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項城官會民間文化藝術節 民藝展奇葩
2013/12/16 11:16:5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寒冷冬季蕩春風
嗩吶聲聲,吹奏著新農村的祥和;鑼鼓陣陣,高唱著傳統文化的贊歌。
2006年12月1日,豫東平原在數日的陰雨連綿之后,天空格外地晴朗。雖說時令已是冬季,曠野里卻蕩漾著融融春意。首屆項城官會民間文化藝術節在這一天拉開了序幕。
上午九時許,和煦的陽光撩開了薄薄的霧紗,官會鎮文化廣場上彩旗飄飄,彩球高懸,呈現出一派歡樂的節日景象:廣場上的駿馬雕塑,呈凌空欲飛氣勢,體現著官會人民奮發向上的精神。好客的官會人迎來了八方賓客和遠在他鄉的官會游子。廣場周圍的大路上和田野里人頭攢動,相識和不相識的人都在互致問好。一支支學生軍樂隊、民間嗩吶隊、腰鼓隊、秧歌隊在緊張地作著演出前的準備,鑼鼓聲、笑語聲融成一片,人們在深切地感受著濃厚的鄉土氣息與傳統文化的風采。
官會是一個古老的鄉鎮。明清時期,官會鎮名為“荒蕪店”,“有女不嫁荒蕪坡,莊稼少,槐草多,曬黃頭發漚爛腳,一年到頭沒吃喝”,就是這里的貧窮寫照。傳說,清乾隆皇帝一次南巡路過此地,這首凄慘的民謠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決意停留下來訪查究竟。不料,皇帝駕臨的消息迅速傳播開來,周邊各府縣地方官員趕緊會聚此地,“荒蕪店”的百姓也自發地組織了嗩吶、響鑼等民間文藝節目,迎接圣駕。乾隆走后,匯聚此地的官員為避天子忌諱,就將“荒蕪店”改名為“官會”。
官會又是一個民風淳厚,名人輩出的一方寶地。清雍正年間進士王子猷,光緒年間女詩人高梅閣,翰林大學士高釗中,近代歷史上的西北軍名將李鳴鐘都出生在這里。官會鎮境內還有紀念包公放糧的“包公祠”,遠近聞名的“進士橋”、“幫糧集”、“南大寺”等眾多的歷史人文景點。
官會的民間文化傳統更是源遠流長。戲曲、嗩吶、響鑼等民間藝術早在北宋時期就遠近聞名。如今“官會響鑼”已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官會響鑼基礎上改編的“官會鑼龍”曾獲中國民間藝術最高獎———山花獎,河南省“金鼎獎”等殊榮。官會的戲曲、民樂也是一大亮點。目前,官會鎮農民自發組織的劇團已達16個,嗩吶演出隊20多個。2005年,官會被命名為河南省“文化之鄉”和河南省“文化先進鄉鎮”。
美麗壯觀開幕式
上午十時,周口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穆仁先聲音洪亮地宣布:首屆項城官會民間文化藝術節開幕。頓時,禮炮轟鳴,繽紛的彩花騰空而起。在群眾的歡呼聲中,中國文聯國內聯絡部副處長常祥霖、河南省糧食局紀委書記于前鋒等貴賓和項城市黨政領導步入會場,登上主席臺。河南省副省長徐繼超、西藏自治區文聯主席王守明給官會父老鄉親發來賀電。接著常祥霖、于前鋒等同志先后致賀辭,官會鎮黨委書記楊箴璽致歡迎辭,周口市委常委、項城市委書記李明方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隨后,精彩的文藝節目閃亮登場。
首先演出的是官會民間嗩吶隊的器樂合奏《喜看官會新氣象》,演員們神采飛揚,隊容整齊。那時而歡快優美,時而哀怨綿綿,時而激越高亢,時而舒緩流暢的嗩吶聲、鑼鼓聲,聲聲扣動著人們的心弦,把人們滾滾的思緒拉回了官會鎮滄桑巨變的歷程。
從前的官會鎮,是一個偏僻而又貧窮的地方,是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近年來,官會鎮黨委、政府堅持“工業富鎮、商貿活鎮、文化興鎮”的發展戰略,實現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使官會鎮成了項城東南部最大的物流中轉站和商貿中心。特別是官會鎮獨特的傳統文化資源得到了高效整合,已形成了以鑼龍、嗩吶、戲曲等為主的三大體系,使官會的文明程度和良好形象得到提升,顯示了官會豐厚的文化底蘊,擴大了官會的知名度,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相互促進。事實說明:文化是民族的根,是鄉村的靈魂!
