世人盡嘆吾鄉(xiāng)風水靈光。

    光山,夫大別山之根據(jù)地兮,豐碑以林立;擎紅色革命之大纛兮,展英雄之慨氣。椿樹店、斛山寨,血旅跫音未絕,英雄浩氣長存;紀念碑17、舊址群18,故壘雄風依舊,壯士血染青山;“中原突圍”,揭解放戰(zhàn)爭之序幕;“王大灣會議”,促中國革命大轉(zhuǎn)折!將士們精忠報國,鄧穎超風范長存;烽火歲月里,留下革命家足跡;硝煙炮火中,走出共和國將軍。十萬兒女戰(zhàn)沙場,嘔心瀝血鑄豐碑。

    光山,得依山帶水之靈氣,始終卓爾不群,今更玉樹臨風。其在農(nóng)也, 全國油料百強縣、中國茶葉之鄉(xiāng)、信陽毛尖的主產(chǎn)區(qū)……遍地皆掛桂冠;“光山麻鴨”、“光山青蝦”,原產(chǎn)地標記通過認證;茶葉板粟粉條花卉名播遐邇。其在商也,地處南北通衢之樞紐,商賈云集。集散茶葉東西南北中,小商品批發(fā)遠近聞名;“光山羽絨”,走遍神州大地,譜寫商貿(mào)通天之神話。其在工也,天瑞水泥、藍天化工、白鯊針布、藍天茶業(yè),知名品牌舞龍頭;三元灶具、辰龍茶葉,新興產(chǎn)業(yè)見曙光。其旅游也,衛(wèi)生城、園林城、文明城、優(yōu)秀旅游城、生態(tài)示范城……滿城錦上添花;體育中心、文化中心,盡顯文化繁榮;紅色游、生態(tài)游,令人樂而忘返;環(huán)城處處繁花,蜂蝶吟唱共舞;鄉(xiāng)村比比皆林,百鳥翔集和鳴。其文化也,中南海里上演花鼓戲,民間藝術(shù)之鄉(xiāng)19;“淮南茶,光州20上。”茶文化源遠流長。看今日光山,社會進步,百業(yè)俱興,宜居宜樂,政通人和。

    噫吁嘻!光山,浮光之山,福地洞天;智慧之光,魅力輝煌!】

    注釋:

    1.六路:京九、寧西鐵路,滬陜、大廣高速,312、107國道等六條道路縱橫穿境,交通便利。
    2.抱樸子:名葛洪(284-364),字稚川,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人,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yī)藥學家,曾為樂安(今光山)令。
    3.三臺八景:三臺指臥龍臺、戲珠臺、釣魚臺,八景指官渡清波、北臺薰風、賽山樵唱、沙窩夕照、五馬秋云、三山夜月、郎畈春耕、淮瀆千帆。
    4.官渡清波:光山三臺八景之一。
    5.賽山樵唱:光山三臺八景之一。
    6.“玉蓮”: 指“賽山玉蓮”茶,光山的品牌茶葉。
    7.牢山:系光山殷棚鄉(xiāng)境內(nèi)一座高山,牢山頂峰西側(cè)有楚長城遺址,相傳為戰(zhàn)國時楚、弦兩國之間的軍事要塞屏障,尚有高2米多、長20余米的一段城墻殘留,有烽火臺舊址,墻體由石條、石塊堆砌而成。牢山西南角的一片竹林中有大覺寺遺址,寺碑、寺井尚在,殘留有一面南墻,石馬槽、石柱礎(chǔ)、條石散落在竹林間。從遺址規(guī)模上看曾是一座大寺院,相傳時有僧人100多人。
    8.二龍戲珠: 指龍山湖風景區(qū),位于縣城西南7公里的潢河龍山處。湖壩筑于兩座山頭之間,因壩頭有座南龍山,壩中間有座珠山,壩北邊有座北龍山,人稱為“二龍戲珠”,龍山湖由此而來。
    9.春秋墓:指春秋早期黃君孟夫婦墓和黃季佗父墓,位于光山城郊寶相寺、天鵝墩一帶,兩墓僅距165米。黃國是周代嬴姓國,是周王朝分封在豫南地區(qū)的諸候國中實力較雄厚,軍力較強的國家,年代極為接近,都屬于春秋早期晚段。
    10.戰(zhàn)國墓:指黃大山戰(zhàn)國墓群,位于光山縣城北縣磚瓦廠內(nèi)黃大山的陽坡上,屬戰(zhàn)國時期墓地。18座墓的隨葬器物,除一件殘破玉器、一件銅匕首、兩件鐵器和部分彩繪木漆器殘件外,全部是陶器。陶色有灰陶、紅陶。器型有鼎、壺、豆、杯、盞、盤、和高足罐等。器物多是素面,制作精細,造形美觀,帶有明顯的楚文化特點,是研究大別山區(qū)中原文化與楚文化融匯的實物資料。
    11.三蘇:蘇軾《游凈居寺詩并敘》曰:寺在光山南四十里,大蘇山之南,小蘇山之北。寺僧為余言:“齊天保中,僧慧思過此,見父老,問其姓,曰蘇氏。又得二山名,乃嘆曰:吾師告我,遇三蘇則住。遂留結(jié)庵,而父老竟無有,蓋山神也。”
    12.鑒真:鑒真年幼出家,好學上進,道岸大師為年僅18歲的鑒真授戒。后來又是道岸大師引薦他游學洛陽、長安,遍訪高僧名寺。
    13.吾家山:指千年古剎凈居寺所在的山,名叫“大蘇山”。
    14.草堂:指東坡讀書堂,凈居寺的著名景點。
    15.永濟橋:又名萬金橋,是河南省最長的古代石拱橋。位于光山縣城南25公里的潑陂河鎮(zhèn)街北頭,呈南北向橫跨于潑陂河上,連接潑陂河南北兩街。該橋始建于明代,為典型的聯(lián)拱石橋,全部由雕鑿過的花崗石條構(gòu)成,建筑結(jié)構(gòu)嚴謹,其建筑風格具有典型的南方建筑特點。
    16.紫水塔:坐落在光山縣城東門外,因瀕臨紫水河而得名。塔始建于明代,為典型的樓閣式磚塔,塔基由花崗石砌成,塔身由灰磚砌成。既有南塔的清秀挺拔,也有北塔的莊重勁秀。它是古老光山的一個重要標志。
    17.紀念碑:指鄂豫皖蘇區(qū)革命英雄紀念碑、殷區(qū)起義紀念碑、五虎岔羊革命烈士紀念碑等。
    18.舊址群:指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徐畈革命舊址群、白雀園革命舊址群等。
    19.民間藝術(shù)之鄉(xiāng):光山縣文殊鄉(xiāng)被命名為“河南省民間藝術(shù)之鄉(xiāng)”。因獨具地方特色的光山花鼓戲藝術(shù)而命名。光山花鼓戲是具有土色土香的地方劇種,集豫、鄂、皖邊區(qū)的民間小調(diào)、山歌、花會、舞蹈的精華于一體。
    20.光州:今河南潢川、光山、商城等地。作者:一枝竹管  (原標題:光山賦)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2010年12月15日
0
相關(guān)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迷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