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遙響當年鑼聲 風流迎乾隆

2013/12/16 11:24:50 點擊數: 【字體:


   【緣起】

    官會響鑼是項城市官會鎮傳統的民間舞蹈,也是迄今為止在全國發現的唯一以鑼為道具的舞蹈。

    荒蕪店的遙響

 出周口項城市南行20余公里,就是官會響鑼的所在地官會鎮。暴雨過后,這座小鎮街道布滿泥濘,寥落的趕集人游蕩其間,依稀可見當年的影蹤。“有女不嫁荒蕪坡,莊稼少,槐草多,曬黃頭發漚爛腳,一年到頭沒吃喝。”追溯官會的歷史,這首流傳至今的民謠,或許最能說明問題。明清時代,官會鎮并非叫“官會”,而叫“荒蕪店”,原鎮名透露出的窮困寫照,與民謠所說無差。
  
 而改名為“官會”,則緣于一個傳說:私訪江南的乾隆皇帝,路過陳州府(今淮陽)時,因聽說“荒蕪店”的民謠,便前來探訪,獲悉消息的周邊縣府官員,紛紛來此接駕,而荒蕪店的百姓也紛紛組織嗩吶、響鑼迎接。乾隆走后,匯聚此地的官員為避天子諱,遂將“荒蕪店”更名為“官會”,以紀念乾隆的這次到訪。
  
 在官會鎮文化站站長張勇看來,這個傳說并無史籍可證。而另一個版本則可能“更貼切”:官會地處低洼地帶,又是汾河、曹河、直河三河交匯之處,每年洪災期間,項城、沈丘與安徽臨泉等地均遭水淹,這里后來就成為三地官員匯聚商討治水事務之地,故得官會之名。
  
 傳說固然子虛烏有,但官會響鑼的誕生,卻與這個傳說緊密聯系在一起:傳說乾隆前來時,當地著名的秀才王子由組織了幾十名打鑼藝人,精心編排了一套鑼舞來迎接乾隆,得到了乾隆的認可。官會響鑼也因此流傳下來,并成為豫東一帶民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帶官階的鑼聲

 “官會響鑼有七點鑼、九點鑼、十三點鑼、十六點鑼、二十四點鑼和亂點鑼之分。”官會鎮文化站原站長王金亮說。
  
 王金亮1990年開始收集和整理官會響鑼的打擊樂譜,并錄制老藝術家的音像資料,因此成為官會響鑼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據介紹,目前流行于官會的主要是七點鑼,打擊的節奏為慢3快4,用于百姓的紅白喜事中;而其他的幾種則用于官員出行時的“鳴鑼開道”,不同的等級有著不同的點數規定:9點鑼慢3快6,為縣級官員所用;13點鑼為州、府官員所用;16點鑼為巡撫級官員所用;亂點鑼則為閣老(明清的內閣大學士)、宰相出行時所用;最隆重的則為二十四點鑼了,這是皇帝出行時的專利。
  
 藝人們以鑼為道具,在打擊過程中邊打邊舞,巧妙地穿插進龍舞、鬼舞等舞蹈元素,創造出四五十種打法。
  
 這些打法包括“二郎擔山”、“小綿羊低頭”、“老鱉圍窩”、“天女散花”、“蛤蟆拱泥”、“豬八戒背媳婦”、“火車掛鉤”、“獅子盤更”、“二龍戲珠”、“龍翻滾”、“龍擺尾”、“跳龍門”、“張果老倒騎驢”、“寇準背靴”等。
  
 令人遺憾的是,這四五十種繁雜的打法中,現在能完全打出來的人已經不多了,他們多是些七八十歲的老藝人,雖熟記套路,但體力早已跟不上,其中不少技巧只能成為他們記憶中的名目,再也玩不了了。
  
 而年輕人,會得更少。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東方今報 時間:2010年8月7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