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探源之五--項城官會響鑼聲震古今
2013/12/16 11:22:1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官會響鑼是項城市官會鎮傳統的民間舞蹈,也是迄今為止在全國發現的唯一一個以鑼為道具的舞蹈。它填補了我國舞蹈文化中缺少鑼舞的空白。2008年,官會響鑼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官會鎮也因此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然而,隨著文化娛樂形式的日漸多樣化,這種民間文藝越來越受到冷落,逐漸淡出舞臺。它的發展正面臨著后繼乏人的困境。眼下,我們該如何拯救這種瀕臨滅絕的“非遺”文化呢?
清朝乾隆年間,官會響鑼作為迎接乾隆皇帝的一種禮儀和百姓的娛樂方式,深受皇帝和百姓的喜愛。
它雖被戴上“非遺”的光環,但如今的它只有在農村的紅白喜事和廟會慶典活動中才能露一回臉。很多老藝人把這種手藝帶進了墳墓,年輕人很少有人去熱衷于它。這種唯一一個以鑼為道具的我國民間文藝就這樣遭到冷落。
未來,還會有多少人愿意參與到這種文藝活動中來?它的明天又將走向哪里?
近日,記者帶著這些疑問來到項城市官會鎮,探訪官會響鑼的淵源及其發展歷程。
響鑼由來
王金亮,官會鎮文化站原站長,官會響鑼第12代傳人,省首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自幼常隨父親參與響鑼表演,1973年參加工作后一直從事該項目的表演及收集、整理工作,1990年組織整理了官會響鑼打擊樂譜,并整理、收藏老藝術家的音像資料,1999年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山花獎”,同年還分獲“國安杯”中華舞龍大賽金獎和“帝豪杯”迎接新世紀華夏百龍大賽金獎。
提及官會響鑼的歷史起源,王金亮向記者講述了一個故事。
據史料記載,官會原名“荒蕪店”,位于今項城市南部,距市區20多公里,當時民謠稱“有女不嫁荒蕪坡,莊稼少,槐草多,曬黃頭發漚爛腳”,形象地概括了此地歷史上“人蹤滅鳥飛絕”的景象。后來,清朝乾隆皇帝南巡私訪途中歇息此地,周邊豫皖官員聞訊紛紛聚此接駕,為了營造聲勢迎接乾隆皇帝的駕臨,當地很有名氣的秀才王子由就把鑼和舞巧妙地結合起來,精心編排了一套大鑼的演奏,組織幾十名打鑼藝人,用響鑼舞來歡迎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對這種迎接方式非常高興,老百姓和官員們也非常支持和認可。從此,官會響鑼就流傳下來。
因為當時百官相聚,“荒蕪店”就改稱為“官會”了。隨后的數百年來,官會響鑼已經發展演變成為一種獨具豫東風情的民間藝術形式,并一直活躍在豫東廣大農村,深受群眾的喜愛。
“其實響鑼的打法很簡單,技巧很容易掌握。”王金亮告訴記者,傳統的官會響鑼打擊樂只有鑼,但打法分為幾種,具有不同的等級差別。7點鑼的節奏4慢3快,為老百姓紅白喜事時所用。9點鑼的節奏6慢3快,為縣級官員所用。依次還有12點鑼、14點鑼、16點鑼和24點鑼。而24點鑼當時就是為迎接皇帝準備的。演員以銅鑼為道具,時而打時而舞,并用鑼組成各種造型,變化微妙,達到似與不似,不似亦似的藝術境界。記者通過查閱資料,看到了根據官會響鑼改編的鑼龍舞。這種舞把鑼作為道具在敲打時舞動,并把民間流傳的龍舞、鬼舞及抬花轎舞巧妙地運用到官會鑼舞中,竟然有“二龍戲珠”、“龍擺尾”、“龍翻滾”、“龍盤柱”、“跳龍門”、“龍穿洞”、“青蛙啃泥”、“天女散花”、“寇準背靴”、“二郎擔山”、“獅子滾繡球”、“張果老倒騎驢”等12套表演龍的套路。每個套路都形象逼真,充滿了濃烈的鄉土氣息,具有獨特的表演程式及演奏技巧。
鼎盛時期
1998年至2008年期間,官會響鑼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從省城到京城都能聽到那震天動地、氣勢恢宏的鑼鼓聲。
1998年,官會響鑼受到文藝工作者的關注。他們多次深入官會搜集、挖掘響鑼資料。當年,為參加河南省第七屆民間音樂舞蹈大賽,我市許多文藝工作者一起,一次又一次地來到官會各個鄉村,搜集響鑼的有關資料,并請來健在的老藝人進行現場表演。經過數月的實地采集和反復琢磨,這些文藝工作者在傳統官會響鑼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改編和創新。在音樂方面抓住了7點鑼這個基本節奏型,采取變奏、音色和音量對比等手法,創編了三段體的打擊樂器,增加了大鼓、鐃、嚓,制作了龍頭、龍尾等道具;在表現形式上也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把鑼作為道具在敲打時舞動,并把民間流傳的龍舞、鬼舞及抬花轎舞巧妙地運用到官會鑼舞中。這不僅展示了民俗風情,還豐富了鑼舞的韻律,增強了藝術感染力。演員少則幾十人,多則100多人。鑼鼓樂聲氣勢恢宏、靈活多變,既能粗敲,又能細打,音量對比鮮明,音響色彩豐富。表演人員在鼓點的變化中時而演奏,時而舞蹈,隊形變化多端,達到了似與不似,不似亦似的藝術境界。因其氣勢雄偉,十分威風,被群眾稱為“鑼龍”。
“改編后的響鑼表演又添加了一面特大的響鑼(直徑1.2米),高懸在“二龍戲珠”的鑼架上,敲一下聲傳數里。”王金亮對改進后的響鑼贊不絕口。
1998年“項城大鑼”參加河南省第七屆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一舉榮獲編導、作曲、表演、輔導4項金獎。1999年7月,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全國中華舞龍大賽,藝人們又在鑼舞的基礎上,改編成“項城鑼龍”。在表演形式上,除了保留原有鑼舞的精彩段落外,又糅合了“二龍戲珠”、“龍擺尾”、“龍翻滾”等12套表演龍的套路。一面面銅鑼好似一片片金光閃閃的龍鱗,氣勢恢宏,活龍活現。在參加當年的河南省預選賽上,“項城鑼龍”一舉奪得此次大賽設的唯一一塊金牌,被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文聯等組委會成員命名為“中原第一龍”。這是官會響鑼第一次在大舞臺上嶄露頭角。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周口日報 時間:2009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