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會藝人的減少急壞了張滿堂,他說:“作為馬街人,我不能眼睜睜看著書會消亡,說書的沒有了,那我可不甘心!如果(書會)在我們這一輩傳不下去了,那我們就是罪人。”
有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到上世紀90年代,馬街書會曾異常輝煌。但在中國全面建設現代化,走向市場經濟的今天,人們漸漸遠離過去那種牧歌式的鄉村戀曲,現代快節奏的生活逐步取代了過去那種悠然自得的田園式生活;電視、歌舞、網絡等多種娛樂形式取代了民間傳統單調的“草根文化”。馬街書會這個保留中國民間最淳樸最純真鄉村情感的書會走過700余年的風雨歷程,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正逐漸面臨很大的沖擊。近幾年來,書會趕會的藝人越來越少。寶豐縣文化部門每年書會的藝人登記信息顯示:1996年到會680攤2025名藝人;2005年僅有82攤,不足500人,且大部分都是魯、寶、郟一帶的藝人,外省藝人已不多見,主要原因是曲藝從藝人員銳減。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就業門路增多,曲藝市場萎縮,不少曲藝藝人改行,演員斷檔,青黃不接。馬街,這個曾經輝煌的民間精神家園,前面的路將怎么走?
保護:官方、民間都在努力
“以前我們都是專業干這個的,從1995年開始,曲藝每況愈下,我們都是要吃飯的,空有熱情不行,我就轉行了。”宋雪琴在今年的馬街書會上說這番話時,她的身份是我市一家旅行社的經理。當天,郟縣麥撈說唱團團長張高偉聯系宋雪琴來串場。盡管已經成功轉行,但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三,宋雪琴還是照常趕赴馬街,亮亮嗓子。在她的心中,因為自己曾是馬街書會上的一個藝人,當然不希望書會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事實上,基于馬街書會的現狀,寶豐縣已在近幾年采取措施保護和發展馬街書會。
在今年的馬街書會上,寶豐縣除了舉行曲藝擂臺賽,吸引各地藝人前來參加書會,還舉行了馬街書會傳統曲目搶救工程啟動儀式。主要對歷年書狀元及60歲以上藝人的文字、圖片、錄音等資料進行收集整理。曲藝藝人是馬街書會的重要載體,馬街書會是他們心靈的家園。沒有藝人不遠千里、自發自愿前來趕會,沒有藝人以天作幕、以地為臺展示才藝,沒有藝人帶來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曲種和書目,沒有藝人祖祖輩輩對曲(書)目口授心傳的相繼傳承,也就沒有我國傳統曲藝浩如煙海的藝術積淀,更沒有聞名遐邇的馬街書會的繁榮發展。多年來,曲藝藝人牢記在心的民間曲藝唱段,沒有文字記錄、沒有錄音記載,一直靠著藝人一代代師徒相傳才得以保護。但傳統的曲藝藝術形式正面臨著電視、歌舞、網絡等多元文化的沖擊。為了弘揚民族文化,保護傳統曲(書)目,寶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開展了“傳統曲(書)目的保護工程”,對部分老藝人的唱段進行錄音、錄像、整理,已整理錄音52小時,唱詞80余萬字。但對于傳統的曲(書)目來說,這只是滄海一粟。該中心將對愿意通過保護工程記錄保存曲藝藝術的藝人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為保護和發展馬街書會,培養曲藝新人,馬街村村民張亞輝去年1月拿出60萬元,辦起寶豐縣馬街書會藝術學校,招收8名曲藝老師,開設了曲藝、說唱、戲曲等課程。一年來,該校培養曲藝新人300多人,得到了省曲協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省曲協決定,以馬街書會藝術學校為依托,建立河南省曲協馬街書會藝術學校教學基地。在今年馬街書會前夕,該教學基地揭牌。
在培育曲藝接班人的同時,寶豐縣也在想方設法開拓曲藝市場,讓曲藝藝人有表演的舞臺。在今年馬街書會期間,寶豐縣委、縣政府繼續開展“寫書送書”下鄉活動,要求全縣有關單位至少“寫書”一至兩棚,送到較為偏遠的農村,以活躍農民節日文化生活。寶豐縣文化局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去年的“寫書送書”下鄉活動,共有101個單位送書900多場,今年的數據還沒有統計出來,應該不會少于去年。
為保護馬街書會而忙碌的還有張滿堂。他說,他對藝人和書會飽含深情,更大的原因在于對馬街書會前景的擔憂。為此,張滿堂自費辦起了馬街說書研究會和曲藝擂臺賽,目的是通過研究會給藝人們提供一個長期交流的平臺,通過擂臺賽團結說書藝人,提高演唱水平,挽救書會。
寶豐縣委宣傳部長趙二成告訴記者,目前,馬街書會在黨委、政府的扶持、引導下,處于相對比較繁榮的時期。下一步,縣委還將為書會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一些瀕臨失傳的曲種、曲目進行保護、開發。同時,借助打造“中國民間演藝之都”的機遇,把一些全國知名的曲藝品種搬到演藝中心,讓游人隨時到寶豐都能看到曲藝,變原來短暫、固定表演為長期、隨時表演。我們也相信,馬街書會一定會成為曲藝藝人永遠的天堂。ū緢笥浾咛镄阒彝蹰L河見習記者王孟鶴)(原標題:永遠的馬街)