官會鑼龍表演把開幕式推向高潮。那傳神昂揚的龍頭,那金燦燦的銅鑼,配上演員們整齊的服裝,在舞臺上一亮相,便先聲奪人,撼人心魄,接著一面面銅鑼發出雄壯的聲響,余韻空曠悠遠,震撼著大地,那宏大的場面、變幻有序的陣容,更是氣勢磅礴,熱烈奔放,鼓舞人心。接下來,是多姿多彩各有特色的演出:秧歌舞蹈活潑歡快,河南墜子優美動聽,戲曲聯唱字正腔圓,武術表演龍騰虎躍,一個個精美的節目贏來全場觀眾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和喝彩聲,把節日氣氛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
最后,開幕式在《走進新時代》那歡快豪邁的歌舞聲中取得了圓滿成功。
激情廣場在沸騰
開幕式文藝演出剛剛落下帷幕,廣場上又掀起一浪高過一浪的匯演熱潮,來自官會各個村莊的十幾個嗩吶表演團隊一字擺開,各自搭起演出舞臺。陽光下,一色嶄新的樂器和音響設備炫人眼目,十幾家演員一起登臺,各種器樂一起奏響,演員們紛紛亮出絕招,載歌載舞,盡情地展現自己的激情與才藝。整個廣場上嗩吶聲、鑼鼓聲混成一片,讓人分不清各個曲調的名稱。如果把白居易的詩句“未成曲調先有情”改為“未成曲調盡是情”來形容這火爆的演出真是恰如其分。
日已過午,廣場上的人群仍然沉浸在歡樂的海洋里,人們一邊如癡如醉地議論著、品味著官會民間文化的神韻,一邊緩緩地向鎮區的大街上涌去。官會的大街早不是昔日的樣子了:鑼龍大道、迎賓大道、幸福大道和中心街形成了四縱四橫的恢宏氣勢,再加上大道兩邊那筆直挺立的路燈,可真是鳥槍換炮啦!。官會大街上一片熱鬧祥和的景象。一條條鮮紅的橫幅懸掛在街道上空,烘托著節日的氣氛,一街兩行的門市部里展示著令人眼花繚亂的商品。真是城里有的物品,這里都有,城里沒有的東西,這里也有。特別是那些花樣翻新出奇的各色小吃,熱氣蒸騰,香味四溢,令人饞涎。你看那五彩搭配的“官會果子”,可是遠近聞名甲天下的“貢品”哩。據傳,乾隆皇帝曾御筆贊道:“滿漢全席供御宴,難得果品味精鮮。山珍海味空為大,官會糕點佳天下。”至今,官會果子仍然吃香得很哩,老百姓平時送彩禮,年關走親戚,“官會果子”都是必不可少的禮品。逐步富裕起來的農民在充分享受著豐富的物資生活和精神生活帶給他們的幸福和希望。
紅紅火火過大節
12月2日,又是一個晴好的天氣,官會鎮的大街小巷里依然是春潮涌動,喜氣洋洋。文化節的各項活動正在這里依次展開,書法比賽、嗩吶比賽精彩紛呈,吸引著觀賞的人群,令人大飽眼福。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時間:2011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